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桥梁纵横交错、一个个隧道穿山越岭、一条条高速横贯东西、一架架飞机飞跃南北……这种变化在如今的乌鲁木齐交通基础设施上是直观的,更是深远的。
在BRT、田字路等城区路网建设项目顺利完成的情况下,加快构建“三环十五射”的路网骨架,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这是乌鲁木齐成为中国西部最富活力的现代化大都市和中、西亚的国际商贸中心所要走出的第一步。
自2009年起,乌鲁木齐市相继落实了完善“四横三纵”主干道系统,建设形成“九横四纵”道路网,基本形成“三环十二射”交通路网等一系列市政建设工程。
“三环十五射”作为中心城区最重要的大容量快速交通干道,可以全面提高中心城区快速路网密度。“三环十五射”中,3条环路指外(内)环路、二环路和绕城高速公路;15条放射性道路包括河滩快速路、乌奇公路、城北主干道、苏州路、新医路、观园路、跃进街、花儿沟路、乌库公路、种牛场片区连接二环至绕城道路、 西山公路、乌昌大道、三北高速公路、乌五公路、新乌五公路。
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市政规划所所长说:“根据总体规划,到2020年,乌鲁木齐中心城区总人口为400万,中心城区建设面积为500平方公里,已进入了特大城市规模,沟通城郊、交通拥堵都将成为不可避免的课题。
“三环十五射”正是充分发挥了与外围环线、射线快速联系的作用,从而拉开了乌鲁木齐城市的骨架,基本形成了新老相接、内外相连、环形加放射的城市路网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快速路网转换效率。
可以说,乌鲁木齐的“三环十五射”路网是中心城区之间联系以及中心城区与外圈层联系最便捷的快速通道,基本可以实现核心区任意点10分钟内行驶上快速路网。
构筑立体路网,疏通四面八方
“十二五”期间,乌鲁木齐借“一带一路”强劲的东风,用于以综合交通枢纽为主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500多亿元,是解放以来60年间(1949—2010)乌鲁木齐城市建设投资总和的两倍多,建成了国内一流水平的BRT系统和“田”字型快速路工程,加快推进“两线一绕” “两桥一路”等重点工程,地铁1号线的开工,至周边的城际铁路相继开通,兰新高铁全线开通运营……这些现代化的交通方式,在乌鲁木齐横空出世,城市立体交通路网骨架全面形成,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二五”期间是乌鲁木齐城市建设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时期。自2012年起,乌鲁木齐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每年投资一直保持在300亿元以上,目前全市城市道路长度从1631.6公里增长到2158.97公里,道路面积从2004.9万平方米增长到3101.26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从8.25平方米增长到10.08平方米,城市桥梁从140座增长到172座(2014年底数据)。2015年新开了7条公交线路、调整23条公交线路,解决了30公里的公交线路盲区,乌鲁木齐市公交运营总长度达2876公里,线长增加约154公里,线网总长度达791公里,网长增加约55公里,进一步增加了城市公交覆盖范围。
打造“一带一路”核心区交通中心,不是仅局限于一个城市的路网建设,而是将一个城市的路网变成一个“大枢纽”,形成连通城际,进而连通全国、连通欧亚的“大交通”,因此,2015年,乌鲁木齐市加快了构建“三环十五射”的路网骨架的步伐。
在城区“两桥一路”、“两线一绕”重大路桥项目已经基本完成。“两桥一路”是指新医路西延与乌奎高速公路互通立交、苏州路西延与乌奎高速公路互通立交、西虹路与西山高架道路。“两线一绕 ”是指国道216线、城市东二环线、绕城高速。这两大路桥项目打通了乌鲁木齐市向西以及南北向的交通瓶颈,而且对完善乌鲁木齐快速路网起到重要的作用。
