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比脚还长的路。这条路,走进百姓心坎,走在同步小康,走通最后一公里,走出干群一家亲。
今年8月,安顺市委推行“四到工作制”,要求两年内,市四大班子成员走到所有乡镇(街道),各县区四大班子成员走到辖区所有村居;一年内,各乡镇党政班子成员走到所有村居民组,各村居干部走到每户村居民。通过此举完善联系服务基层群众制度,在山里乡间留下一串串足迹。
一个电话 乡长到家来
寒意浓,日落早。晚上8点,村里已黑下来了。普定猫洞乡龙都村村民杨江雪家住在半山腰,硬化过的村道不难走,我们和乡长康建艇从山脚往上走十分钟就到了。
“我是大着胆子打的电话,没想到反而把你们请来了。”杨江雪家闲置的田被村里落实项目施工时占到,村里没有做出及时答复,她拨通了乡长的手机。
“村里工作不到位,我们会批评。明天乡里安排人来丈量,该补好多就补多少。”几分钟,问题迎刃而解。“你怎么会有乡长的电话?”我们有些疑惑。
“我去乡政府办事,看到墙上贴得有,我就存下来了,哪晓得这么管用。”
杨江雪一边高兴地答着,一边抬出刚蒸好的野生板栗热情招呼我们。
“群众反映的事很小,就看我们上不上心。如果都当成自己的家事,就不难办。”康建艇说道:“以前我们出现过凭主观意愿设计基层发展规划,结果项目下来了,群众不接受。想种什么、能养什么,群众最有发言权,下基层听一听,比坐在办公室强多了。”
入村、到组、进户、访人,就是要带着问题下去,带着满意上来。
防止“走读”,也是执行“四到工作制”的重点。关岭把“走读”问题与年终奖金、年度考核等次评定挂钩;普定从时间和空间上做出明确要求,杜绝下乡不进村、进村不入户;平坝实行村干部坐班工作制,每天至少保证有1到2个村干部12小时坐班,让群众办事找得到人、办得成事。
四宝挎包 人在村里走工作不停留
这个初冬,是普定中心村魏旗组的喜季,困扰村民若干年的“取水之路”项目资金十万元下来了。用魏旗支部书记罗仕云的话说:“没有驻村干部,这条路还要再推几年。”
在现场,我们了解到,解决这个村里的“老大难”问题,驻村干部袁胜祥从填表申报、立项跟踪、协调落实,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他谦虚地说:“我从政府办过来驻村,人熟一点事熟一点,协调项目比村委方便一点。”
袁胜祥一脸的黝黑,背着他的“四宝挎包”(笔记本电脑、照相机、笔记本、笔)带我们走了3个村寨,拍现场、传送资料、记录,随时联系、随地办公,哪家要办低保、哪家因何贫困,他都有本清楚的账。
在中心村沙戈组,残疾村民陈玉兰说起当初这位驻村干部第一次到她家时有点不好意思:“他喊我去办《残疾人证》,还拿张纸卡给我,说随时可以联系他。我觉得不会有这么好的事,以为他是骗子。哪个晓得后来他不但贴钱带我去体检办证,还要帮我们申请房子维修的钱,现在他来串门,我们欢喜得很。”
和袁胜祥一起驻村的王蕾是市二中教师,这个从未接触过农村生活的城里女孩,对驻村工作有别样的体会:“夏天中过署、冬天受过冻,在城里从来不坐摩的,现在天天靠摩托车下村寨。去到哪家办事,只要人家留吃饭,也不会羞羞答答的。当老师是教别人,现在我天天都能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这段经历太宝贵了。”
“驻村2年,虽然管不了家,但是只要能帮村里办成一件事,我心里会高兴好多天,觉得值得。”袁胜祥的满足感,想来也是全市3千余名驻村干部的心声。
是工作方法 更是能力考验
11月19日,毛风细雨的天气、麻山腹地的四大寨,紫云县委书记徐德祥在村路上走得很麻利,看留守儿童的营养午餐、看核桃种植基地、看养牛场,下午2点从关口到了喜档。喝着当地的土酒,村民们和这位“父母官”聊得很欢,脸上的笑容足以压过寒冬的萧瑟。
同样的一幕,第二天在猫营镇黄土村上演。建文体广场、建垃圾收运站、搞养殖基地、发展经果林……徐德祥一边当“听众”,一边当“宣讲员”,在答复村民们诉求的同时,他对基层党员干部作了思想动员:“群众的事党员办,党员的事支部办。搞建设、搞发展,村支部首先要底数清楚、计划可行。在实施的过程中,党员先带头,做表率,做示范。”
当我们聊到乡村的偏远时,徐德祥这样体会“四到工作制”:“村寨远近不是借口,何况现在条件这么好,我们这一级如果打折扣,乡里村里就执行不好。‘四到’是一种督促手段一种工作方法,可以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不厌其烦地做工作,这是听汇报看材料做不到的。最关键的是,走到哪里动员到哪里,发现什么问题就想办法解决什么问题,以此提升抓党建、促发展的能力。”
沉下去,放下的是身段,上来的是民心。走出去,迈开的是步伐,拉近的是干群关系。
作宣传、听民意、察民情、带增收、助发展、促和谐,“四到工作制”内涵丰富、任务繁重,作为巩固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成效的长效机制,唯有持之以恒地真情投入、真抓实干、真诚服务,方得千家落脚处、万户满意时。(贵州日报:吴爱民 李晓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