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离
四方机厂设备装了三火车
“七七事变”后,“南迁”成了那个时代的脚步。1937年的胶济线很忙,这条南迁的长路,成了人们逃避战争、背井离乡的一个记忆载体。如今,见证那个时代的人多已逝去,只能从他们的后人口中,对这段支离破碎的历史略窥一二。
1985年从部队转业到四方机厂从事该厂史志编写的陈光荣,在1986年找到了抗战时任四方机厂副厂长的顾楫,写下了《抗战时期四方机厂南迁记》,他至今仍清晰地记着顾楫诉说南迁经历的场景。陈光荣用手擦拭眼角,极力模仿顾楫当年与他见面的样子:“82岁的老人,回想起半个世纪前的事情,依然老泪纵横,不断用手擦拭泪水……”
“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为保存经济命脉,决定加速将沿海厂矿、企业、商业等向内地迁移。在那个时代,中国南方和西北还没有像四方机厂规模的铁路工厂,而北方的铁路工厂全被日本人占领了。顾楫和四方机厂的同仁向路局建议:“员工与机器都应全部撤离,易地生产,决不让日本人所利用。”但建议没有得到路局和四方机厂的重视,南迁一拖再拖。
没想到,侵略者来得如此之快。“若日军登陆,南迁就更无望了。”德县路事件发生后,顾楫当天就找到了时任胶济铁路局机务处长朱宝芬,陈述南迁之事。朱宝芬说:“你们讲的迁厂意见是对的,还是按照国民政府铁道部的命令办吧。”
1937年8月14日,当顾楫等人急匆匆赶回四方机厂后已是深夜了。他们立即找来车间主任和工程司有关人员到顾楫家中开会,对南迁方案达成共识:连夜装车,如大的机器设备搬不走就炸掉,将有价值的能用的机器设备立即装好,绝不给日本侵略者留下任何有用的东西。
据历史档案记载:当夜装车的有第二工场93台机器中的70台,以及机器的刀架或床身等主要零部件,车轮部分除车轮箍加热炉以外的全部机械及起重天车;动力及锻工等场有176马力电动空气压缩机1台、80千瓦电动机1台、蒸汽锤2台、空气锤1台,铸钢用转炉及附属设备和部分线路钢轨等。就这样,一共弄了3列火车,看起来很像是火车拉“火车”。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顾楫带领100余人护着装运的列车转到了淄博张店。
1937年9月中旬,日军相继占领了北平、天津,又占领张家口,并逼向涿县、保定、德州等地。
时任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路政司帮办杨毅奉命来到济南,与葛光廷等人面谈:“为保存全国第二大的铁路设备制造厂,四方机厂必须搬迁到株洲去,三分之二由顾楫带到株洲,另三分之一到西安、洛阳、江岸等地。”
不到一个月后,顾楫带着60余名员工护送着3列火车的机器设备到了株洲机厂。
据有关文献记载:“七七事变”前,胶济铁路全线共有机车107台,客车213辆,货车1858辆,除破残者外,全部转移完毕。
1937年12月,四方机厂还未南迁的员工纷纷逃离青岛,员工由原来的1689人锐减到112人,只剩下来不及搬迁的机械设备214台和厂房50栋2.6万余平方米,基本成了一座空厂。
1938年1月10日,青岛沦陷。而在千里之外的株洲,顾楫他们开始赶工安装机器设备,5个月后就开始开工、生产。
记者 王建亮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