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激荡“英雄魂”
——大渡河畔忆峥嵘
9月的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云气飘渺如轻柔的丝带,在山间轻轻变幻;清新凉爽的风儿,夹带着湿润的空气,拂过四周的山峰……
不远处的峭壁下,汹涌咆哮的大渡河,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似乎在向来者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和英雄故事。
这是一个英雄长眠的地方,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
81年前,红军不惧强敌、不畏艰险,在安顺场飞跃天堑,强渡大渡河,上演了长征路上最为精彩的战斗之一。
岁月如梭,81年转瞬而逝,但英雄气概却始终汹涌澎湃,在山河中激荡,在历史中传承。
英雄之红军战士——
不做“石达开第二”,他们用无畏击碎敌人给自己设定的“历史宿命”
“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
穿行于川西群山之中的大渡河,水深流急,河畔的安顺场更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为兵家必争之地。
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7000余部,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结果全军覆没,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悲壮的一页。
时隔72年,历史的脚步来到1935年5月,红军几乎是沿着石达开当年的行军路线,向着安顺场急进。
“处境非常险恶,情况十万火急。”石棉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刘洪告诉记者,当时后有数十万大军追赶,前有川系军阀重兵扼守渡口。
危急时刻,中共中央周密部署,决定战胜一切困难,不惜一切代价,迅速渡河,为全军打开一条胜利之路。
大渡河西侧,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南面,矗立着一座纪念碑,碑体正面为半圆雕红军战士头像,双目炯炯凝视对岸,下部为十七勇士乘风破浪、飞渡天险的浮雕。
一座碑,一段史。纪念碑就像历史的一扇窗户,透过它仿佛看到了当时的惊涛骇浪。
1935年5月24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师第一团经过160多里的急行军,赶到安顺场,击溃川军2个连,在渡口缴获一只小木船。渡口对岸,川军一个营正在构筑工事,打算凭险而守,情况对红军十分不利。
“在红军眼里,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也没有突破不了的天险。”刘洪告诉记者,次日凌晨,渡河战斗打响,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线指挥,17名勇士组成渡河奋勇队,在我方火力的掩护下,分两批乘着那只缴获的木船,向着敌军阵地冲去。
当时的红一团团长杨得志回忆,小船四周飞溅着子弹打起的浪花,炮弹不时落在船边,掀起巨浪,但勇士们毫不畏惧,最终冲上岸去,齐声怒吼,猛扑敌群,最终控制了渡口。
“不做石达开第二。”红军战士战胜了敌人,也战胜了自己,再一次绝地逢生。
英雄之传奇船工——
红军视他们为亲人,他们便视红军为亲人,心甘情愿为他们撑船摆渡
走进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在一处显要位置,可以看到一只木船。
纪念馆讲解员介绍,这就是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时所用木船的复制品,它是当地特有的翘首木船,至少要有一个舵手、四个梢工才能行驶。
说到船,便需要船工。在那场惊心动魄的渡河战斗中,他们同样是功不可没的英雄。
“五月不渡大渡河。”红军到达安顺场时,正值上游涨水时节,水急浪猛,漩涡密布,非当地熟悉水文的船工摆渡,不能渡河。
先遣团得知安顺场上最好的船工名叫帅士高,便找上门来。此人性格沉稳、身体强健,自小就在大渡河的激流险滩中搏击,练就了一身绝技,是渡口附近闻名的“船老大”。
如今,当年的“船老大”早已离世,但他的后代仍生活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
