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时政类 > 正文

【光明网特稿】全面开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新局面的六大理念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作者: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永胜 2016-03-14 10:54:36 字号:A- A+

    【光明论 专家学者话两会】

【光明网特稿】全面开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新局面的六大理念

作者: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永胜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理念、原则、目标、实施保障等重要内容,提出要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我国生态文明领域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全面深化生态文明领域改革、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作为一项社会工程,工程理念至关重要。从工程哲学视角来看,现实的工程活动就是在工程理念引导下的实践建构过程,工程实施活动就是某种工程理念的对象化与物化(客体化)过程。工程理念贯穿于工程活动全过程,是处于全局性、战略性、统帅性指导地位的总体性、根本性观念,它是工程活动顶层设计的核心。

    思想支配行为,理念引领行动,思路决定出路。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社会系统工程,离不开先进理念的引领与导航。必须首先树立和落实正确的工程理念,以便凝聚共识,引领行动,整合力量。对此,方案提出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开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新局面的六大理念。

    1、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统治者征服异民族那样,决不像站在自然以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自然界为人类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障和物质支撑。自然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就成为铁的规律。

    尊重自然意味着,我们应把自然视为一个具有内在价值的、与人类平等相处、和谐共生的朋友与伙伴来珍惜、爱护和呵护,对美好的大自然抱有感情,而不能仅仅当作人类生产生活的原料仓和垃圾场。从环境伦理学的视角看,尊重自然意味着敬畏自然,关爱自然,把自然当作道德关怀的对象,用道德来约束人类对待自然的行为,自觉改变无视自然内在规律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存在样态。同时,我们要对作为生态整体的自然保持一种尊重、敬意、热爱和感激的态度。

    尊重自然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只有尊重自然,才能顺应自然,进而保护自然。其中,尊重是基础,顺应是客观要求,保护是结果。由于生态文明建设关乎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自觉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各项改革中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顺天应时、乘势而为。

    当前,我们应该在社会生活实践的基础上,以21世纪马克思主义生态智慧为指导,重新建构人与自然的统一。遵循自然规律,建立更高水平的“天人合一”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此,应建立一种充分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的新型制度架构,一套涵盖统筹协调、执行监督、科学评估、责任追究等各个环节并紧密配合,囊括生态管理制度、生态经济制度、生态旅游制度、生态社会制度和生态文化制度在内的综合性制度体系,用制度化力量培植和铸就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先进理念,使其落地生根,真正达到保护自然、改善自然、赞助自然、促进自然可持续发展并享受自然的多种重目的。

    2、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发展是硬道理今天仍然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战略思想,但我们必须深刻反思我们过去的发展方式与路径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时代潮流与实践要求。科学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人和社会对自然具有依赖性,直接表现为人和社会有一定的生态需求(对水、空气、阳光、土地、清洁能源等的需求)。生态系统对人的这些需求的生产能力或生态承载力即构成生态供给,二者构成一种供求关系。如果不加节制地、无限地盲目发展,势必打破生态系统的容量,造成供求关系失衡,破坏了生态系统本身的净化和自平衡能力,削弱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反过来影响人的生态需求的满足,制约和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可见,自然生态规律、社会经济规律与人自身的规律是彼此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这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与自然通过劳动生产实践活动引起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遵循着自然、人、社会有机整体和谐、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发展必须考虑保护,把保护作为发展的内在要素和必要环节,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通过保护自然,使我们对生态系统的需求始终保持在生态系统的容量范围内,以维护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所以,必须平衡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寻找他们之间的均衡点和结合点,这个均衡点就是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这个结合点就是绿色GDP、生态GDP。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创新思维为指导、以绿色GDP为评价标准、发展和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制机制,以破解制约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障碍,使人们的生产、生活、休闲和消费都能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得到适度合理的发展,把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和自然生态福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是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

    因此,新常态下的发展,既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全面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利用、低碳绿色发展、城乡综合治理和自然生态的整体修复,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3、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清新空气、清洁水源、美丽山川、肥沃土地、生物多样性、森林湖泊、广阔海洋是人类生存必须的生态环境,也是人类发展完善的根本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不仅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而且为我们创造出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哺育、滋润和涵养人类的文明与进步。所以,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保护森林、湖泊、草原、河流、绿地、海洋、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生态,走绿色发展道路,努力向低碳、环境友好、资源高效利用和可循环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我们创造各种社会财富、分享财富成果的基础与前提,生态幸福也是我们创造人类美好幸福生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牢固基石。离开了绿水青山的良好生态,金山银山的创造既无可能性与必要性,也无真正价值与意义。此外,无论是绿水青山,还是金山银山,都是为了优化人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环境,增进人的身心健康,使人获得更高质量的生活和更高的幸福指数,从他们都具有提升人的生活质量、改善人的生活状况、增进人的福祉的共同功能与价值来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可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包含着非常辩证的思想内涵,它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突出表现。所以,建设美丽中国,重在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安全型的绿色发展摸式,走出一条经济社会绿色化的发展新道路。

