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要闻焦点 > 正文

高清:胶州连续四年褒奖道德模范 发放百万奖金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任俊峰 | 责任编辑:山峰 2016-02-04 07:55:45

胶州道德模范接受表彰

    青岛新闻网2月4日讯 “俺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没想到社会上有这么多人关注俺。”2月3日,在2015年度“身边好人· 尚德胶州”颁奖典礼现场,当选“中国好人”的牛兆科对青岛新闻网记者说。

    近年来,胶州凡人善举大量涌现,“尚德胶州”深入人心,通过身边事感染身边人,形成了“人人做好人、人人做好事”的“好人现象”。“好人现象”如何在胶州生根发芽?2月3日,青岛新闻网记者借着2015年度“身边好人 尚德胶州”颁奖典礼,走近“胶州好人”,探访这座城市的“好人现象”。

    道德文化孕育“好人现象”

    李哥庄镇周臣屯村村民牛兆科和舅舅王臣诚曾奋不顾身跳入河中救起一家三口,2015年10月,两人双双入选“中国好人榜”。在胶州牛兆科、王臣城不是个例。“最美女孩”刘慧丽捐献遗体,感动鲁渝大地;美德少年明海云,用稚嫩肩膀挺扛起几乎坍塌的家,赢得了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美誉;最美“彩票哥”王伟,身背巨债不恋财,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做好人好事 当文明公民”走进胶州大街小巷,广告牌、显示屏上铺满了宣传标语,在候车厅、在公交车、在网上……人们抬头俯首间,满眼都是好人形象、好人故事。道德文化让“好人现象”有了生长的土壤,让崇文尚德成为市民心中的共识。

    胶州自古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乐善好施的民风,“和为贵”、“百善孝为先”等传统文化精髓,千百年来潜移默化融入百姓生活,成为生活习惯与行为自觉。

    2012年以来,胶州市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工程建设,出台了《关于打造“尚德胶州”品牌深入实施“四德” 工程建设的意见》,将崇德向善作为一种全体市民的价值追求和城市内在特质来精心孕育,打造“尚德胶州”品牌。

    正是在这种厚重文化传承的熏陶下,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感召下,身边好人层出不穷。丈夫因病瘫痪在床,她不离不弃照顾40余年,独自用柔弱双肩撑起艰难家庭的农家妇女王业秀;本身并不富有,却怀着一份乐于助人情怀组建蒲公英公益平台胶州站的的唐清玉;面对万元现金挎包而不眼红,主动联系失主的王文艺……

    “我几乎是含泪看完颁奖典礼的。”高州路社区居民张爱琴说,“正是这些好人让社会风尚越来越好,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以后我不仅要照顾好家人,更要学着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

    “作为胶州人,我觉得很骄傲。”市民李爱华开口第一句话就感叹,“和他们生活在一个城市里,不仅觉得骄傲,而且觉得踏实。”

典礼现场观众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累计发放褒奖专项资金101.1万元

    1月31日,在“一起过年”春节期间志愿服务活动募捐现场上,刘文英拿着帮扶企业捐赠的物品,不停地说:“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的!”

    “好人有好报”,为让好人有好报、不吃亏,胶州市出台了《道德模范关爱扶持办法》,财政拿出200万元专门用于“尚德胶州”建设,并设立了50万元的“尚德胶州基金”,同时与慈善、民政等部门联动,形成帮扶合力,确保好人在社会上有尊严,经济上不吃亏,政治上有地位。

    在2015年度“身边好人 尚德胶州”道德模范颁奖礼上,胶州共表彰道德模范21名,发放奖金18.5万元,表彰最美家庭20户,发放奖金10万元,共计28.5万元。

胶州为好人提供制度保障

    此外,每年春节前,胶州市领导都会亲自带队,对涌现出来的道德模范进行了大面积的走访慰问。今年为道德模范们送去了一束鲜花、一张书记签名的贺卡、一幅春联和一张电影卡,同时对于道德模范中家庭困难的,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每年发放慰问金1万元。

    胶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闫晓峰说,对“道德模范”进行常态化走访慰问,是对“尚德胶州”建设的一个深化,旨在建立健全道德模范褒扬激励、关爱帮扶和联动帮扶机制,真正建立“好人有好报、不吃亏”的制度化保障,激励更多的人当好人、做好事。

    截止目前,胶州已累计发放褒奖专项资金101.1万元,走访慰问金29.6万元,慈善救助基金36.5万元。53名家庭生活困难最美胶州人获得救助,12名最美胶州人发展成为胶州市级以上劳动模范。从道德模范分层次褒奖,到尚德胶州慈善基金救助,从优抚优待到政治褒扬,从市级到镇村,好人好事更受尊崇,崇德向善更有力量。

近年来,胶州道德模范不断涌现

    身边好人呈现“井喷”之势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蒲公英志愿者联合会发起人唐清玉说,“互相帮助,好人就多了。”

    2012年以来,短短4年时间里,胶州身边好人呈现出井喷之势,涌现出了替亡夫还百万欠债的六旬农妇姜恩兰、26年如一日照顾丈夫和婆婆以行动诠释真情孝道的赵萍、舍身救人殉职的胶州籍交警李富龙、少吃百家饭致富不忘当年粥饭恩的孙启生等典型人物,在社会上形成了强大的示范力量,树立了心灵标杆,成为城市文明的一个品牌。

