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时政类 > 正文

【家规·文化地理】山头下村探古奇

来源: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2017-01-04 09:44:19 字号:TT

山头下村

    在浙江金华和义乌的交界处,坐落着一个古朴的村落——山头下村,建村距今已有500多年,2010年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山头下村因背后有一座小山,村子建在山下而得名。村名普通而平凡,但走进村中,你却能发现许多“神奇”之处。

山头下村古巷

    狭窄的石子路、整齐的排水沟、错落有致的老房子……山头下村的村落原始形态与结构现仍保存完好。其中,核心区面积2.69公顷,保存着明清古建筑28幢。

    祠堂是一个家族的标志和精神文化的象征。山头下村的沈氏宗祠共三进三间,在同一中轴线上。在这里有一张沈氏家谱,也许你会觉得奇怪,第一位居然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沈约!

沈氏宗祠

    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擅长诗文,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臣。隆昌元年,出任东阳郡(今大部属金华)太守,建造婺州“玄畅楼”,并在此创作了“玄畅八咏”诗,盛极一时,后人就把“玄畅楼”改名“八咏楼”,现已成为金华大地上的历史名楼。沈约十分重视对后裔的教育,在沈氏家谱中就有记载如何认真学习,如何孝敬父母,严禁嫖赌等等。

沈约像

金华八咏楼

    明景泰年间,沈约的第三十一世孙从义乌迁徙到这个村子。数百年来,他们继承祖上遗风,制定家规家训,在此生生不息。

    山头下村周围历史上有典塘、横塘、湾塘、安塘、经塘、破塘等8口池塘,浑然天成“外八卦”图形。村内五道村门连接五道街巷。这五个大门对应着金木水火土五行,只要关上这五道门,外人就进不来,而村民在村里则畅通无阻。此外,在每扇门旁,各有一个眼洞,就相当于我们现代门的猫眼,可以看到来者是谁,起到了防御作用。

    山头下村地势东北高、西北低,村子是从上往下建的,在每个台阶边都有或深或浅的排水沟,地势高的地方排水沟浅,地势低的地方排水沟深。正是这些设计,使得村庄数百年来不曾遭遇水患。这就是山头下村的第一个神奇之处。

山头下村“五形八卦”古巷

    第二个神奇之处,是整个村子的主要道路结构呈现一个“开”字形。为什么要把通道建为“开”字形呢?这是因为内部通道相连,便于村中住户的沟通交流,外部入口的限制,又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500多年来,古人当初规划设计的“开”字结构道路一直保持不变,代代相传,到现在还是全村人的骄傲。

    第三个神奇之处是,古村落的建筑地形就像是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从高空俯瞰,十分神似。

    村中的核心建筑之一“三益堂”始建于清代,位置在“蝴蝶”右边的翅膀上,寓意子孙展翅高飞。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沈氏老祖宗建造“三益堂”的用意,就是要教育子孙真正学会交友,明仁道、明事理,做到言而有信。“三益堂”正门砌基,青砖叠墙,青石门框下雕有如意元宝的图案,门上的横匾“积厚流光”,依稀可见。堂前有两个天井,寓意是双阳永照。厅堂及厢房上的楼梁雕刻也都十分精美。

三益堂

    山头下村还流传着两个仁义的故事。村中有一条河流,名曰“潜溪”。潜溪之上有座石板桥,桥身刻有“仁寿桥”三字,其下又刻有“沈感卿造”等字样。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沈约第四十一代孙沈感卿80岁那年对子女表达了一个愿望,他不想举行寿宴,想把做寿的银两捐献出去造一座桥,方便乡亲过河。然而遗憾的是,沈感卿老人没有等到那一天,临终前再次叮嘱后辈们一定要完成这一心愿。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沈感卿后人凑足造桥所需银两,建造了这座石桥,完成了老人的遗愿。

仁寿桥

    2001年,时逢沈约第四十七代孙沈锦禄的母亲80大寿。原想大操大办一场寿宴,看到村中道路已经破旧了,征得母亲同意,沈锦禄打算用这笔钱为村里修一条像样的路。他将想法告诉家人,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就这样,村里有了环村道路。

古村瑞雪

    一桥一路,饱含着沈氏家族的仁义家风。这和《沈氏家训》的传承息息相关。“孝父母,敬长上,敦友于,正内外,和乡族,率勤俭,禁游惰,革奢侈,惜孤寡,养贤才,尊师道,戒仆从,务耕读”,13则沈氏家训,镌刻在“三益堂”最醒目处,也深深地烙印在山头下村的每一位沈约后裔心中。

更多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