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本站公告 > 正文

追忆血染风采 熔铸青年信仰制高点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延兵 2015-04-04 10:30:47 字号:A- A+

    北京4月3日电(记者 李延兵) "每到清明,我都到烈士陵园去寄托自己的哀思,祭奠先烈对我自己的心灵是一次净化……"

    "清明是和春天特别接近的节日,是可以敞开大门接触大自然的时节,是洗涤自己思想和心态的过程,把自己内心的垃圾倒出去,这也是对先辈的最好的缅怀。"

    "清明时节,回忆红色故事说给青年听,虽然每个人的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不一样,但是对国家的责任心、报效祖国之心是前辈们传承给我们最好的精神财富。"……

讲述红色文化故事"网上祭英烈 铸中华魂"访谈现场。记者 李延兵 摄

    4月2日下午,举办"讲述红色文化故事"首场网络直播活动,贺龙之女、贺龙体育基金会主席贺晓明,著名军事历史学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宇,网络名人、知名作家苏芩做客,以"清明祭英烈 共铸中华魂"为主题,说革命家事、谈红色家风,围绕抗日战争史实、人民军队发展历程等话题为网民打开了"红色记忆"之门,讨论新时期革命精神传承,备受广大青年网友的欢迎,红色故事直播网页搜索达到16万,观看约272万人次,在线人数136万,转载站点约260个。

    祭奠 是对青年人心灵的净化

    "清明除了要祭奠自己的家人,还要祭奠为国牺牲的英雄。"在贺晓明的家庭教育里,祭奠先烈高过祭奠自己的家人。

    "父亲在战争年代以及最艰苦的长征路上每一天都会碰到自己亲爱的战友牺牲,有的有时间掩埋,有的没有时间掩埋部队就离开了,心里的难受只有放在心里。"贺晓明说,现在享受荣誉的是我们,但是牺牲的烈士更应该享受荣誉,清明节去看山上的那些故人很重要。

    对于出生在军队大院里的陈宇,曾经参加过三次战役,亲眼目睹了很多战友的牺牲,烈士给他留下的烙印超过很多人,清明时节,每年都去烈士陵园寄托自己的哀思已经成了他的习惯,但是每次去都有不一样的心情,想想战友的保家卫国,让自己坚持走正路,保证廉洁,对于一个已经当兵40年的军人来说,每一次祭奠都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净化。

    "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烈士,爷爷是铁道游击队的,父亲是建国前的大学生,而对于父亲的印象只有他戴着大盖帽、穿着军装,出门的那一刹那……"陈宇回忆说,因为出生在军人家庭,父亲的遗物和文章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每逢清明,除了到烈士陵园,陈宇都会写一些文章发表来寄托对先烈的思念。

    清明 用积极的情绪面对先人

    那非军人或者烈士后人以怎样的方式缅怀先人?作为一名青年作家、网络名人苏芩把清明当成诗一样的节日,"对于我们,清明节更多的是扫墓和春游,清明是跟春天特别接近的节日,可以敞开心扉接触自然去洗涤自己的思想和心态,把自己内心的垃圾倒出去。"苏芩说,先辈们让我们过上了稳定有尊严的生活,把自己的事情干好是对他们最好的缅怀。

贺龙之女、贺龙体育基金会主席贺晓明。记者 李延兵 摄

    "现在哭葬人在陵园特别少,因为我们都用积极的情绪过清明节。"贺晓明在回忆自己从小到现在过清明时的情形时说,"从我妈妈开始家里祭日里不办大事,而是选择'生日'这个阳光的日子,因为出生的日子是喜庆的,所以我们选择父母生日那天去祭奠他们。"贺晓明回忆,"哥哥去世时我们穿了一个星期黑色的衣服,过了一个星期爸爸主动提出来,你们可以穿得素淡一些,不用穿黑色的了,清明节不意味着压抑和沮丧。"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心态在改变,"我们借着清明节踏青、运动,相信前人看到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会很欣慰。"

    "祭奠烈士意味着我们的一种共识。"陈宇回忆起1979年参加对越反击战,看到了很多战友的牺牲,他庆幸自己依然活着,"年轻人要珍惜我们今天的大好时光,好好地活着,活好每一天,对烈士的祭奠要有积极的心态,怎么活好每一天是烈士们期盼的。"陈宇说。

    烈士 留给我们的是吃苦奉献

    那烈士究竟留给青年什么?苏芩表示,因为受妈妈的影响,从记事起她就没完没了的看歌剧《江姐》,喜欢唱《红梅赞》,战争当中的江姐给苏芩留下的印象是美,是漂亮,是战争中女人的柔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战争的残酷,会让女人经受更多的不容易,所以从小在看到像刘胡兰、江姐、赵一曼这样的人物故事时都会对他们更加的钦佩,因为她们可能还要做妈妈。"苏芩认为坚强的柔美是烈士留给女青年的精神瑰宝。