2015年9月,乌鲁木齐又多了一条空中主干道,阿勒泰路—西北路高架桥通车。工程北起阿勒泰路与河南路相交处,沿阿勒泰路、西北路向南贯穿至西虹路,工程路线长度为7.4公里,新建高架道路长度为5.7公里。阿勒泰路高架全线双向4至6车道,全线在青城巷、新医路、克拉玛依西路、西虹路附近设置7对、14条平行上下匝道与城区道路相连。作为乌鲁木齐“三纵三横”主干路网中的“西纵干线”,改造后的阿勒泰路再次升级,将承担区域生活性主干道功能,方便中心城区与国际机场、高铁枢纽的快速交通联系,适度分流西外环与河滩路交通量,同时还将承担绿色公交走廊功能
在建设阿勒泰路-西北路交通改善工程时,乌鲁木齐市首次提出了公交绿色走廊的概念。公交绿色走廊不仅仅是服务于BRT、公交车,还同时服务于小汽车、行人和停车等多种交通功能,引导城市人口中心城区向外围新区疏散。改造后的阿勒泰路及西北路已形成“高架-地面-BRT专用道”组合式断面形式,可以让车辆各行其道互不影响。
2015年6月15日,省道116线乌拉泊南立交至乌鲁木齐县段建成通车。工程起点位于G30吐乌大高速公路乌鲁木齐河大桥和劳教所互通式立体交叉之间,终点与南旅基地1号进场道路相接。为2016年召开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奠定了坚实的交通基础,同时兼顾旅游公路和景观性公路。
2015年10月30日乌鲁木齐绕城高速公路(东线)工程全线贯通,这意味着乌鲁木齐的这条“三环”道路离通车的日子不远了。东线工程起自甘泉堡工业园区南侧,接吐乌大高等级公路,经铁厂沟、石人子沟、榆树沟、乌拉泊、仓房沟,止于西山路互通立交,接乌鲁木齐-奎屯高速公路,全长79公里。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通车后可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有利于加快乌昌地区,以及天山北坡经济带等区域干线公路网的衔接,改善区域交通出行环境。
乌鲁木齐市在加快中心城区道路建设的同时,立足城市北扩战略和长远发展,加大了城北道路延伸的路网建设,形成了乌鲁木齐东扩、北延、西进发展的大格局。
“十二五”期间,乌鲁木齐全力推进了“六大片区”及“四大产业基地”建设,全面启动了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在会展片区、高铁片区、北新区、甘泉堡工业区、观园路片区、白鸟湖片区及老城区重点建设了一大批城市道路建设项目;开工建设乌鲁木齐绕城高速东线西线工程,新改建东二环及城市主干道20条、城市次干道21条;改造建设重要交通节点和10座立交桥;结合棚户区改造,新改建城市支路网350公里,加快构建“三环十五射”路网结构,为打通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对外交通枢纽通道奠定了良好基础。
加快道路建设 完善公交体系
面对交通拥堵、车辆激增,乌鲁木齐“十二五” 规划,将建设7条BRT线路,使其互成网络,贯穿东西南北,构成乌鲁木齐市公共交通骨干系统。2011年起,BRT1号线、3号线的成功运营,改变了乌鲁木齐单一的公交模式,300多万市民随之驶入首府"BRT元年"。2015年随着乌鲁木齐市BRT4号、6号线的通车运营,与已经运营的BRT1、2、3、5、7号线形成网络,乌鲁木齐以BRT为支撑的一体化交通体系逐步形成,提高了市民的出行效率。
随着BRT的开通,乌鲁木齐市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达280万乘次,其中,快速公交日均客运量达到40万乘次,日均提升19万乘次。4年来,累计载客55473.69万人次,运营公里数7767.12万公里。数据表明,BRT配车数占全市公交车辆的十分之一,但分担了五分之一的客流量。
如果说BRT快速公交缓解了乌鲁木齐市交通拥堵难题,那么“田”字型快速路的建成大大提高了人们的通行能力。
从2011年开始,“田”字型快速路(“田”字外“框”是外环路,一“竖”是河滩路,一“横”是克拉玛依路-南湖东西路高架)用了2年时间完成了5年的工程,建成了乌鲁木齐市政建设史上工程总量最大、技术难度最大的工程,构建了市中心城区内“环+十字轴线”的快速路网骨架,让快速路网通行能力提高了30%。
编制过首府快速路出行指南的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邹智军说:"建设"田"字路最大的作用是缓解交通拥堵,综合来看,"田"字路作为城市快速路网,实现了外环线内南北贯通、东西畅达的目标。"
