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综合类 > 正文

即墨市深入推进乡村文明行动 处处皆风景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张光明 谭飞 赵婉君 | 责任编辑:井水 2016-10-20 08:50:53

青岛新闻网10月18日讯 记者从即墨市了解到,即墨市自2016年开始,按照“示范带动、分类实施、梯度培育”的原则,每年在全市确定的美丽乡村重点创建村中,开展乡风文明示范培育打造。2016年,全市30个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全部达到乡风文明示范村标准。

今年以来,即墨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总抓手,坚持“生态、环境、人文”同治共美创建理念,把握“品牌立村、文化铸魂”两大着力点,聚力实现“大美生态、优美环境、和美人文”三大突破,巩固深化乡村文明行动“六大建设”成果,提升美丽乡村内涵品位,展现美丽乡村魅力,促进“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齐头并进、共同发展,让群众共享物质美、环境美、精神美。

风景秀丽 打造宜居生态

即墨美丽乡村首批确立的30个村庄,目前的改造建设已经初见成效。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即墨考院村,不仅建起了文化道德一条街,还修建了文化墙和村史馆,让村民了解村里的古往今生。汪汪泊村则挖掘 “百年汪汪泊”悠久历史和“解公井”古井文化,建设文化长廊,绘制中国梦和汽车元素主题文化墙。

位于即墨龙泉街道驻地3公里的柳林村,据传战国时李姓来此立村,因村旁柳树成林故名柳林村。当地流传“先有柳林甸,后有即墨县,最后才有段村园” 。柳林村依托紧邻一汽青岛商用车基地和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的优势,今年4月份开始,根据“一湖一岛一街多园”的整体规划,以“清风柳林”为主题,挖掘“柳”“泉”文化,打造精品特色产业,建设文化公园、体育公园、休闲公园暨桃园、菊园等公园,将柳林精心雕琢成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围绕本土历史文化、道德传承、民风民俗、宗族先贤、特色产业等方面,按照“留住龙泉的记忆,留住龙泉人的乡愁”理念,突出河、林、泉、园,将村庄打造成以“龙泉、记忆”为主题的民俗文化风情村。

细挖特色 打造一村一品牌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即墨市牢牢把握“品牌立村、文化铸魂”两大着力点,立足地域资源、产业、人文等方面优势,找准发展定位,创立发展品牌,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比如记者实地走访的温泉街道西杻河头村,据村负责人介绍,该村就抓住地处“千年商都,泉海即墨”旅游品牌线路的优势,充分利用钱谷山天然绿色屏障和钱谷山生态庄园的先天优势,将村庄特色产业定位为“生态休闲旅游”,打造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

除了打造村品牌以外,即墨市还特别注重发挥特色文化的教育引领和聚核效应,以“传承历史、延续文脉、现代文明、新兴文化”为目标,围绕本土历史文化、道德传承、民风民俗、宗族先贤、特色产业等方面 ,进行系统挖掘整理,并通过不同载体加以呈现,留住文脉、赋予内涵,充分升华村庄精神和村民品格,彰显美丽乡村的独特文化“神韵”。其中,龙泉街道柳林村按照“留住龙泉的记忆,留住龙泉人的乡愁”理念,突出河 、林、泉、园,将村庄打造成以“龙泉·记忆”为主题的民俗文化风情村。

文化铸魂 全民提升文明程度

在即墨市乡村文明建设打造过程中,除了环境与生态,即墨市还特别重视人文的发展。记者在探访考院村时,10多位老人正聚在一起,伴奏演唱歌曲《果然喜从天降》,喜悦的心情充分地展现在他们的笑容当中。如今的乡村,文化大院已经成为了村民活动娱乐的标配。

多年来,即墨市的乡村广泛开展“身边好人”、“好婆婆”、“好妯娌”等活动评选,不断发掘先进人物事迹,并让一个个模范影响身边人,带动全市道德水平的提升。

无规矩不成方圆。记者走访中发现,很多美丽乡村都有自己的村规、村训、村歌。2011年,即墨经济开发区张家烟霞村就制定了村规民约,成立村庄红白喜事会,配备6至8名工作人员,每月给予一定补贴,杜绝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提倡一切从简,推行移风易俗新风尚。西杻河头村提出丧事简办“十不”,不收礼,不请客,不穿孝服,并成立理事会主持丧事一切流程,对按规定操办的,村庄给予事主500元补贴。

通过一系列活动,即墨市乡村陋习渐渐改善,文明程度逐步提升。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市、镇、村三级先后投入资金20多亿元,新修、改造农村公路1102公里、排水沟15万米,安装路灯5800盏,建设沼气池10792个,植树4200多万株,全市村庄普遍实现了环境净化、道路硬化、路街亮化、庭院绿化、村庄美化,成为山东省园林城市。

据即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韩树勋介绍,即墨市曾多次组织人员去外地考察学习,学习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特色,坚持“生态、环境、人文”同治共美创建理念,把握“品牌立村、文化铸魂”两大着力点,全市以“五美十个一”创建为载体,走出了一条适合即墨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特色发展道路。(通讯员 张光明 谭飞 赵婉君)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