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
青岛新闻城市档案区市撷英城市印象魅力青岛影像青岛青岛风光青岛概况
市市政公用局大力提升城市承载力和保障力
2014-07-02 14:07:53 青岛日报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市政公用局始终坚持“情系民生、服务民生、保障民生”,激情干事,用心惠民,不断开创市政公用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不断提升城市发展承载力和保障力,让广大市民生活更加宜居幸福。

    供水:加快构建“三大水源”原水供应、“四纵三横”管网输配、“一环三线”统一调配的大供水体系,确保市民用水放心

    加强供水保障。实行大沽河水源地、棘洪滩水库、崂山水库三大水源多水源联合调度,保证各水源的水量、水质优化调配。年供水总量达到5.8亿立方米,实现建市以来的历史性突破。完成50年以上及部分严重老化供水管网改造,建设市区供水管网700余公里,形成“四纵三横”的输配系统,从根本上提高了供水保障水平。完成环胶州湾原水、制水、输配水规划布局,将管网向崂山区、城阳区、红岛经济区延伸。开展供水管网改造及一户一表改造工程,全面改造接管居民二次供水设施,共改造供水管网200余公里,改造接收二次供水设施 600余处、一户一表改造65.5万户,解决了部分居民用户水压低、水质差、影响正常用水、轮流收费等热点难点问题。

    实行全过程监控。建立了从原水、净水工艺、输配水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在原水管理方面,划定了水源防护区,制定了水源卫生防护管理制度,建立水源监控点定期巡检、检测;建立了原水优化调度制度,通过多点调配,确保入厂原水水量及水质。在净水工艺方面,实现了自动化制水和工艺流程全程监控,通过配置在线监测仪表和超限自动报警,确保各个工艺运行优良。在输配水方面,实现了供水管网环路供水,通过设置管网水质监测点并进行定期检测和管网清洗,大大减少了输送环节对水质的影响。市区已初步建立了供水自动化管理系统,对净水厂、加压站、山头水池、二次加压设备、管网等压力、流量、水质参数实时在线监控。

    实施“三位一体”检测。建立了实验室检测、在线检测、移动检测“三位一体”的水质监测体系。投资6000余万元,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城市水质监测中心,配备80余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水质分析仪器,水质认证检测项目由 106项增至201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水处理流程上设置了20余处鱼类生物预警装置;每日对全市90个管网采样点进行采样监测;设置28处在线水质监测点,将浊度、余氯等主要指标数据实时传至调度中心,进行实时监控;移动监测方面配备了便携式水质实验室,浊度仪、余氯仪、溶解氧、pH测定仪、毒性分析仪、氰化物快速监测盒。通过“三位一体”的水质监测,确保市民用上“安全水、优质水、放心水”。

    完善三级监管体系。率先建立了企业自检、行业监管、卫生监督相结合的水质监管体系和水质抽检公报制度,同时在水源防护、水质保证、水质监测等方面均建立了三级管理体系,强化对城市供水水质的全过程监管。2007年开始按照新国标106项检测,提前5年达到国家颁布的106项饮用水卫生新标准,在全国名列前茅。多年来,市城市供水管理部门每周对市内三区、每月对全市的出厂水和管网水进行抽检并在媒体公布;每年对全市进行一次水源水29项、出厂水和管网水 106项水质指标全分析抽检,并将抽检结果在新闻媒体公示。截止目前,已发布水质公报400余期,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100%。

    供热:加快构建多种热源供应、“两联三线”联网环网运行、“多点支撑”的大供热体系,确保市民用热暖心

    加强供热保障。至 2013年底,全市共新建供热管网4838.7公里,新增供热面积1.4亿平方米,市内六区供热普及率达到 78%(市内三区供热普及率达到 97%),132万户居民享受到了集体供热的温暖。以“开源、节流、增效、减排”为目标,全面推进清洁能源供热工作,提高清洁能源供热供热能力和系统能效,优化供热能源结构,充分挖掘大型热电联产和工业生产余热潜力,大力推广污水源、海水源等可再生能源供热方式,有序推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燃气空调、天然气调峰锅炉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土壤源、空气源、太阳能供热,提高清洁能源供热比重,控制燃煤供热问题,逐步减少燃煤供热存量,实现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实行区域内联网运行、区域间环网运行,并加快备用热源建设,做到各区域热源互补,提高运行保障能力和应急调配能力。

