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采摘、田园观光、吃农家饭、住农家店……随着全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开展,一个个“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美丽的乡村不断涌现,使得乡村之旅逐渐成为休闲游的时尚。
在安顺,乡村旅游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悄然兴起,但当时仅仅是苗族风情旅游、屯堡地戏表演等形式展现给游客,缺乏深度的旅游开发。2013年,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开展,借此契机,西秀区旧州镇着力打造邢江河沿岸文化建设示范村,两年不到的时间,旧州镇浪塘旅游点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清澈的邢江河、美丽的仙人坝、田连阡陌处白墙红窗的民居……8月26日,走进浪塘村,游客络绎不绝,“农家乐”主人刘伦红的心里乐开了花,“还好前几个月扩大经营规模,要不然到了周末客人多了接待就会跟不上。”借力安顺旅游升级版的打造,该村已有23户村民开办农家乐,户均增收超3万元,仅去年国庆黄金周,就有6万游客纷至沓来,过去的“二类贫困村”如今成了安顺乃至贵州颇有名气的旅游名村。 “一个旅游点致富一个村”,在安顺市星罗棋布的乡村旅游景点中,“麻雀变凤凰”的浪塘村仅是其中一例。在龙宫风景区的桃子村,村民詹小刚开办的客栈拥有10间客房,空调、电视、宽带等设施一应俱全。 “我家是村里的星级客栈,每年收入10多万元,进入春季以后是旅游的旺季,我和妻子忙不过来的时候还要请人帮忙。”詹小刚说。安顺舒适的气候环境,吸引着气温较高地区的大批游客前来避暑,桃子村这类美丽乡村旅游点就成了他们避暑的胜地,消费不高,住得舒心,吃得放心,这些客人常常一住就是一个多月,依靠乡村旅游,去年,桃子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吃上旅游饭,迈进小康门”。迄今,全市已发展农家乐1094家,带动7354人就业,今年上半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超80万人(次),接待人数同比增长60%,旅游收入同比增长58%,实现旅游收入逾4亿元。
安顺市旅游资源丰富、形态多样,近年来,随着“快旅慢游”体系构建,安顺市优先建设旅游公路300多公里,逐步打通市域南北交通瓶颈,交通条件大为改善,越来越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撩开面纱,广为游人所识;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为载体,按照全域景区化的发展理念,投资450多亿元,实施93个旅游项目,高起点布局建设了一批旅游景区景点、精品客栈等,景区品质和旅游接待能力逐渐提升,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丰富,打造了以西秀区浪塘村、黄果树石头寨村、龙宫桃子村等为代表的一批乡村旅游精品。
为了避免“千村一面”,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突出民族文化元素和特色,结合新型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化,加大对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纪念性建筑和民族村寨的修缮、保护和开发力度,让全市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4个中国传统村落、5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得到悉心保护,修旧如旧、传神传形,这些“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村寨让更多游客在旅程中放慢了脚步。
盛夏7月,家住成都的赵启明与妻子一起,一路自驾到安顺避暑。行至西秀区本寨村,村内的古建筑、民居、垂花门楼、冰纹木窗格和一群身着蓝色长袍、腰系藏青色围腰、脚穿绣花尖头鞋的屯堡姑娘,让赵启明深切感受到了“山里江南”的独特韵味,在感叹之余,不禁惊讶于600多年的屯堡文化得到如此好的传承。
今年,安顺市以“大屯堡”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产品在第十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全新亮相,通过大屯堡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叫响贵州人文旅游的第一张名片,安顺乡村旅游又一次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眼球。
以“美丽乡村游”为主题,围绕让游客“静下来、停下来、住下来”的目标,安顺市加快构建“快旅慢游”体系,加快开发提升生态观光、休闲度假、避暑养生、文化体验、户外运动等慢游产品,依据不同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功能区划,做好空间和业态布局,依托“大屯堡”文化旅游景区以及周边“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形成点、面、线的有机结合,把景点连成线路,线路建成产品,让游客走到哪里都能停下来观赏风景。
去年底,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环保部、住建部、农业部等七部委联合开展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安顺市紧紧抓住机遇,将纳入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的14个重点村建成示范村,从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创建,农家乐、农家客栈开办等方面给予支持,努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安顺日报: 李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