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讯 在2014年2月21日的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本网记者在下午分组讨论席间,采访到了青岛市人大代表、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辛树人。辛行长表示,本次两会他主要针对亟待建立的信用评级机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该提议立足市场发展规律,很好地点明了未来面对资产多元化及融资渠道多元化的趋势,社会、企业及市民应该做好的各方面准备。
重视深化改革 鼓励建立信用评级机制
辛树人谈起他在本次会议提出的建议,首先提到了深化改革,他表示:“涉于金融业改革方面,当前的金融状况更倾向于发挥市场的作用,这体现在价格,包括利率的市场化、外汇改革、建设各类金融市场等层面,而这些层面都需要信用体系的建立与支撑。就拿利率市场化来讲,我们要用这套信用评级机制,让信用好的企业获得更低的利率,继而让他们享受更优势的发展条件,而信用不佳的企业也将去接受市场的优胜劣汰,这就是所谓的市场配置资源。”
那么,何种企业将是“好企业”,何种企业又是“差企业”,辛树人将这套衡量标准的“进化史”,生动地描述给我们。他说:“在过去,衡量企业优劣,大部分靠的是银行逐家企业挨个去调查、了解,而在此过程中会存在许多不合实际的虚报、瞒报情况。但是,如果能由政府牵头打造统一的信用评级机制,由社会公认的中介机构,来对企业的信用状态、承受能力做公正评估,如此一来这套体系的可信度就会大幅提升。”于是,正如辛树人所言,在这种信用评级的支撑下,市场将更有效地配置资源。
直接债务融资遇阻 信用评级仍不积极
另外,辛树人还指出:“大力发展直接债务融资,是做大我市融资规模的重要途径,既可以腾出信贷规模支持小微、三农等薄弱环节发展,又可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增强全市经济竞争力。”然而,改革还是存在一些阻力。“2013年,我市13家发债企业平均债券发行利率仅为5.57%,低于同类贷款利率1-1.5个百分点。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市直接债务融资发展仍较为落后,2013年我市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143.7亿元,占全国的比例仅为0.39%,明显低于贷款占全国1.26%的比例。企业不愿支付评级费用参与信用评级,是制约直接债务融资发展的重要因素。”
根据规定,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债要求企业的信用评级在A+级及以上;从发债情况看,能够成功实现债务融资的企业一般是贷款超过5亿元的大型优质企业。目前,我市贷款过5亿元的企业约有150户,贷款额合计占到全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只有23户企业参加了信用评级,15户实现了发债,占150户企业的比例分别为15.3%和10%。部分企业由于贷款容易,不愿支付银行间债券市场每户10万元的评级费用,对于参加信用评级并不积极。
从企业个体层面看,这一行为具有合理性,但从全市整体融资和政府引导层面看,企业不愿参与信用评级,直接债务融资滞后,一方面制约了我市做大融资规模,另一方面占用了有限的银行贷款资源,对小微、三农贷款产生了挤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小微、三农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因此,建议尽快制定出台财政奖励办法,由市财政承担部分评级费用,政府部门统一组织企业参加外部信用评级,推动我市直接债务融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