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是青岛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参加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委员们聚焦“创新驱动”,围绕经济新常态下青岛如何转型发展,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等话题发出自己的声音。
企业创新先研究“留人”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才能带动产业优化升级,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在市政协委员、青特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纪建奕看来,企业是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人才是最核心的要素。
纪建奕说,通过启动“300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和实施“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岛行”,近年来,青岛市吸引了许多高层次创新人才。“用人才引领企业创新,还需建立良好的‘留人’机制,发挥他们干事创业的激情,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除了为创新人才提供出国培训、研究生委培等多种深造机会,企业还要打破学历和地域限制,提拔重用具有创新开拓精神、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纪建奕建议,企业还可以引进外部管理咨询公司,为公司提供外部智力支持,注入先进的管理思路和理念等。
“转化率20%,太可惜了”
在市政协委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成果转化处处长王印庚看来,青岛提升创新驱动力,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升。
“作为中国海洋科技城,青岛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约20%,许多投入大量人财物力的科技成果没有落地到产业中,十分可惜。”王印庚坦言,究其原因,除了“筑巢引凤”的平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不尽完备,还与科研工作者轻技术重学术密切相关。
王印庚说,在当前“唯SCI论”和“唯(实验室)成果论”影响下,许多科研人员不再坚守“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而是将心思放在提高科研论文水平和申请课题上,从而忽视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值得高兴的是,随着国家实验室进入实质性运转,以及市科技局新的技术成果评价体系工作的推进,科技工作者身上巨大的创新活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王印庚说。
中小微企业做创新生力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是青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市政协委员、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旭说,经过多年的努力,青岛初步构建起了创新驱动的战略蓝图,科技创新的作用逐步显现。
“提升创新驱动力,需要不断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张旭举例说,中小微企业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青岛去年出台《关于实施“千帆计划”加快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完善了现有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也为全市高新企业带来了新的“利好”。
“要继续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不断完善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环境,增强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实现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转变。”张旭建议,同时,积极打造开放创新平台,构建开放带动创新驱动新格局。
规划特色园区创新平台
青岛市历史悠久的传统工业企业向远郊搬迁后,腾出了大片土地可以开发建设。“腾笼后如何换鸟?在规划和开发过程中需要一个统筹考虑的顶层设计,将建设特色园区纳入到城市规划中。”市政协委员、青岛市纺织总公司董事长闫勇认为。
闫勇建议,要依据现有的工业遗存,保留原有的产业文化和工业精神,打造特色园区,通过“筑巢引凤”,进而“引凤筑巢”,吸引市场和社会资源参与园区建设,集聚产业高端要素,促进产业与金融、文化、贸易和城市发展的充分融合。同时,要制定特色园区专项支持政策体系,通过运营中的磨合来实现跨界的融合发展,使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多样化的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并服务社会。(记者 刘成龙)
上一篇:“共有产权房”保“夹心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