2014年,地铁1号线开建,乌鲁木齐人从来没有感觉到地铁离自己如此之近。根据规划,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远景线网共由7条放射线路组成,贯通南北,横跨东西,规划线网211.9km,共设车站121座,其中换乘站18座。2014年3月地铁1号线开建,2015年11月地铁2号线开建,2015年12月18日地铁3号、4号线环评出炉。地铁1号线起点位于三屯碑,终点位于地窝堡国际机场,设站21座,全长26.5公里,是南北向骨干线路,沟通老城区、新市区和主要对外交通枢纽,计划2018年6月实现全线洞通,12月实现全线轨通,2019年12月全线贯通试运营。
地铁时代的到来,在改变百姓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的同时,也将给乌鲁木齐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次全新的变革。今后乌鲁木齐市将初步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快速公交(BRT)为支撑、常规公交为主体,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加快铁路建设,打造丝路枢纽
“现在回家太方便了,坐兰新高铁到酒泉下车只需11个小时,比原来缩短将近一半的时间。”在乌鲁木齐打工的甘肃酒泉小伙王兵高兴地说。
2014年11月16日兰新高铁乌鲁木齐南至哈密段开通,运行时间由原来的5小时缩短为3小时 ,同年12月26日兰新高铁全线开通,全程运行时间缩短近12小时,是目前世界上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兰新铁路不仅完善了中国西部铁路网,大大提升亚欧大陆桥铁路通道的运输能力,增进西北地区与华北、华东和西南地区的交流,而且对构建中国向西开放新平台,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产生深远影响。
高铁新客站主体建筑已完工。不久,这个全疆最大的城市综合轨道交通枢纽工程将投入使用预计建成后近期年发送旅客1400多万人次,远期将达2000多万人次。另一项重要配套工程――国际公铁联运汽车站项目,还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第一届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之后,乌鲁木齐周边铁路就完成了"内燃时代""普速时代"向"电气化时代"和"高铁时代"的跨越。如今乌鲁木齐铁路东西贯通、南北延伸的格局基本形成,为经济跨越发展、后发赶超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5年来,新疆铁路建设加速推进,精伊霍电气化铁路、奎北铁路、兰新高铁、吐库二线等一系列铁路新线相继建成开通运营,新疆铁路的出疆运能和疆内运能都得到大幅提升,先后增开乌鲁木齐南至北京、成都、济南方向的第二对列车,缓解这些方向的运能紧张压力;增开的乌鲁木齐至兰州动车,让出疆速度大幅提升……
目前,出疆旅客列车达到22对,终到开往全国17个省市地区,覆盖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客运能力日均达到71388人,比2012年末增加运力2万人,增幅42.6%。
从乌鲁木齐出发,坐火车便可通达全国。而目前已建好的的高铁新客站将正式投入使用,新客站与规划中的乌鲁木齐轨道交通2号、4号线可实现零换乘,届时新客站将成为首府区域性的客运中心。
此前,一个更大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已经启动:2011年3月19日,“渝新欧”国际铁路正式开通;2012年10月,武汉发出了第一趟“汉新欧”货运专列;2013年7月,由郑州始发至德国汉堡的“郑新欧”货运班列开行……
截至今年上半年,西行国际货运班列已开行96列,初步形成了“中国制造”在乌鲁木齐编组中转“抱团”出海的新格局。
在加快建设高铁新客站的同时,乌鲁木齐加大了城际列车的开通运营。2014年先后开通了乌鲁木齐至石河子、奎屯、克拉玛依方向的“北疆之星”城际列车,乌鲁木齐至吐鲁番、鄯善、哈密以动车为载体的城际列车,吐鲁番至库尔勒第二双线开通;2015 年1月开行乌鲁木齐至库尔勒的城际列车。至此,乌鲁木齐向西、向东、向东南方向已有3条城际铁路线。还有一条乌鲁木齐至准东方向拉煤的货运铁路——乌准铁路,正在筹备中。
