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
青岛新闻城市档案区市撷英城市印象魅力青岛影像青岛青岛风光青岛概况
青岛多措并举实现“医”“养”无缝对接
2015-12-07 14:25:56 青岛日报

    三年前,80多岁的李女士因脑梗塞后遗症,插着胃管、尿管,目光呆滞,不会说话。昨日,记者在市南区人民医院见到她时,胃管已经撤掉了,她正吃着护士帮她切成细片的苹果,跟陪床的女儿“唠嗑”。李女士的女儿说,如果没有“医养结合”专护病房,家人都不敢想象老人今天会是什么样子。

    青岛有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46万,80岁以上高龄老人24万,老年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8.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其中半失能老人18.6万人,失能老人9.1万人。而摆在老年人面前最紧迫的问题是,医院不具备养老空间,养老院缺乏医疗功能,许多老人在医院和养老院、家庭之间辗转腾挪,苦不堪言。为了让更多的老人有尊严地活着,青岛积极探索出一条“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多方参与、统筹规划”的“医养结合”之路,医、养、康、护一条龙服务,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撑起了一片天空。 250家养老机构36家有医疗资质

    市南区人民医院成立 “老年护理中心”实在是形势所迫。

    “因为按照社保的有关规定,患者的最长住院天数不能超过15天,但很多住院的老人虽已度过急症期,一旦离开了专业护理,回家没多久就‘走了’。”专护病房的护士长汲芳说。2011年7月29日,拥有28张床位的老年护理中心被市人社局指定为青岛首家试点专护病房,提供24小时的医疗护理诊治与生活照料。几年来,这个专护病房因供不应求,不断扩张规模,直至去年年底床位增加到了72张。

    “今年年初,一切布置停当,我就赶紧给自去年8月开始预约床位的120位老人的家属逐个打电话,但很多老人已经过世了。”汲芳有些感伤,她告诉记者,心脏病、脑溢血都是“老年杀手”,耽误一个小时就有可能导致病人死亡,所以这类患者如果是居家养老或者住在一般的养老院,很容易延误治疗时机。

    排队半年等待入住专护病房,令人唏嘘不已,却是无可回避的现状。据调查,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250多家,其中有36家具备医疗资质,如青岛圣德脑血管病医院(养老护理院)、青岛济慈脑血管病医院(老年公寓)、青岛鑫再康中医医院(护理院)等都属于由市卫计委审批的同时具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性质和养老护理院性质的单位,可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医养服务。尽管如此,现有的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总量、医护人员总量、服务能力和政策覆盖等还是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目前,全市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大约1.96万人,其中只有2000多人在机构内享受到了“医养结合”服务。

    据市卫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发展医养结合存在的最大难题是专业人才缺乏。受现有的管理体制、人事制度等政策限制,以及在职称评定、学术发展、退休政策等多方面制约,社会办医养结合型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多数为离退休医护人员和刚毕业不久的医学生,人才引进难、流动性大,专门从事老年人医疗护理的专业人才更是严重不足。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市南区人民医院的专护病房刚刚成立时,医院曾在全院办了两次招聘会,提出了每月增加700元补贴、夜班补贴也远高于普通护士等优惠条件,但没有一个人报名。最后,除了原先老年科的医护人员整体划给专护病房外,其余的护士都是从社会上招聘的。公立医院尚且如此,其他一些民办的养老机构招聘医疗护理人员更是不容易。 政府购买服务搭建医养平台

    在医院专护病房紧缺的前提下如何走出一条“医养结合”的新路?

