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时政类 > 正文

作风建设在路上,我的体会观察也在路上

来源:-- 2016-06-21 09:05:43 字号:TT

    杨禹,国家发改委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央视特约评论员。近日,记者就正风反腐话题对杨禹进行了专访。

    记者:《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于2014年底开始热播,回顾了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的成效,您是专题片总撰稿人,对近来的风气变化,有何新的观察?

    杨禹:《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那部片子制作播出时,正是十八大后正风反腐持续推进两年之际。两年,足以让作风建设取得阶段性的显著成果。但我们在片子的讲述中还是留有余地,没有把作风建设的成效说得“太满”,而是带着问题导向,着重分析了为什么要强调“永远在路上”。

    从那时到现在,实践一再说明,执政党带着忧患意识、问题导向,让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是多么必要,又多么重要。又一年多来,作风建设的新进展成效明显,三句话可以概括:找问题更精准,大面儿上的作风问题不多见了,但犄角旮旯里的问题还不少,藏在深层的一些问题还在暴露过程中;提要求更细致,作风建设就是这样,一具体就深入,越具体越深入;建制度更扎实,从比较多的“上级部署的要求”到越来越多的“制度提出的要求”,从比较多的“被约束”到越来越多的“基于制度约束的自我约束、主动约束”,走在路上的作风建设,也算得上一步一风景,步步有进展。

    然而,还有三句话也得说——隐患还在,问题仍多,诱惑不少。对不良作风的反弹,只能时刻保持警惕,丝毫不能放松;把作风建设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还没有“船到岸、车进站、马卸鞍”的余地。一个8800万人的大党,一个大国的执政党,要想把扭转过来的好作风巩固住,要想让不良作风反弹回潮成为全党“不可能再走的回头路”,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

    记者:关于风气的可喜转变,能否举一个自己身边的故事?

    杨禹:作风建设在路上,我的体会观察也在路上。每年我都会有几十次出差到地方去调研或讲课,省市县各级都有。前年底完成《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片子后,我给自己提了个小任务:把每次“被接待”时怎么吃饭,做个记录统计。一开始还在小本上记,后来发现基本不用记,因为几乎每次的方式都一样:吃食堂。这一年多只有两次到了饭点儿,没被领进机关食堂,而是去了路边的饭馆,一次是县委书记致歉,说机关食堂最近在维修炉灶;一次是市委组织部同志带我去吃当地特色小吃,几个凉菜,一碗面。

    记者:作为央视特约评论员,能否评论一下对十八大以来正风反腐工作的总体印象?

    杨禹:三年多来“打虎拍蝇”的成效有目共睹,党风政风、社风民风的积极变化大家皆有体会。正风反腐得到的支持拥护在不断增加,正风反腐的要求越提越准、越细、越实,更加制度化、常态化。

    记者:您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国家发改委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对经济发展等问题有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您是怎么理解的?对党员干部有何建议?

    杨禹:我注意到,习总书记提“亲”“清”二字,是分别提给党政干部和民营企业家们的。他要求党政干部要做到“亲”和“清”,也建议企业家们做到“亲”和“清”。新型政商关系,需要“政”和“商”双方共同努力构建,少了任何一边,这事都干不成。

    政商关系其实是一面镜子,它能够折射出很多深层的东西。一个政商关系仍然扭曲的地方,往往会有这三个特点:一是党政干部、特别是地方党政主官仍比较“任性”,缺少权力制衡,缺少内外部监督;二是法治环境还有明显短板,对“政”的权力边界约束不够,对“商”的合法权益保障不够,另一方面,对依法行政的支持保障不够,对“奸商”的法治约束也不够;三是社风民风往往也不健康,而根子,是党风政风必定有问题。

    可以这么说,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也是执政党作风建设的一部分,是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作风建设到位不到位的一个检验标尺。

    记者:对今后的正风反腐工作,您有何期待?

    杨禹:从“隐患、问题、诱惑”入手,从“更准、更细、更实”破题,从“制度化、常态化”着力。(记者 程威)

更多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