    4、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不仅具有外在价值——对人、他物及活动(例如对动植物、人及活动等)有影响、有价值,而且具有内在价值——对维持自身的完整、稳定、和谐、良性循环与平衡发展有影响、有价值。所以,自然价值是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我们不仅要看到它满足人类生态需求的外在价值,更要尊重和珍视它的内在价值。因为,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生态系统的完整、平衡与稳定,依赖于自身与其他物种之间以及与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人与自然存在着互惠共生关系。人类的文明进步是以利用自然物为基本途径的,但这种利用应在充分尊重、发展自然内在价值的前提下利用其外在价值。自然资本是当代经济学家眼中的四种类型的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一,是具有经济价值和资源活力的重要社会财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可通过一定的经济运营获得重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因而能够产生收益。

    所以,保护自然,就是培植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对此,应综合运用财税、价格、产业和贸易等经济手段,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补偿机制(既要补偿环境保护的经济成本,又要补偿环境保护而丧失的发展机会成本)、投入机制、产权和使用权交易等机制,使自然资本得到合理回报和经济补偿,充分彰显和实现自然价值。只有把这样的理念融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才能真正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当前,我们应重视生态系统服务问题。所谓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主要包括向经济社会系统输入有用物质和能量,接受和转化来自经济社会系统的废弃物,以及直接向人类提供服务(洁净的空气、水等舒适性资源)。我们应探索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付费制度,以刺激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投资,对自然价值的尊重,对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生态的保护,对自然资本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共赢发展。

    5、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在当代空间研究语境中,人化空间、空间生产理论认为,城市不仅是建筑、道路、绿地、广场等“物”的聚集体,而且是天、地、人等复杂要素交融互动、相互作用的开放生命有机体,是一个由人创造、改变,同时又受自然环境区域等多种因素影响的人化空间、可能性空间。因此,必须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在城乡规划与空间布局时,把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平衡点推动发展,在城乡整体空间观下,科学谋划空间开发格局,实现各个主体功能区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优化空间结构。

    城市规划与发展一定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约束,自觉把资源环境因素作为发展的内生变量,着眼未来,统筹谋划,采取集约、循环、绿色、低碳的布局模式,使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在一定合理边界,不能破坏动态平衡点。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不能超出当地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这就要求把工程实践的空间外控严格限制在不超越自然生态负载的范围之内,并落实到工程发展的内容性空间规划和实践上,要以一种空间性思维方法科学谋划工程实践,使得诸如交通工程、通讯工程、建筑工程、工业工程、化学工程等真正做到符合人/自然、经济/社会、城镇/乡村、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全球化/本土化等的空间性整体安排,给人化空间这一开放的生命有机体留下修养生息和补充物质能量信息的充裕空间,维护人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人的持续生存空间。新常态下,要根据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各区域国土空间的开发,实现当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与人口调节和国土空间开发的有机结合,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从生态学的视角看,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因此,要重视其发挥的生态屏障作用与发展潜力。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要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关联性、耦合性、协同互动性及其内在规律,冲破“博弈思维”,割舍“部门利益”,从生态学的整体思维方式出发,形成建设美丽中国、营造自然之美与环境之美的更高层次的系统协调机制,把各类生态要素纳入统一治理的框架之中,以促进山水林田湖相关各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度交融的共生局面和谋求系统的整体优化为目标,全面安排,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寻求系统性解决方案,以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真正盘活山水林田湖这个生命共同体,充分激发其生命活力,保持动态平衡,实现山水相连、花鸟相依、林田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美景象,使人们诗意地栖居和生活。

    当前,针对我国人均耕地少、水危机严重等问题,除了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继续搞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绿色田园外,还要加强水污染治理,全面消除水污染,更好地发挥中央政府在水资源方面的协调作用,通过立法和制度保障加强跨地区调水、城市水循环再利用、改善农业灌溉、节约用水等措施,改变水资源在地区之间的不均衡分布,实现水资源在地区间的优化配置,逐步实现水秀战略,为实现山水林田湖的生态和谐统一创造条件。

    如上六大理念是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得益彰的辩证统一整体,他们统一并服务于建设美丽中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稳定高效持续运行新格局的社会工程系统目标与功能。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是一个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的自觉主体,人类可以正确认识自然界,适度利用自然界,并通过对自然界的实践干预来设定和实现自己的目的,最终解决人与人的矛盾和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所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以先进的理念和创造性思想智慧来科学谋划、理性设计和创造性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此规范、引导和调节人自身的行为与活动,求取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不断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叮当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