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生态环境恶化严重,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客观事实。但历史地看,这只是阶段性的问题,一定能够而且开始得到妥善解决。根据库兹涅兹“倒U”曲线理论,随着经济发展,环境呈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当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已经越过环境污染曲线的“拐点”,进入环境污染减轻阶段,生态环境开始进入逐步有效改善阶段。
首先,决策层对生态恶化问题高度关注,已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这在当今世界是少有的。改革开放初期,环境保护被确立为国策。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确定为国家战略,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融入式建设模式,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其次,我国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例如,从2001年开始建设的东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风固沙屏障、东部沿海防护林屏障、西部高原生态屏障、长江流域生态屏障等十大生态屏障,已经初具规模,开始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再例如,大型水利设施包括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等重大的生态基础建设工程,已经开始显现成效。科技部《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2年度报告》数据显示,30年来我国的叶面积指数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和亚洲的平均水平,植被状况整体呈现好转态势,土壤沙化、石漠化程度也正在减轻。第三,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人们的反污染、防污染、治污染的观念正在显著加强,随之而来的文明、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也在加速养成。
党的建设的现代化
执政65年,中国共产党已进入长期执政阶段,党的建设的进展集中体现为形成了一整套执政党建设制度,党的建设不断现代化。执政党建设的现代化,说到底是形成一整套能够摆脱“周期律”的制度体系和建设体系。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民主”这一制度保障,建国前夕,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这一作风保障。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制度建设这一根本路径。当前,新一届党中央提出推进理论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从总体上看,中国共产党已经探索出并初步掌握了打破“周期律”、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路径。
具体来说,一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既注重发挥多党监督、协商、参政的重要作用,又最大限度地确保各个党派团结合作共事,充分发挥中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二是坚持与时俱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政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永远做学习大国。建设学习大国首先要建设学习型政党。苏联共产党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不够、创新不够、与时俱进不够,前车之鉴,令人警醒。三是坚持人民至上,始终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扎根人民,党才有生命力。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取得一个个重大成果,根本原因在于坚持群众路线,依靠人民。我们党找到了群众路线这个传家宝,这是党的力量源泉。唯有用好这个传家宝,永不脱离群众,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四是坚持五湖四海、广纳贤才的干部政策。选贤任能,把最优秀的才俊志士吸收到党内来,党的事业才能薪火相传,才能拥有强大而持久的战斗力。这是我们党永葆活力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好干部五条标准与之一脉相承,是新时期党选人用人的根本指南。五是大力发展党内民主,激发党的创造活力。在发展党外民主的同时,大力发展党内民主。党内民主是内因,起决定作用。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通过实行民主集中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
上一篇:政治建设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