    同时,胶州市利用各级媒体和平台,在全社会广泛征集好人好事新闻线索,通过群众的眼睛,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用身边事带动身边人。

好书记李同宝

    好人有好报,好报出好人。“好人现象”逐渐产生了“好人效应”。一大批机关、学校、企业、村居、社团创成标兵集体,一系列市级、镇级、村级“五好文明家庭”谱出家风新曲;星火义工队、三里河红丝带、小水滴志愿者团队,一大批志愿服务组织书写人家大爱;关爱空巢老人、关爱贫困学生、关爱困难家庭,一大批志愿服务项目传递浓浓爱意。“最美胶州人”俨然已成为一个家族,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胶州人涌现出“最美教师”、“最美护士”、“最美志愿者”……

    截止目前,人口不足百万的胶州,“最美胶州人”典型库已达540人,1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9人入选“中国好人榜”,2人被评为全省道德模范,20人入选“山东好人榜”,14人被评为青岛市道德模范,43人被评为青岛市文明市民。

    “‘尚德胶州’已成为精神文明品牌。”胶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宋振祥所说:“胶州的好人现象体现了我们时代的正能量,我们有责任在全社会宣扬这种向上向善的道德能量。”(青岛新闻网记者 任俊峰 通讯员 李颖慧 刘伟 摄影 王昭脉)

    相关链接:胶州好人唐清玉:“地瓜”做公益 五年聚集五百多人

热心公益的唐清玉

  网名叫“地瓜”的青岛胶州市民唐清玉做公益五年,组建了一支500多人的公益队伍。

    38岁的唐清玉从部队退伍后从事售后维修工作。2011年,唐清玉加入了青岛市蒲公英志愿者群。那时候,公益活动都在青岛,从在胶州铺集的家到青岛往返4个多小时的路程。唐清玉从那时起萌生了建蒲公英胶州群的想法。2011年12月,蒲公英胶州群正式建了起来,唐清玉成了“光杆群主”。胶州站的第一次活动是给老人送温暖。唐清玉先后走访摸底了19个家庭,最终确定了9个家庭。之后,他与青岛的志愿者一起,将米、面、油、面条、被褥以及300-900元不等的现金挨家挨户送到困难家庭手中。

    随着活动的开展,胶州当地的爱心人士陆续加入到唐清玉的队伍中来。到现在,蒲公英公益平台胶州站成员发展到500多人。开始,他们主要关注老人和儿童,其中有救助因车祸昏迷的王祖国的义演义卖、帮助贫困大学生张雪的捐助、为铺集敬老院贫困老人送保暖内衣……如今,他们又开始关注环保,先后组织开展了环保绘画、环保健步行、关爱环卫工人送清凉等活动。

    作为胶州站站长,活动主要策划、组织和协调者,唐清玉每次都是开着自己的面包车穿梭在胶州的大街小巷,常常一个活动就耗费一天。唐清玉还自费学习并考取了心理咨询师。

    唐清玉并不富有,全家租住在粗装修的阁楼里,妻子身体不好,没有工作,家里还有80多岁的老父亲和一双女儿需要照顾,全靠他每月3000多元的工资维持一家生计。但唐清玉说,“当看到有人需要帮助却不去帮,我心里会不安稳。”

张梦琪

    14岁少女张梦琪:撑起整个家庭

  张梦琪家住胶州市铺集镇河西庄村,是胶州23中的一名学生。父亲张玉江今年60岁,因胃病曾动过手术,身体较弱。母亲刘正香患小儿麻痹症,行动不方便,生活几乎不能自理。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父亲出门拾荒和每月700元的低保补助。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张梦琪从小便乖巧懂事。“3岁就踩着小凳子帮忙刷碗,看着都让人心疼。”邻居辛大姐这样说道。只要放假在家,张梦琪总是为父母准备好饭。由于父亲在外拾荒,母亲不能自己进食,张梦琪就给父亲留好饭,先喂母亲吃饭,等父亲回来再跟父亲一起吃饭。

  小小年纪,张梦琪已经习惯了这样贫苦劳累的生活。在她成长的年纪,父亲只给她买过3次新衣服,平时都是穿亲戚、邻居给的衣服,然而这个懂事的女孩从不抱怨,只是默默接受,并尽可能多一点减轻家庭负担。

  张梦琪的母亲自小患有小儿麻痹症,行动不方便,生活几乎不能自理,精神也不太正常,因此张梦琪对母亲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母亲手拿不住东西,不能自己吃饭,张梦琪就一点一点喂她,从来没有不耐烦。

  张梦琪的父亲张玉江已年逾六十。2010年,就在张梦琪7岁时,父亲因为胃穿孔住院,家中无人照料,张梦琪就开始学着做饭,直到父亲出院,张梦琪已经能代替父亲给一家人做饭了。

  2013年,父亲又因为胃出血住院,愈加懂事的张梦琪更是挑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里里外外都操持。这个细心懂事的女孩,承受着超越年龄的负担,困难的境遇激发出了她身上特有的坚强。

  在学校里,张梦琪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也是同学眼中的好伙伴。她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学习成绩优异,多次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德孝标兵”。

  谈到自己的梦想,张梦琪说想当一名幼儿园教师,也许是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无忧无虑的感觉吧。作为家庭的唯一希望,张梦琪说,自己会努力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父母过上不一样的生活。(青岛新闻网记者 任俊峰 通讯员 李颖慧 刘伟 摄影 王昭脉)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