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综合类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专访山东地方史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朱亚非

来源:中国山东网-- 2014-09-12 14:25:10 字号:TT

    “孔子故乡 中国山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采风活动本月将在济南启动。全省10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集中展示,引起了国内外关心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人士的广泛关注。

    日前,山东地方史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山东地方史研究所所长朱亚非教授在接受中国山东网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山东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分布面积广,尤其以先秦和明清时期突出。但目前全省在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方面仍以政策为主导,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缺乏可持续性的保护规划,造成了省内文化主题重复性建设,文化遗产过度开发,虚构史实等问题普遍存在的现象。

    齐鲁文化集大成于先秦 明清家族文化影响至今

    从事山东地方史研究近30年,朱亚非教授参与并指导了省内多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项目,比如戚继光故居、孙子故里、孙膑故居,这些历史文化符号在经过科学论证考据后,最终都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开发。

    说起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保护方面的成就和经验,朱亚非认为,人文产业发展的前提就是尊重历史,准确掌握人文历史遗产的时期背景和特质。朱亚非介绍说,山东省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先秦、秦汉以及明清三个时期。先秦和秦汉时期,主要是诸子百家文化,孔子、孟子、墨子、孙子、孙武、董仲舒等多位名人的故居都在山东,这使得齐鲁大地成为了儒家文化的发祥圣地。

    明清时期的山东名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日照丁氏、无棣吴氏、临朐冯氏、诸城刘氏都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有的家族经历几百年长盛不衰,培养出数十位进士。朱亚非经过研究发现,这些家族的家风沿袭演甚至影响了这些地区的近现代风俗文化,与当地的社会环境产生了密切联系。

    “名人土冢要筑水泥” 地方政策对待历史文化存短视

    “从国内目前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看,地方政府决策依然是决定性因素。”朱亚非表示,国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好坏与地方领导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山东亦如此。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一个普遍应用的模式,一些有历史价值高的项目因开发难度大,缺少经济价值,得不到地方领导的重视,导致了这些文化遗产逐渐消失。”朱亚非说:“这种方式是有一定作用,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文化旅游,能够促进地方财政增收。但副作用也很明显,很多历史文化项目遭到了过度开发,原址破坏,甚至虚构史实。”

    朱亚非举了个例子,曾有鲁西南某县政府邀请他对当地一位历史名人墓葬的开发项目进行论证,其中提出要把原来的土冢铲平,改用水泥砌筑,政府认为这样能更加显现出这位名人的历史地位。这样的方式遭到了朱亚非的反对,“遗迹是历史最本来的反映,改建就不能称为历史遗迹了,最多算是个纪念碑。”

    政策主导的文物保护现状特点就是朝令夕改,各地历史文化文物的保护方式普遍缺乏可持续性。“地方领导重视文化建设,历史遗迹就会得到很好的保护,领导离任或者政策调整,相关工作就很有可能中断。但是文物保护需要资金,没有政府干预也不行。”朱亚非说。

    意大利立法保护文化古迹他山之石值得借鉴

    工作原因,朱亚非与国外历史学界一直保持着频繁的交流研讨。对国外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如数家珍。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意大利历史文化保护政策,意大利以立法的形式对文化遗产保护做了明确规定,并成立了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使得该国的文物古迹得以充分保存。“比如历史悠久的佛罗伦萨古城,城内有很多建筑十分陈旧,但仍未被拆除。这是因为当地的《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的拆除必须经过议会三分之二以上议员表决同意,因此讨论多年古城仍完好存在着。”

    “而在国内,文物拆建常常是政府直接拍板,有的政府会设立专家论证会或者听证会,但多没有起到作用。”朱亚非认为,这就和当前的反腐败一样,文物保护也需要发动社会力量来监督,同时在省一级部门专门设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委员会或者办公室,成员由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和专家组成,共同协商文物保护的相关事宜,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市民听证会制度。

    除此之外,普通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专业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也是造成某些地方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的重要原因。

    古迹重建已无文物价值 挖掘内在文化才有生机

    近年来,各地掀起古城古迹重建的热潮,文物遗址重建要有历史依据,能够原汁原味地体现当时的风貌,但是很多重建的建筑很难做到这一点,破坏性重建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朱亚非表示,“重建的建筑可以让当地人和外来的游客了解当时的历史风貌,但是这些建筑只能算作纪念设施,本身没有文物价值,因此在这些项目上应注重对传统文化完整复原和发扬,这样才会给重建物带来历史的生机。”(记者 张晓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