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新媒体发展论坛暨“两美温州”采风活动 李晨韵 摄
中新网温州5月24日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新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呈爆炸式发展,疯狂挤压着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面对新的媒体格局和竞争态势,传统媒体纷纷走上了“融合”之路,然而效果却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尽管两岸传媒业的发展环境不同,但却都正遭遇着相同的困局。在两岸新媒体发展论坛暨“两美温州”采风活动期间,两岸媒体人跨越海峡,共聚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浙江温州,解析两岸不同环境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共同探寻“互联网+”时代传媒业的下一个出口。
传统媒体的冬天比预料要早
当移动互联横空出世之后,“风云突变”的媒体环境让诸多媒体“大佬”有点躲闪不及。“中国大陆传统媒体的冬天比预料要早。”在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秦朗看来,此前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和中国媒体的虚假繁荣,让传统媒体没有及时察觉冬天即将到来,很多业界人士相信传统媒体仍有10-15年的好日子。而自2011年起互联网的崛起已让冬天悄然而至,随后三年则是对行业的剧烈影响。
正如秦朗所言,近年来,随着报纸发行量“断崖式”下滑,广告收入急剧萎缩,传统媒体正陷入着“风雨飘摇”的境地,“纸媒已死论”甚至一度甚嚣尘上。
本该坐看风起云涌的新媒体代言人之一——《今日头条》副总裁林楚方却认为,之所以传统媒体行业普遍传出悲哀声音,是由于传统媒体机构不太适应目前媒体发展形势、态势,但对于内容生产者而言,现在一定是最好的时代,“媒体人是内容生产者而非造纸者,过去好的内容找到读者环节颇多,而现在精准投放可以轻易找到读者。”
尽管两岸传媒业的发展生态环境不同,而碰到的发展问题却一样:新兴媒体的迅猛崛起、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的狂飙突进,对传统媒体的剧烈冲击。
“两岸经济互补,媒体发展也有互补。我们有着共同的基础,共同的文化、语言、生活形态,这是两岸新媒体融合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台湾《旺报》总编辑王绰中在看来,台湾像想要转型的传统媒体,大陆则像互联网,台湾要想搭上大陆的“顺风车”,两岸就必须合作发展。
在融合中重塑再生
传统媒体风雨飘摇,新兴媒体日出东方,在新的媒体格局和竞争态势之下,是否就注定了一方崛起另一方就要走向消亡呢?两岸媒体人共同给出了答案:融合才是出路。
新媒体的层出不穷,仿佛就给传统媒体打了一剂“催化剂”。过去,传统媒体强调“受众本位”,新媒体强调“用户为本”,似有相同,其实不然,前者主要针对内容设计与制作,后者则更多地针对媒体的运营结构设计。
事实上,在“速食品”流行和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传统媒体的用户平台正在备受挑战。浙江日报社副社长蒋国兴说道,社交媒体的富饶土壤滋养了一批自媒体。如今,微信公众号的推送、社交媒体上的转发,都成为年轻一代主要的新闻获取源,这对新闻媒体的用户忠诚度产生了很大挑战。
新媒体时代下,“酒香不怕巷子深”早已成为过去式,“好酒”也需要借助好的平台“吆喝”。基于此,传统媒体纷纷拥抱新的传播形态,走出了个性化的融合之路。
2010年起,《中国新闻周刊》开启新媒体转型之路。从中新周刊网上线,到形成包含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手机平板客户端、INTV工作室、“有意思”微信矩阵在内的的新媒体矩阵,《中国新闻周刊》走过了五年探索。
而身形巨大的浙江日报集团则在一片哗然声中,以31.9亿元并购盛大网络旗下边锋游戏,并与腾讯合作大浙网运营,与阿里巴巴合作电商媒体,以3亿注册用户、2000万活跃用户、1000万移动用户的“粉丝群”成为国内拥有最大网络用户规模的党报集团。
“用户在哪里,我们就要在哪打开我们的路口,这就像是开店要到人流最旺的广场,我们正在与广大网络用户群对接。”蒋国兴认为,把握用户的下一个兴奋点,站在新的风口,才是媒体业态发展的当务之急。
而面对复制搬运、同质化内容泛滥的网络环境,新媒体人也学习传统媒体的原创深度之路,尝试将优质内容“移民”到新媒体平台中。
台湾东森新闻云董事长李传伟认为,新媒体除了求快,掌握“新、小、奇”的精髓外,也要加强品牌新闻,深耕深度报道,“如今,我们已经开辟了名家专栏,请意见领袖来写评论稿,虽然刚开始的效益和点阅率不高,可能只有几百人在关注,但我相信慢慢会有越来越多的关注度,这需要一个过程。”
“智慧化定制”成趋势
微博、微信、App和网站被称为新媒体“四大件”,由于进入门槛低,吸引了不少投资者蜂拥进军,重复建设造成了同质化竞争、模仿混战的“迷雾阵”。不少媒体人认为,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私人订制”模式,或将成为双方转身融合的切入口。事实上,无论是从今日头条的个性推荐,还是澎湃新闻的内容微创新,都可以管窥出定制化、数据化、移动化已成为媒体发展的大方向。
秦朗指出,过去十几年,传统媒体采取精英传播、单向传播模式,而目前传播方式正在演变为基于数据分析的个性传播和分享。
同样地,在NowNews执行董事蓝宜桢看来,“新媒体融合不是简单地研发APP、开通微信就万事大吉了。以前是大众媒体,现在是分众甚至是唯众媒体,媒体就需要更多地以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精准地为读者提供新生代的新闻产品,这也是未来的趋势。”
蓝宜桢表示,现在台湾的新媒体正在越来越主动地运用大数据,推送用户所需要的内容。新媒体时代新闻未来,看似大众,其实分众。大规模的个体信息定制将成为可能,媒体将变得更加智慧,更能满足人们个性化、情景化的需求。
中国时报电子报总编辑刘善群建议,传统媒体“入驻”新媒体时,要拥有服务精神。“过去媒体,比较高高在上,他们对于用户来说,是我给你看什么,以媒体为中心。但现在媒体是服务业,用户想看视频、想听广播,媒体都要全部做好,请用户来选择,把他们伺候得好好的。”
变革声、冀望声、行动声,声声入网,在媒体的发展光影中,挑灯看醉。秦朗认为,“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之所以具备生命力,散发出勃勃生机,我认为是找到了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治理框架,传统媒体如果在这方面找到一条路子,相信中国传统媒体会总有一个光明的、可期待的未来。”
传统媒体“移植”互联网基因集聚用户,新媒体“取道”传统媒体做深内容......新媒体时代,下一个出口在哪儿?这或许是本次大会一个悬而未决的疑问,然而可以预见的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融合之路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取经”,在融合之中追求突破,在借力中实现着共赢。(见习记者 李佳赟奚金燕)
原标题:借力共赢融合发展 两岸传媒"大佬"共探媒体转型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