    作为英雄的后代,贺晓明认为,烈士留给青年的是能吃苦,能奉献,她说:"父亲参加革命是代表最穷苦的老百姓,虽然穷到参加南昌起义、抗日战争都没有经费,但是最后革命胜利了,这都是吃尽万般苦才能做到的事情。"

    "现在回忆红色故事讲给青年听,虽然我们的家庭环境不一样,个人经历不一样,但是我们不缺乏沟通,因为我们都是善良有爱心的。"贺晓明希望青年传承好前辈们留给我们的责任心、报效祖国之心。

    "红军不怕远征难",行走了两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贯通11个省,每一段路上都有很多故事,很多国外的专家、学着、青年来走长征路,感受长征路上的精神洗礼,"坚持和吃苦是长征里革命前辈留给我们最重要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对中国,对全人类都有贡献。"陈宇说,年轻人干事业就得从长征里学坚持、吃苦和毅力。

    长征 一个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毫无疑问,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

    谈到长征,毛泽东大气磅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说,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宇。记者 李延兵 摄

    陈宇是军史研究专家,更是长征研究专家,在他的六十多本著作里,长征专著尤为引人瞩目,更令人钦佩的是,陈宇是个情系长征的人,作为军人,他当战士的时候就走过长征路,之后,作为学者走过,作为普通人走过,作为探险者走过,作为挑战者走过,与妻子一起走过,到现在已经走了十二次。

    陈宇认为,长征是英雄史诗,长征是巍峨丰碑,长征是惊险传奇,长征是一个永远讲述不完的故事,长征亦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每一次走长征都是一次心灵之旅。"他说,我是个军人,爷爷和父亲都是为国捐躯的烈士。我非常崇拜共和国的开国将帅们,但生不逢时没有机会跟随他们去长征。能重走长征路,同样使我感到自豪和光荣!

    现在,很多烈士的后人已六、七十岁了,他们要追忆,他们要怀旧,他们要踏访父辈的足迹,他们要重走长征路,他们太热爱那片浸染红军血迹的土地了。

    "在重走的路上我们看到很多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和风化后,从草地上浮出来红军的尸骨,多少年没人走过了,因为人根本进不去。"陈宇回忆,在十二次行走长征路的过程中只有一次走过沼泽,带着导航、干粮等齐全的设备,还有藏族同胞陪同,而在那一次真正体会到没有导航会迷路,草地上行走的人多了会落沼泽里,第一次体会到了暴雨打到胸前就像刀一样,"那时候你会发现天和地接的很近,闪电、雷雨都要经过,整个天就是你的天顶。"陈宇回忆行走沼泽地的感受。

    "红军当年不止吃不饱,还穿不暖,最关键的是没有鞋穿。冬天草枯了,春天,草地经常下雪,草刚长出来茎就像竹子一样,迈上去就扎脚……"陈宇回忆过草地的情形,穿着很好的旅游鞋鞋底都扎透了,更何况红军的草鞋。

    贺晓明在回忆父亲讲述的长征过草地的情形更让人心酸,红军在经过四川甘孜附近,受反动宣传影响,当地藏民老百姓吓得都跑到了山上,红军经过,没有一个战士抢占民房进去住,"他们在沼泽地里,躺在高一点的地方,脚踩在水里,身体不好的同志就坐在上面,用几根竹竿和白罩单搭起来一个简易的小屋来安慰自己,好像可以遮风挡雨,其实什么也挡不住……"

    "长征时没有任何装备的,他们穿着单衣,最可怕的是没有鞋子,如果把登雪山当成一种体育记录的话,长征时爬雪山是一个无人可破的记录。"贺晓明说,能支撑红军走完长征的是坚定的信念,是长征精神。

    青年 信仰是精神的制高点

    今天,我们记住了刘胡兰、赵一曼、邱少云那个时代的青年,那我们现在的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信仰?贺晓明说:"青年应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张名片。"

    陈宇说:"前辈给我们青年一个启示,自己的事业像小溪,国家的事业、民族的事业就像大海,小溪只有流入大海才不会干涸。"

网络名人、知名作家苏芩。记者 李延兵 摄

    苏芩说:"信仰是精神的制高点,青年的信仰决定青年的未来,无论哪个时代,今天的缅怀就是为了学习先烈的精神。"

    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让青年更多地关注红色文化,传承爱国经典,对比先辈们的爱国热情,今天网络青年更重视国家世界观。

    作为青年作家、一名网络大V,苏芩认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就能为个体提供享有尊严的生活、人生出彩的宽广舞台,同时,惟有个体共同奋斗的汇聚,才能托起强大的国家。青年是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活跃力量,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海风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