帅飞,是帅士高的孙子,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讲起渡河的故事。他告诉记者,红军到达安顺场前,国民党丑化红军是杀人不见血的魔鬼,当地群众闻之色变,唯恐避之不及,何谈为他们摆渡过河。
然而,帅士高所见与国民党所言大不相同。帅飞听爷爷说,红军到时,他心中好奇,便从门缝中偷偷观看,而这一看,他便不害怕了。
“当时,天降大雨,红军就在大街上,静静地躲在屋檐下、大树下避雨,对百姓秋毫无犯。”帅飞说,如此严明的纪律,让爷爷看到了一支与白军不一样的队伍。
汪继红是帅士高的外孙,和帅飞一样,他小时候也经常听外公讲起红军的故事。在他的记忆里,外公讲起红军,总是充满着敬佩之情。
“红军上门请外公摆渡那天,他再次近距离观察了他们。”汪继红告诉记者,帅士高凝视着那一个个赤足麻履、又黑又瘦,却精神充沛、神采奕奕的汉子,深深被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感染,而红军那句“老乡,我们是穷人的队伍,是解救咱穷苦老百姓的”,更是让受尽旧势力压迫的他看到了翻身的希望,当即答应了红军的请求。
随后,帅士高又说服其他几名船工,在渡河战斗那天,和红军勇士们一起登上了小船。
渡河的惊险,远非仅有枪林弹雨那样简单。参加渡河战役的开国上将肖华曾经回忆,按预先计划,船只打算靠在对岸尖石包前,但水流太急,船被冲到下游,稍有不慎就会荡进漩涡,后果不堪设想。千钧一发之刻,几个船工猫下腰来,迅速用双手撑往岩石,尽最大力气稳住船只。随后,又有数名船工跳进水里,拼命用脊背扛住船帮,而其他船工则握紧竹竿使劲猛撑,让船向渡口靠拢……
船靠岸了,战斗打赢了。随后,更多的船工加入到帮助红军渡河的队伍中。经过7天7夜的来回摆渡,红一师和干部团成功渡过了大渡河。
英雄之当代干部——
纵是山洪咆哮,纵是重病加身,他们想得最多的,依然是群众的安危和幸福
石棉县城东南方向约15公里,是一片巍峨的群山,群山环绕之间,有一个静谧的村子,叫石龙村。
3年前,这里发生了一起特大“山洪”。灾害面前,长征精神再次绽放——当地人民的好干部张杰,不畏洪灾,转移群众,献出了年仅30岁的生命。
60多岁的李培勇和50多岁的妻子汪桂英,是石龙村的一户人家。说起长征精神,未曾经历烽火硝烟、又一向沉默寡言的老两口,没有太多直观的认识。但说起张杰,他们却激动地几度哽咽,直言他就是当代的红军战士。
2013年7月4日,石棉县突降大雨,石龙村更是狂风呼啸,暴雨倾注,村子附近的熊家沟和黑林沟水势迅涨,情况紧急。
张杰是回隆乡劳动保障员、石龙村包村负责人。收到灾情后,他立即赶到村子。山洪汹涌,但他临危不惧,只顾一个劲地转移群众,大声叫着“乡亲们,快跑!”谁料,奔涌而来的山洪卷着泥石铺天盖地袭来,顷刻间将他吞没。当时,离张杰妻子的预产期仅有32天……
在石棉县,说起长征精神的传承,向阳村党支部原书记王秋明,同样广为人知。
“为了群众,他什么都能做,什么都敢做。”在村民邓英的记忆里,王秋明是个不怕死的人,“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村里吴有才家墙壁垮塌,老人被困屋内,是他冒着余震危险,踹开屋门,救出老人。”
“他啥事都想着我们,唯独不在意自己。”村民罗丽红着眼圈说,震灾过后,王秋明一心扑在灾后重建上,因操劳过度,三次昏倒,被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医生建议多休息,但他坚持带病工作,最终昏倒再也没有醒来。那天是2009年3月4日。
王秋明走了,但他却给向阳村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生前,他带领村民跑运输、种果树、发展乡村旅游,仅有260多亩耕地的向阳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59.65万元,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
大渡河畔英雄多。在石棉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还有更多的英雄,为当地发展默默奉献,甚至牺牲生命:南桠河发电厂水工分场工人万建昌,几次跳入河里,寻找装有机密文件的公文包,却被急流卷走,光荣牺牲;新民乡海尔村党支部原书记王科银,率领全村群众抗洪抢险,以身殉职……
而今,英雄虽逝,但英魂不灭。大渡河一如既往卷起历史的浪花,唱着英雄的赞歌,滚滚涌向长江……(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