    近年来,青岛逐步构建起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青岛市政府出资,为本市户籍60岁以上“三无”、低保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对半失能老年人,每月服务时间不少于45小时;对失能老年人,每月服务时间不少于60小时,区市政府按照城镇每小时15元、农村每小时1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除了对老年人的补助,对评估合格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按照规模和服务量每年给予最高10万元的运营补助;对设立在老年人家中,固定活动人数不少于5人、年运营时间不少于260天的“社区养老互助点”,每处每月给予100元运营补助。同时,大力扶持非营利普惠性养老机构,对达标的新建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给予12000元补助;对改建或租用期达5年以上的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给予6000元补助。非营利普惠性养老机构每收住1名本市户籍老年人,按自理老人每月200元、半失能或失能老人每月300元的标准给予运营补助,养老机构收住本市户籍“三无”、低保老年人,收费不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按照当地普惠性养老机构平均收费标准的80%给予补助。

    医养结合是在做好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疾病诊治护理、健康检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质量,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市人社局等部门各司其职,围绕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维护老年人人格尊严,共同搭建起了医疗养老的服务平台。市人社部门牵头在全国率先实施了面向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每年筹资大约3亿元,对经过审批具备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实行床日包干管理,定向补贴。市民政部门为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发放体检补助、高龄津贴,为不愿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在社区打造日间照料中心,提供托管照顾、午休餐饮、康复娱乐等服务。市卫计委则将患有慢性病、残障、大病康复期、绝症晚期的失能老人作为医养结合主要服务对象,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鼓励二级公立医院整体转型为老年医院、护理院;要求有条件的二、三级医院,疗养院开设老年病房和医疗专护病房或在养老机构内设置护理院等医疗服务延伸点,发挥专业资源优势,提供医养结合型医护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进行合作;鼓励基层医疗机构上门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由此,实现资源共享、相互融合,建成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以健康医疗为重点,以制度创制为保障的医养结合模式,实现了医养结合全覆盖。 “多管齐下”路越走越宽

    以政府主导、融合发展的“医养结合”,为岛城的老年人带来了福祉。

    “公立医院承担越来越多的养老职责,应该是大势所趋。”汲芳对记者说,诸如伤口、造口护理,PICC导管植入等更高级别的专业护理只有医疗单位才具备条件。值得欣喜的是,就在今年5月底,青大附院心血管病医院和市南区福涛颐养老年公寓合作,打造了青岛第一个由三级医院入住老年公寓开设的养老中心。地处城市西部的中西医结合医院(五医)也打算在医院扩建后拿出300张床位用于医养结合,其院长丁文龙表示:“我们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本身就有很高的可信度,不仅盘活了闲置医疗资源,还解决了老年人有养没医的问题。”

    日前,记者走访胶州里岔镇卫生院时发现,这里的“医养结合”似乎避开了城区的一些难题。

    里岔镇卫生院原本就承担着里岔镇53个行政村3.2万人口的医疗、预防、卫生保健工作,在医改过程中不断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家庭医生”在为镇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时就可以提前对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患病风险进行评估和干预,全镇低保五保老人、残疾老人、65岁以上老人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慢性疾病都在掌控之中。同时,镇卫生院还配置了进口GE心脏彩超等高标准医疗设备,与青大附院协作建立起了远程健康监测系统,医疗功能日趋完善。如今,毗邻卫生院建起的托养中心集养老、残疾人托养、康复于一体,老人的医疗与养老资源信息得到充分互通共享,实现了镇域的医养双服务。

    据了解,卫生院以“定岗定薪不定人”的方式向社会公开购买服务,负责医养一体化服务中心运营的管理人员根据实际需要招聘、组织临时工作人员,解决了薪资较低、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也方便周边群众在农闲时从事第二职业,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服务质量都有了保障。在健康分级服务覆盖面越来越广的基层医疗机构尝试打造一体化的医养模式,或许为基层应对社会老龄化健康服务储备了宝贵经验。

    每个家庭都有老人,拓宽医养结合这条路,将让每个老人都能得到最好的护理,有尊严地走好人生的最后一程。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鼓励高校、中职学校开设老年护理和管理专业;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解决相应职称待遇;出台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设置和管理规范,让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享受养老机构的同等扶持政策……业内人士呼吁,如果能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加大扶持力度,将是最好的福音。

青岛新闻 更多
城市档案 更多
区市撷英 更多
电子报刊 更多
茶都信阳 正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工业新城
青岛风光 更多
穿行花海
影像青岛 更多
2015世界休体大会
主办: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