    强化行业管理。按照“统一规划、特许经营、协调发展”的原则,实施经营许可和特许经营,明确供热职责,把好供热行业进入和退出关口,促进行业规范经营和有序发展;加强企业考核评估,对供热企业进行全面考核管理,强化节能减排,提升安全运行和优质服务水平,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以管理、巡检、应急处置“三位一体”的安全运行体系,落实“黄、橙、红”三级预警方案,严格定人、定时、定责为主要内容的“九定”网格化巡检制度,形成条块联动的网格化体系,建设成24小时在线可监可控生产调度平台,实现“全覆盖、全过程、全控制”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建立供热应急预警保障机制和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完善应急抢修队伍,提高应急抢修效率;加大供热单位整合和转供热单位接管力度,共完成青岛双星、海天热力、青岛大学供热站、海洋大学鱼山校区供热站和浮新热力五家供热单位的移交和整体划转工作,共整合供热面积530万平方米,市内四区供热单位由原来的15家缩减为10家,接管直供转供热单位60余个,实现市区具备条件的转供热单位全部由供热企业接管直供,为充分发挥供热企业规模效益和先进企业的管理效能,促进供热行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提升服务质量。建立“以人为本,看天供热”的供热机制,实行提前试供热,市区供热企业于每年11月初开始点火烘炉,全面启动提前试供热工作,为供热初期的稳定过度坚定基础;督促行业各单位成立 “亲情服务小分队”、“服务小组”100余个,为3000余户孤寡老弱、残疾人等特需用户提供“一对一”服务,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针对部分群众反映的供热温度不达标等供热问题,在每年供热季结束后立即组织开展解决问题大行动活动,为17000余户居民解决了供热不达标问题;全面落实“快研究、快落实、快办理、快沟通”的“四快”处理机制,推进服务理念、方式、手段全方位变革,建成用户热线平台,使各相关单位在第一时间便可以接到居民诉求,直接受理反映问题,极大地提高了供热服务反应速度;建设完成“在线监测”系统,目前已对市内三区及崂山区全部11家供热单位,600余个换热站运行参数、服务来电等情况实现了在线监测,提高科技化监管水平,12319热线收到的表扬电话增加125%。

    供气:加快构建以管输天然气为主的 “多气源”供应、“双路”保障、“一主三支”管网输配的大供气体系,确保市民用气安心

    强化供气保障。加大中石化管输天然气供应量,引进中石油和中海油天然气,建设中石化山东LNG项目,形成我市多气源供应格局。全市建成燃气管道7711公里,完成主城区第二条天然气次高压管网,与原有市区天然气管网连接,实现主城区天然气双路环状供应,确保安全稳定供气。建设即东天然气高压管线,管输天然气由胶州门站向胶南、平度、即墨莱西三线延伸,年输气能力达到51亿立方米。建成天然气汽车加气站数量达到54座,发展天然气汽车17000辆。发展天然气用户158万户,燃气普及率居全省前列。主城区管道燃气气化率达到92%,基本实现了管道天然气管网全覆盖。

