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峰丛与坝子交错,山地和丘陵7871平方公里,为区域总面积的84.9%,是“地无三里平”的典型代表。
这里奇色异景,天蓝风清,风景区占幅员面积的12%以上,在贵州高原苗岭山脊线上熠熠放彩,是“定会胜江南”的预言之地。
一年前,安顺市成功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成为全国62个地区、25个地级市试点之一,也是贵州省第一批地级市试点。到2020年,这里要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1%,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7%的目标。
“没有条件摊大饼,只有让你蒸小笼”。试点安顺,借势造势,将城镇化的足音点击在山水间,探索向前。
因地怎么制宜?
探索打造“一分三向”安顺模式,以“城镇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否延伸到位”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逐步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向市区、向县城和重点镇、向美丽乡村集聚。
“以前这里又脏又穷,亲戚都不愿意来串门,做梦都想不到会变得像风景区一样,每天这么多游客”。旧州镇浪塘村的赵英妹、杜云伟夫妇,拖着2个孩子在浙江打工十多年,2015年春节回家后开办了“农家仙”饭店,当起了老板,两人异口同声地说:“家乡这么好,再也不出去了。”
“只要把家乡打造精彩了,外面的世界就显得无奈了”。旧州镇党委书记刘可立告诉记者,2014年以来,旧州采取“1+N”模式,旅游古镇带动周边美丽乡村,浪塘、文星、把士等村寨已见初效,镇村返乡人员创历年来最高。
城镇化要见楼市栉比,更要有万家灯火的点缀。安顺山多绵延,城市容纳有限,城镇化更需融于山形水势之间。
“山为背景,点上着色,各美共美,点点相映。”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市新型城镇化办公室主任陈好理给我们诠释“蒸小笼包不摊大饼”的涵义:“向市区集聚一些,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一些,向美丽乡村集聚一些,就地转移,就地致富,共同发展”。
市区:棚户区改造+综合体建设,新天地、万绿城、家喻大都会、虹山湖整治、22座城市山体公园、166座山体绿化……钢筋水泥为形,住购行娱为质,路网织密,绿地铺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8%,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县城及镇:旧州的文旅结合、夏云的城园合一、白岩的产旅融合、龙宫镇的农旅结合……15个示范小城镇日新月异,宜居宜游宜业宜养生,都是看得见的福利。
美丽乡村:西秀浪塘、普定思源、云峰屯堡、鲍屯旧迹、平坝小河湾……50多个“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省市级示范点,如一个个颜值高、气质好的“深闺美女”掀开帷帘,备受点赞。
何以安居与乐业?
坚持“全域安顺、产城互动、景城一体、城乡统筹”的发展方向,实现城乡一体化、产城互动化、农民市民化、乡村美丽化。
2015年6月1日起,安顺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户籍登记中“户别”栏不再有农业或非农业,改为家庭户或集体户。10月,《居住证管理办法》、《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划分办法》等十项政策措施下发实施,涉及住房保障、教育发展、民政保障、卫生计生等各个方面。
当农业户口成为记忆,如何让群众安居乐业就成了发展的一大课题。
走进镇宁大寨,百花齐放,百草争香,这个融合中药材种植和旅游产业的“百灵模式”基地,全村外出务工人员已不到10%,除了近200人在基地就业外,还有十余户家庭旅馆,5个种植合作社,传统务农已渐行渐远。
“几分钟就走到家,干这个比做农活‘洋气’。”在基地会议室,几个90后的服务生开心地说。
“工资不一定比外边拿得高,但是离家近,花销少,还能照顾一家老小”。在基地做厨师的村民吴德富很会算账。
挨着家就业,挨着业安家,安居与乐业如同孪生姐妹难分割。
在镇宁石材园的晨春石材厂,7栋小高楼比厂房还显眼,“这是2014年建成使用的职工公寓,300套宿舍全是拎包入住。”厂办主任李献卿告诉我们,职工包吃包住,连公寓的水电费都是厂里承担。来自山东的技术员张洪乾接话道:“我跑了十来个城市,这里是环境最好的,我准备常住这里呢”。
“我们正在探索以村(居)委会辖区为单元,凡实现劳动力非农就业在60%以上,其中在旅游行业就业的人达70%以上,城镇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覆盖60%以上人群的村,均纳入城镇人口统计。”市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张贵喜告诉我们。
通过发展带动改变就业模式,通过城乡建设,乡改镇、镇改办、村改居,不需离乡背井,山里人已成城里人。
钱从哪儿来?
实施项目计划向上“摘一点”,推广ppp模式向社会“融一点”,各级政府、企业、个人“承担一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15年12月17日,获得安顺市中心城区污水综合治理特许经营权的黔鑫实业有限公司完成了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这个由首创股份入股51%、安顺市供水总公司入股49%的股份制实体,第一批投入为3个亿。由首创股份委派的总经理张伟告诉记者:“推行PPP模式,就是让政府做‘裁判员’,社会资本做‘运动员’,实现‘专业人干专业事’,安顺山青水秀空气好,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有责任做好这里的水环境”。
决胜千里,粮草先备。在探索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方面,安顺市多渠开源,项目争先。
数据说话:全市2015年整合各类资金共10余亿元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86亿元;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45亿元;率先在全省成立PPP中心,收集PPP模式项目141个,总投资约452.67亿元。
节奏加快:制定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测算和监测工作方案》,保障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投入;与深圳金砖城市国开先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作,设立PPP项目财政支持基金;与国开行、农发行和贵州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编制《安顺新型城镇化融资规划》。
亮点鲜明: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获批总规模5.03亿元的两支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中国农业银行将普定作为全国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正在开展4笔共1600万元的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前期工作;西秀区获得全国第三批“智慧城市”试点和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 事情怎么办?
探索建立“顶层设计、问题导向、项目引领、融资保障、末端落实”的工作思路,把既定的各项改革任务细化到县区到部门到人头,综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不是我一个人单枪匹马在做事,找镇领导帮忙是分分钟”。在外地打拼了十多年的詹里屯村民曾海燕,2014年毅然关掉自己经营的诊所回旧州创业,找铺面、谈价格、写协议都是镇领导帮着张罗。
分分钟,是态度和效率,更是作风和形象。
市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里,一面墙就是一个作战图,指挥员战斗员以及时间表路线图布局到位,措施细化分解,横到边、纵到底。
整合镇(乡)国土、规划建设和政法、综治、信访、司法等,组建“乡规委”、“法工委”,提升基层执行力;“多规融合”专章编制逐级获审,一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改革正在实施;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让基层有更多活力;全市千余名县处级干部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承诺践诺,人人有责……改革,是动真格。
“试点能不能见成效,强化末端落实是关键。”市委一再要求,今天干得再晚,也早于明天再干。
城市写意山水中,群众满意细微处。2015年,安顺市建成区面积从2010年的50平方公里拓展到9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4%,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税收收入增速3项指标处于全省前两位,城镇新增就业50097人,增长7.1%。
“高举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旗帜,提速发展走新路,建设秀美新安顺……”中共安顺市委三届八次全会再鸣军锣,试点探索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