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6月16日讯 “你用电,我用心”是国网山东电力公司对广大老百姓说的最真诚的一句话。据了解,经过不懈奋斗,山东电网总体规模和用电负荷已位居全国第三,总体实力和水平不容小觑。
奉献清洁能源 加快推动电动汽车项目
据记者了解,山东电力公司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扶持新能源发展相关政策,做好风电等新能源并网工作,促进山东省新能源健康快速发展。风电已成为山东省第二大直调电源。按照规划,至“十二五”末山东省陆上风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800万千瓦。随着海上风电检测基地落户山东,未来山东风电的发展方向将进一步扩大。并网光伏电站在给客户带来效益的同时,更为节能减排作出贡献。山东越来越多的客户陆续用上了自家的“清洁电”,截至2014年4月底,山东省全省光伏发电12.6万千瓦,生物质(能)、垃圾发电92.8万千瓦。2013年山东省全省新能源发电量13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3.6%,为山东减少标煤消费337万吨。
在充分利用新能源的同时,山东电力公司还加快电动汽车推广应用。目前,山东省公共交通领域电动汽车已超过600辆,其中青岛、临沂电动公交车已分别达到450辆和151辆,占全市公交车总量10%。预计2014年底青岛电动公交车将达到1000辆。同时,积极推广应用热泵、分户式电采暖、港口电代油等新技术,2014年1-4月份,完成电能替代电量13.26亿千瓦时,节约标煤41万吨。
科学开展节能发电调度。山东电力公司优先安排低能耗、低排放发电机组运行,不断提高高效清洁发电机组利用效率。实行差别发电量计划管理,大容量、低能耗机组多安排发电量计划,脱硫机组在正常安排的基础上增加一定利用小时。合理安排发输变电设备的计划检修,努力减少机组开停次数,从而减少发电机组的水耗、汽耗和厂用电。规范有序组织开展统调公用机组对小机组和自备机组“以大代小”替代发电。
加快实施外电入鲁 保障电力可靠供应
据了解,山东是经济大省,也是能源消费大省,近年来电力需求持续增长、供需总体平衡,成为全国供电最为平稳的省份之一。这主要得益于山东省大力实施“外电入鲁”战略。山东省委省政府和国网公司对此高度重视,先后进行7次重要会谈,签署《关于加快推进山东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山东电网接受省外来电能力已达750万千瓦。其中,通过500千伏辛聊双线、500千伏黄滨双线接受华北电网来电能力350万千瓦;通过±660千伏银东直流接受西北电网来电能力400万千瓦。2013年接受外电502亿千瓦时,占山东省全社会用电量的12%。截至2014年4月底,累计接受外电1946亿千瓦时,减少省内标煤消耗约6060万吨,分别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15760万吨、19万吨、38万吨,为保证山东省电力供应和节能减排发挥了关键作用。
与此同时,山东省委省政府对全省节能减排提出了明确目标,到2015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相比2010年改善20%以上,力争到2015年底全省实现煤炭消费总量“不增反降”的历史性转折。当前,山东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高达80%左右,能源结构需进一步调整,能耗水平和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较高。特高压电网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高效率输送电力的技术优势。加快推进特高压电网建设,实施“外电入鲁”战略,是缓解山东电力供应紧张局面、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最有效措施。
“彩虹蓝天”为民服务 畅通供电最后一公里
优质服务是国网山东电力的优良传统,早在1996年山东就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户户通电,2000年以来,公司面向全社会实施“彩虹工程”,主动向社会征求意见建议,建立了“彩虹工程”常态运行机制。多年来,国网山东电力一年一个主题,不断创新服务内涵,细化服务举措。国网山东电力连续多年保持行风评议公共服务行业第一名,市县公司连获“满堂红”。
服务百姓,坚持可靠供电与便民利民并重。主要是是实施服务百姓“少停电”行动。提高抢修服务质量,确保电网故障首到必修、修必修好。积极推行带电作业和零点检修,减少客户停电时间和次数,力争全年减少停电100万时户以上。重大节日期间要实行专人包村和“定时巡检”,确保重大节日不停电。实施服务百姓方便快捷行动。简化居民用电手续,居民新装用电受理次日接电,申请资料种类由4种减为2种。营业窗口要严格执行统一服务时间,严格“首问负责制”和“一次性告知”要求,积极开展“一柜通”、网络或电话预约等服务模式,减少客户往返次数和等待时间。积极为客户提供电量电费信息,年内新增2.3万个交费网点,方便客户交费。构建集电话、网站、微信、移动客户端、数字电视、短信“六位一体”的智能互动服务平台,提升现代服务水平。
作为供电网络的终端,遍布乡村、社区的配电网直接联接千家万户,最终决定着基层群众享受电力服务质量的高低。近年来,国网山东电力持续加大配电网建设改造投入,深入开展配电管理提升活动,山东省全省配电网得到了长足发展,畅通了供电的“最后一公里”,全省城乡居民都从中受益。(本网记者)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