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青岛都知道有句话叫"先有天后宫,后有青岛市"。
天后宫,位于市南区太平路19号,它历史悠久,1467年建立,是市区现存建筑历史最早的庙宇,也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俗称“中国大庙”。
“祭拜妈祖”是汉族民间的传统,不论是渔船作业还是扬帆初始,人们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妈祖庙”在南方沿海非常普遍,但在北方,只有青岛的渔民延续了妈祖文化,“天后宫”是中国最北的、北方唯一的“妈祖庙”,是青岛渔民出海前祈祷、祭神的场所,每年春秋两季,渔民出海前逢会,前来朝拜许愿,热闹非凡。
天后宫历史悠久,同时也命途多舛,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对青岛进行规划。位于青岛区的天后宫成了“欧美人杂居区”,不允许中国人居住。德国总督想把天后宫拆除,但遭到了青岛民众的强烈抵制。德国总督迫于压力,决定将天后宫迁于鲍岛区(此地为中国人居住区),并在馆陶路批了地皮,但这件事随着日本人占领青岛而不了了之,“天后宫”保住了自己这么多年风风雨雨在前海沿儿的老位置。
1996年,青岛市政府对其进行全面修复,并将其辟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现在的天后宫不仅是妈祖庙,还囊括了青岛民俗博物馆、青山大戏楼、寺庙钟鼓楼等多处民俗遗迹,形成了全方位展示青岛文化的前海景点,海洋文化、海神文化、妈祖文化都可以在这里寻觅到踪迹。
天后宫大门其实是个戏楼,称为青山大戏楼,大戏楼为两层楼阁,金碧辉煌,门前一把大旗杆和两只大石狮和五彩缤纷的立面装,显得青岛天后宫十分气派;二楼中间悬挂的“天后宫”巨匾下面为波浪式的房檐,意为“进得门来,应无戏檐(戏言)”,也就是说拜妈祖不能当儿戏。据说这座戏楼内装饰有文房四宝、希世古懂、各种用具,可惜不对外开放。
一进门就到了民俗展览馆,内共分为“序厅”、“民俗风情”、“港口风情”和“城市风情”四大展区,馆内不仅展示了青岛地区的音乐曲艺文化(如青岛大戏院),还将本地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实物、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恢复了像瑞蚨祥、高级职员宿舍、义德货栈、鸿新照相馆等老字号的门面,穿行在民俗馆内,仿佛真切触摸到了青岛过往的岁月。
过了戏楼,就进入到二进制的场院。左右两边是传统的寺庙建筑钟楼和鼓楼。过钟鼓楼是东西厢房,那里有颗大桂花树,因其花为朱红色,亦称“朱砂桂”,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满树桂花香溢四处,场院,里面的雌雄二棵银杏已有500多年历史,据说与天后宫同年龄,与中山公园“会前村”旧址的古槐,人民大会堂的赤杨,都是岛城历史上弥足珍贵的“活文物”。
与山门对应的就是青岛天后宫正殿,正殿内供奉咱们的主角——妈祖,咱们尊妈祖像是由整条樟木雕刻而成的,且是在妈祖故里莆田开光分灵的,高2.8米,是目前世上最大的木雕神像之一。两边还雕塑有妈祖的护将“千里眼”和“顺风耳”。整个正殿内显得庄严肃穆。
时至今日,天后宫随处可见祈福用的红牌,请平安福、点平安灯、打金钱眼.....一到节假和休息日,都有大批香客争相焚香,祈福请愿,天后宫的香火不逊于湛山寺。
每年除夕夜,天后宫的“撞钟祈福”仪式人气最旺,青岛电视台都会进行直播。新旧交替之时,人们共同撞钟十二响,祝福新年。当祈福钟声响起,在亦新亦旧的老城区回荡,在流光溢彩的栈桥海湾回旋,人们自然会想起胡存约为保留天后宫的据理力争,王垿挥毫泼墨为天后宫题下匾额,老舍带着孩子到天后宫看进香……
正月初一至初七,天后宫还举办新春庙会,有新年民间文艺、民间手工技艺演出,灯谜竞猜、地方戏曲演出让你一次看个够;正月十五还会举办元宵赏灯晚会。古灯精品陈列展、羊年文化展、中华百家姓文化展等各种文化活动。谁说传统在今天已经逐步走向泯灭?天后宫依旧带着百年文化沉淀淡看云卷云舒,笑看沧海桑田。
马上就31号了,你还不去天后宫“duang”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