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广州搞线下活动,有个读者问我,情怀和鸡汤有什么区别。我听到自己胸口喀吧一声,心想坏了,要被难住了。我记不太清楚自己当时说了什么,但好像算是蒙混过关了。
回到北京之后,我仍然时不常思考这个问题。很多鸡汤文字里,似乎也能找到情怀的影子,但为什么鸡汤喝多了,就那么招人反感呢?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鸡汤用光鲜的辞藻和段子手的机智所包裹的,其实是一些看上去既惊人又正确、实际上根本没用的道理。
那么,情怀又有什么不一样呢?我看到知乎上有人说,情怀是以心灵的满足而不是功利的得失作为行为标准的一种品质。很多人看到这个回答,眼泪瞬间就流了下来。我也认为这个回答已经非常高妙,但还是略显遗憾。毕竟,追求心灵的满足,说到底也包含了功利的念头。情怀虽然并不排斥功利,但它往往与“满足”无关,它表现出一种精神的“外部性”,也就是说,它常常是对自我之外的世界的一种悯惜,是对他人灵魂疼痛与缺憾的一种呼应。举个例子,“爱错了是青春,爱对了是爱情”,这是典型的鸡汤,它的本质是一种自我抚慰和催眠,除了带来瞬间的麻醉之外,并没有什么卵用。但是,“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就是一种情怀,它所表现的正是爱情的“外溢”,是对所有美好而脆弱的事物的爱惜。情怀总是带着一丝苦涩的味道,就像茶叶中的单宁,所以它才不会让人生腻。
这两天,在那些肃穆的庭审和惊悚的凶杀之外,也读到了一些颇有“情怀”的消息。安徽六安遭遇了严重的洪涝灾情,一家养殖场里有几千头猪被困住了,主人在撤离前最后一次涉水走进猪舍,与精心饲养的生猪挥泪告别。有人拍下了照片并发到网上,立即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同情。很快,逆转就出现了,另一家公司派出救援组和铲车,试图把这些不幸的猪抢救转运出去。这还没完,有两家新闻机构闻风而动,竟然直播起救猪的场面,最高峰时竟吸引了数百万网民同时观看。猪啊,如果你们知道自己已经成了网红,会不会对自身的境遇产生几丝豪情呢?
有人在洪水中救猪,有人在家里围观。在南方灾情严重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场景虽然有点荒诞,但也并不值得苛责。救猪的目的,并不是要让这些猪颐养天年,实际上,它们早晚都是要被宰掉的。但把一部分生猪转运出去,养殖场的主人就可以避免灭顶之灾,他的无援与绝望就可以稍得减轻。所以,在想到有那么多人在观看救猪直播时,我宁可相信他们不是在猎奇,而是抱着同情心、去等待一个比较好的结局。毕竟,长得再俊俏的猪,也不如维秘的模特更讨人欢心。
由猪的境遇联想到民生的疾苦,并不需要多么灵巧的反射弧。从最初的猎奇到最终关注灾情本身,则多少需要一点引导。发生在远方的灾难,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很容易就能赢得关注与同情。民政部发布消息说,长江中下游的洪灾已经造成了170人死亡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81亿。但在舆论场里,这些数字有意义吗?可能还不如那些网红猪更吸引眼球。我在微信中看到,有个小女孩一家被泥石流卷走,当天下午,她幼小的身体被从河泥中挖了出来。这样的细节,让人感到了锥心的疼痛,也让人充分体会到灾难的残酷。但这样的事情,在新闻中是很难看到的,因为它会让人感到不适,甚至可能让人产生过度联想。可是,把这样的悲剧从报道中剔除,让新闻看起来那么卫生,结果却导致了人们对灾情的显而易见的遗忘。这种漠视和遗忘,难道不是一种更大的悲剧吗?
我有一个安庆的朋友,前些天说要给我寄些新鲜的莲子,说是生吃可以败火。两天后,她很抱歉地告诉我,卖莲子的人没有出现,她要食言了。又过了一天,她在微信群里说,她已经报名做义工,要给灾民安置点送盒饭。给诗人寄莲子,当然是一种情怀。但给灾民送盒饭,却是一种更大的情怀,它虽然不如前者风雅,却能在人的心中激起高尚的涟漪。这样的行动,难道是“心灵的满足”所能够概括的么?
只要灾难发生,“最美”总会如影随形。这一次,它出现在贵州织金县。一位参加抗洪抢险的战士多日没有休息,在吃盒饭时睡着了。他浑身泥泞、疲惫不堪的样子走红网络,被网友称为“最美睡姿”。这一次,我没有丝毫的反感,因为我知道,它的的确确,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