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东部老工业区,9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挤在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里集聚了钢铁、冶金、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如今,昔日的辉煌仅留存在老职工的记忆里,一座座高耸的烟囱和破旧的厂房,与迅速崛起的东部新城极不协调。
未来几年,济南要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东城势必要成为产业高地,新的经济崛起带。
东部老工业区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到2020年,这些老工业区企业要基本完成改造升级任务。目前,东城正逐步退去老工业的外衣,中央商务区瞄准金融和总部经济,高新区继续发力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精尖”产业,唐冶片区定位文化创意产业,新东站片区则将成为枢纽新城。
新产业正在陆续导入,在东城扎根发芽。
腾笼换鸟,老工业区阵痛中迎“蝶变”
在过去的38年里,刘跃的工作和生活从未离开过省城东部这座钢铁企业。“我1978年就进了济钢,最开始是一线轧钢工,今年刚退休。”刘跃回忆,当时东部还是一片麦地,每天要坐厂里的通勤车往返市区。“后来炼油厂、化肥厂等企业也来了,这边就成东郊工业区了。”
刘跃是整个钢铁产业由小变强,由强转衰的见证者之一。“最开始年产不到30万吨,而巅峰期达到了年产1000万吨。”他向记者描述,最辉煌的时候大家挤破了头争着要拿济钢的“铁饭碗”。“济钢的小伙根本不愁找对象,职工们干劲也足,厂里福利好,有住房、学校和医院等配套。”
但是伴随着国企转型,淘汰落后过剩产能,钢铁行业形势急转直下,不少钢企由盈利陷入全面亏损。“感觉2010年前后吧,好日子就到头了,企业亏损,效益下滑,年轻人陆陆续续走了。一些从1958年建厂就运转的转炉也关停了,人员分流到其他单位。”
退休后刘跃偶尔回到厂里转转,早已没有了当年热火朝天的景象。“周围高楼都起来了,老工业区这些产业和东部的发展很不协调。”住在恒大城,刘跃指了指小区南侧的球墨铸铁厂,“烟尘滚滚,污染也受不了,必须搬迁或者转型了!”
济钢只是东部老工业区90家大中型企业的缩影。曾经引以为豪的传统产业聚集区,工业发展的优势力量越来越薄弱,被贴上了“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标签。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东部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除了改善广为市民诟病的环境外,也是东城乃至济南产业布局的重大调整。
“老工业区和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城市功能格格不入,老工业区向绕城高速以外搬迁。同时东部老工业区与规划的新东站片区有很大重叠,新东站片区的建设,也倒逼东部老工业区的搬迁和改造。”
搬迁和改造并非易事,面临着土地、资金、职工安置等现实困境。不过,刘跃终于等来了好消息,山东球墨铸铁管有限公司将于今年年底实现停产并搬迁,而济南盛源化肥有限公司、蓝星石油济南分公司、山东闽源钢铁有限公司、济南庚辰钢铁有限公司、济南长城炼油厂也在停产搬迁之列。
记者从历城区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东部老工业区已完成24家企业搬迁或关停,7家企业已与临港开发区签订项目入区协议,21家企业正进行入区谈判工作。“今年将继续推进东部老工业区企业搬迁,加快企业退城入园、转型发展,年内完成搬迁企业38家。以此为契机,实现整个片区的转型升级,打造服务业新亮点并加速工业高端化。”
根据济南市“十三五规划”,未来5年内,济南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企业搬迁实行“一企一策”,创新搬迁改造组织模式、资金筹措模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运营模式、土地治理与开发利用模式,加快搬迁改造工作进度,到2020年基本完成搬迁改造任务,从根本上消除城区主要工业污染源。
小而强发力,“隐形冠军”汇成千亿规模
老工业搬迁改造同时,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精尖”产业早已成为新的东城名片,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业态也落地生根,蓬勃发展。
省城7月的天气闷热难耐,在综合保税区厂房内,济南晶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文正和加拿大工程师一起查看新设备。“这台离子注入加工平台价值2000万元,相当于一栋楼了。用了4个大集装箱才运回国,现在已经基本安装完毕,进入调试阶段。”这位加拿大归国华侨、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