    完善法规体系。根据国家、省、市燃气管理法规,不断完善我市燃气行业安全管理体系。先后制定了 《燃气经营供应许可证年检办法》、《青岛市燃气安全事故和供应服务事件报告及处理暂行规定》、《青岛市燃气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级别评定标准》、《燃气经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标准》、《青岛市居民用户燃气事故调查处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目前正在研究制定 《青岛市居民用户燃气设施安全管理规定》、《青岛市燃气设施保护办法》,燃气安全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规范安全检查。在强化企业安全检查的基础上,行业管理部门每年组织开展三次定期安全检查,组织一次防汛专项检查,同时按照省、市有关要求,开展不定期的安全检查,重点加强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改情况。燃气企业每年至少对民用户进行一次入户安检,对非居民用户燃气设施每半年检查一次,并组织燃气安全进社区、进校园等宣传活动,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强燃气安全用气宣传,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用户燃气事故的发生。

    加强安全管理。针对灰口铸铁管、用户燃气设施维护使用、液化石油气违法经营等安全薄弱环节,近两年,我们采取了加快老旧管网改造、安装远传报警系统、增加巡线密度、开展液化石油气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等措施,会同安监、质监和城管执法等部门,加大违法经营、违法充装、违法使用行为的查处力度,有效地改善了燃气行业安全状况。

    排水:加快构建截污纳管、雨污分流、厂网协调、泄洪顺畅的大排水体系,确保排水畅通惠万家

    强化污水处理。不断完善排水管网建设,狠抓污染点源治理,开展了主城区五大流域截污工程和点源综合治理,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建成排水管网9333公里,建成运行污水处理厂22座,总建成规模167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总量近5亿立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了94.85%%。其中,市区建成运行污水处理厂14座,总处理能力118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总量3.5亿立方米;四市建成运行污水处理厂8座,总处理能力49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总量1.4亿立方米,极大提升了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形成了沿胶州湾畔的完整环境保护链,基本构建起了布局合理、全域覆盖的污水处理体系,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污水处理情况考核中名列前茅。

    拓展排水服务。始终围绕“用心惠民”核心价值观开展工作,全面实施行业监管,把“始于社会需求,终于群众满意”作为排水管理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排水服务真正贴近社会、贴近社区,贴近市民,先后在全国首创了“先行处理”机制、施行了“保民生、进楼院、惠万家”楼院排水设施改造计划,以及开展了“拿砂到楼院,养护进社区”活动,将一大批产权不明、责任不清的排水设施纳入管理养护范围,极大地拓展了服务范围,上为政府排忧,下为群众解难。着力推行了“亲情化、精细化、承诺制”三大服务模式,不断规范服务程序、优化服务细节、提升服务质量,通过不断提高服务标准,对青岛市城市排水设施养护维修服务质量要求及服务时限、投诉处理均作了统一规范和严格考核,使排水服务成为贴心服务、热心服务、舒心服务,实现了“服务范围扩大,排水服务信息总量增加,用户表扬增加,楼院冒溢下降”“三升一降”的良好态势,二十四小时及时疏通率、服务办结率、群众满意率一直稳居高位,“排水畅通惠万家”连年保持山东省服务名牌称号。

    加强防汛排涝。推进《城市排水防涝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完善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加大设施管理、养护力度,汛前对设施、设备全面检修,物资配备齐全,并着力完善了指挥调度、巡视应急和重点值守三大系统:一是完善指挥调度系统,通过防汛视频系统重点对瑞金路、遵义路、海岸路三座雨水泵站和二十二座污水泵站的排水情况进行即时监控,并借助应急视频系统对三百多条道路特别是各铁路桥下积水情况进行监控,应用车载视频系统及时传递现场积水情况,随时根据雨量情况调动排水设备、车辆。二是完善巡视应急系统。每年完善防汛抢险应急预案、现场预案,实行全员动员、系统联动,安排人员车辆沿各主要路段进行不间断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接到媒体和市民反映问题立即根据指挥中心统一调配赶赴现场及时处理,发现雨水顶盖现象马上进行恢复或者设置交通护栏进行安全警示;安排泵车和动力站在市区中心位置待命,随时根据积水情况进行支援。三是完善重点值守系统,对全市低洼路段和重点区域安排职工雨前赶到现场值守,提前打开雨水箅子,设置排水护栏,根据雨量情况采取打开古力井等必要措施加快排水,确保交通顺畅,并全程值守,直到汛情解除,确保市区在大雨以下降雨,不出现影响交通的积水情况。