城际列车的开通,使疆内游客“千里一日还”;高铁的开通,拉近了新疆和内地的距离。早上还吃着兰州的牛肉面,晚上就尝到了喷香的新疆烤肉。
同时,作为亚心之都,乌鲁木齐空中航线也越织越密,到2014年底,共有44家国内外航空公司进入新疆航空运输市场,开通国际国内航线184条,其中国内及地区航线157条、国际航线27条;与15个国家、81个城市通航。以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为枢纽的"串、环、延、网、筑"的航线网络已初步形成。
多年来,新疆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在快速推进,新疆的机场数量居全国之首;公路总里程达17万公里,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周边地区为节点,以边境口岸为前沿,向周边国家辐射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道路运输网络已现雏形;铁路也从无到有,从单线到复线,铁路布局从"一"字形到"人"字形再到现在不断扩展的网状布局,随着兰新高铁的建成运营,形成了连接内地、辐射欧亚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大手笔建设,对接“一带一路” “十二五”期间,乌鲁木齐城市内外交通路网骨架已形成,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十三五”规划将乌鲁木齐市构建形成欧亚大陆内陆交通枢纽城市,成为欧洲和中西亚地区进出中国的门户枢纽,欧洲和中西亚地区与中国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转换中心做为建设交通枢纽中心的总体目标。
城市内部交通,加快构建“三环十五射”的城市路网骨架,积极推进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建设。
铁路方面,乌鲁木齐未来规划将有6条铁路接入乌鲁木齐,包括四条客运专线和两条既有线;规划新建至奎屯、克拉玛依方向的乌克城际铁路、至南部库尔勒的乌库城际铁路,改造提升现有北疆支线形成至东北部准东、奇台的乌奇城际铁路;新建铁路货运外绕线,改造提升既有兰新线北疆段的运输能力。形成“一主三辅”(二宫高铁枢纽主站、乌鲁木齐南站、地窝堡机场站、城北新区三个铺站)的铁路客运站场布局;形成“一主一辅”(三坪铁路综合货运站、乌鲁木齐北站)的铁路货运站场布局,成为欧洲和中西亚地区进出中国的门户枢纽。
机场方面,乌鲁木齐未来规划将形成以地窝堡国际机场为主、吐鲁番机场为主要备降机场的“一主一辅”机场布局,成为我国面向欧洲和中西亚地区的门户机场。对地窝堡机场进行扩建,新建第二跑道和T4航站楼。引入铁路、地铁、长途巴士、公交、出租等多种交通方式进入机场,形成地窝堡机场至市区的一小时交通圈,全疆地区的两小时交通圈。并提供异地值机、过境免签等多项政策和服务,争取开通至中亚、西亚、南亚、欧洲等地航线。
根据规划,未来10年乌鲁木齐市将创建与西部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公交都市,形成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基础,出租车、定制公交、租赁自行车为补充,客运交通枢纽为衔接的公共交通体系。全市公共交通客运量达600万人次,较2012年增长100%,公交出行占比例达35%。
大手笔描绘乌鲁木齐“大通道建设”,一方面加快提升城市承载能力,铸就经济发展腾飞之路。另一方面,连接区内外,构建欧亚大陆内陆航空门户枢纽,涵盖40个国家,覆盖人口约30亿,目标成为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乌鲁木齐正站在向西开放的前沿,未来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最炫丽的交通枢纽中心。(文/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