“2010年济南首批5150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计划,我回国创办了晶正电子。我们团队采用离子注入工艺生产出完整的3英寸铌酸锂单晶薄膜,在全球都是最顶尖的。”胡文强调,铌酸锂单晶薄膜是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用于光纤通信、信息存储、红外探测等领域,而在研发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就是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平台年底投入使用后,将向国内外半导体行业开放共享。“山东省内及周边200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都可以使用,缩短半导体、微电子、新材料等产业的生产周期。这样,能做出以前想做不能做的产品,同时能吸引相关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在此聚集起来。”
胡文坦言,他喜欢东城现在高精尖产业集聚的氛围,而上世纪80年代他在山东大学学习时,东城还是钢铁厂、炼油厂等传统大企业主阵地。“高精尖产业喜欢集聚,技术、人才、产业集群,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像笔记本电脑生产企业落户首选是昆山,而光电子信息产业就是武汉。”
晶正电子目前员工仅有30多人,近期目标是实现铌酸锂单晶薄膜系列产品能达到每年3万片,年产值约7.5亿元,中期目标是建成年产值50亿元产业集群。
小企业,大市场。像晶正电子这样“小而强”的公司,在齐鲁软件园不胜枚举,他们被称为“隐形冠军”,几乎不被外界关注,但却是细分行业内顶尖水平,主宰着所在的市场领域,有稳定的员工队伍、高度的创新精神,还有丰厚的利润回报。
靠着这些“隐形冠军”,经过20多年的发展,齐鲁软件园也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迈过千亿门槛的产业园区。园区工作人员介绍,齐鲁软件园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中国最大的服务器研发基地、最大的中间件研发基地、中国最大的商用加解密研究基地。截至2015年底,齐鲁软件园入园企业1750家,从业人员达10万人,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500亿元,仅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就突破千亿元。根据规划,到2020年齐鲁软件园的园区技工贸收入将力争达到4000亿元。
而依托这些产业园区,东城正成为济南科技创新的主引擎。
金融+总部,CBD向上海陆家嘴看齐
7月6日,省城中央商务区(CBD)土地迎来首次成交。工业南路以南、奥体西路以西的19块土地挂牌截止,绿地集团斥资52.348亿元底价打包竞得552亩土地。备受关注的420米超高层建筑将刷新山东地标新高,未来将变身山东国际金融中心。项目2021年竣工后,也将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及黄河中下游地区最具标志性和辐射力的城市地标。
CBD位于历下区,在历下区投资促进局工作的老马非常关注这次首拍。“首拍之后,我们区里的招商就要跟上了。招商是跟着产业规划、用地指标来的,结合CBD的定位要求,土地开发的产业导入有明确要求,以总部经济和金融、类金融为主。不是想来就能来的。”
做了多年招商工作的老马深知,举全市之力打造的CBD会成为产业的高地。“物流、资金流、人才流的高地,最高端人才的聚集地,吸引的是产业链上游企业。CBD的生产和经营成本较高,产业链下游的企业在此无法生存,自然而言会淘汰掉低端产能。”
而像金融企业和总部经济,投资回报率高,可能1000平米办公面积能带来上亿资金流。这些企业除了自身发展外,还会给区域经济带来“溢出效应”,像税收贡献、 消费带动、 劳动就业机会等。
在产业定位上,中央商务区将大力实施聚焦战略,使之成为承载济南区域性经济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定位的优先和首选平台。规划要求,要引导2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和金融总部优先在中央商务区落户发展,其他区域要错位互补、协同发展;聚焦中央商务区的起步区,抓好区域内“引爆项目”的建设发展。
记者了解到,CBD区域规划重点企业450家、金融机构65家、世界500强企业14家、建设项目69个,整体片区投资超过1000亿,年销售额超过700亿,预计年纳税金额超过300亿,将辐射带动周边10平方公里区域发展。以金融商务为主导,从人群需求出发,在办公、居住、商业、酒店、文化体育、公共服务六大功能板块下形成多层次、高融合的完整配比,构建高端业态+便捷生活的复合“生态圈”,未来将承载约25万就业人口。
中央商务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CBD核心区及其辐射区已入驻重点企业近450家,其中以中石化山东分公司、中国人寿山东分公司等为代表的省级区域总部16家;以山东能源集团、高速集团、 中烟集团、鲁信集团等为代表的省级总部近30家;以北京银行济南分行、中航物业济南分公司等为代表的市级区域总部40余家;以济南市城投集团、中润集团等为代表的市级总部近百家。
白天在5A级写字楼里办公,午饭后可以去楼下的绸带公园休憩,下班后可以去大型商业综合体逛街、娱乐、休闲,而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和公交车能方便回家。未来,济南中央商务区向上海陆家嘴看齐,把这一切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