    环卫:加快构建环卫作业规范化、道路保洁机械化、垃圾收运密闭化、垃圾处置多元化的大环卫体系,营造舒心卫生环境

    转变保洁方式,提高道路清洁质量。加大机械化保洁力度,确定市区道路保洁实行 “高压冲洗—机械化清扫—洒水降尘”的一体化作业模式,在提高道路保洁质量的同时,有效抑制道路扬尘,大大提升城区空气质量。市区机械化保洁车辆达到219辆,市区主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100%,次干道达到75%;市区共有334条主、次干道实行机械化清扫、洒水和高压冲洗,面积达到1918.1万平方米,占市区道路总面积的45%。

    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实现前端资源化。在市南区10个街道办事处的215个封闭式小区、323处开放式楼院、39所学校、11家农贸市场,600余家餐饮企业和部分党政机关食堂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印制发放宣传材料5万余份,在中小学和社区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组织专家集中授课,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集中宣传累计近万人次,营造了分类收集的浓厚氛围。加大投入,注重前端投放、中端收运、最终处置三个环节设施建设,满足试点区域居民垃圾的分类收运和分类处置要求。构建了覆盖全市的再生资源回收系统、有毒有害垃圾单独处理系统、大件(装修)垃圾单独收运体系“三大”处置体系,实现了纸类和废金属等可回收物资、有毒有害垃圾、居民大件(装修)垃圾分类收运、资源化处理。

    加快公厕建设升级,体现人性化服务。2012年-2013年,主城区完成新建改造公厕90座,今年还将新建改造80座。通过连续的新建改造,使我市公厕达到数量充足,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先进的要求,提升公厕服务保障能力。在新建改造过程中,通过重新设置导向牌、安装LED显示屏、调整厕位比例等措施,注重细节,注重公厕的人性化服务。今年,将完成市内三区不少于300座公厕600余块导向牌的更换,目前已安装了580块。安装LED显示屏,能够在夜间起到照明、指引的作用,便于如厕人员能及时找到公厕;从2012年以来,对所有的新建公厕,要求男女厕位的比例达到1︰1.5以上,设置儿童专用洗手设施,设置婴儿护理架,设置残疾人呼叫器等,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如厕需求,提高了服务质量。

    实行垃圾密闭化收运,减少二次污染。通过不断升级改造垃圾收运设备设施,加强对桶点收集、站前收集、收集站转运等各个环节的整治力度,狠抓生活垃圾密闭化收运体系建设,垃圾收运洒漏等二次污染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推行“桶车对接、桶站对接、前端收集进楼院”收运模式,车辆全部加装GPS,并纳入市环境卫生监管平台,减少垃圾桶占路时间。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娄山河垃圾中转站,转运能力4000吨/日,升级改造功能先进的小型垃圾收集站40余座,主城区每年更新垃圾收集容器2万余个,全密闭垃圾清运车辆达到764辆,实现了生活垃圾全密闭、全压缩、全分类收集转运,处国内领先水平。

    强化末端分类处理,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按照 “焚烧发电为主,生化处理为辅,卫生填埋为保障”原则,对成分不同的垃圾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现有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11座,总处理能力达到6600吨/日,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城区资源化处理率在60%左右,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市区(除黄岛区)生活垃圾由小涧西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园区进行处理,通过焚烧发电、生化堆肥、卫生填埋各种处理方式的优化组合,提高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处理率,最大限度实现循环利用,最终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破解“垃圾围城”难题,为市民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青岛新闻 更多
城市档案 更多
区市撷英 更多
电子报刊 更多
茶都信阳 正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工业新城
青岛风光 更多
穿行花海
影像青岛 更多
2012青岛旅游城市宣传片
主办: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