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半岛网闻 > 正文

智康1对1高端教师解析“学霸”现象

来源:-- 2013-11-28 15:17:30 字号:TT

    《爸爸去哪儿》掀起了新的收视热潮,一首以其主题曲为蓝本改编的《学霸去哪儿》突然之间在网络走红。歌词描写了学霸们疯狂学习的场面,“学霸们一直都在看书,连上厕所都是跑步”“学渣,你不要再看了,看完也记不住呀……”这些俏皮而又生动的歌词引来一片热议。

    《学霸之歌》刚刚走红,《学渣之歌》也紧随其后在网络上传。随着期末考试临近,学霸、学渣成为最近热议的话题。这么火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爸爸去哪儿》的热播,另一方面是中国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重视这一大环境所造成的。部分学生给出了对学霸、学渣的看法。

    “我应该算是别人口中的学霸吧,小学、初中和现在成绩一直是校级名列前茅。我觉得成绩好除了要比别人更努力外,最重要的是注重方法”北京某重点高中学生,现在智康1对1人大校区辅导的李同学说。

    现就读于北大的张同学告诉笔者,她在高中完成了从“学渣”到“学霸”的逆袭。读高一时,她也是成绩差的会拖全班的后腿,受到姐姐考取复旦大学的激励,开始发愤学习,最终圆梦。

    “我算不上学渣,和学霸一样努力,成绩却总是差很多,自己也很困惑”北京某中学王同学说。

    李同学也无奈表示:“想做学霸,可不知道该如何努力”

    其实“学霸”和“学渣”并非一定是泾渭分明的,所谓学霸,可能只是比成绩差的学生更快的找到了学习方法,更早的体味到学习的乐趣,把更多精力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所谓学渣,也并非不聪明,不努力,或许是因为家人的压力和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使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或许是因为暂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或许是一些其它事情分散了学习的注意力(比如早恋、追星、网络游戏等等)。对此,在教学领域深耕多年,带出了一批批名校学员的智康1对1部分高端教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语文老师郑会英说:如果找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加上自身勤奋,“学渣”就能变“学霸”。郑老师的一个学生曹同学,初三语文从不及格到中考119分(满分120分),完成逆袭。谈到原因,郑老师说:“孩子找到了学习的兴趣”。原来郑老师知道曹同学喜欢听故事,在讲课的时候,就从故事入手。比如讲作文开头和结尾时,把一个故事分三种方式讲述,感受不一样开头结尾下,故事不同的精彩。再比如,讲阅读课时,让孩子扮演警察,解题就是找到凶手。这大大激发了曹同学学习的热情,开始主动探索语文的奥妙。

    数学老师高成说:成绩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孩子情况不同,学习方法也应该不同。高老师所带学员向来以提分显著著称,他认为成绩差的学生一般是差在基础上,需先夯实基础并建立信心,才能一步步走向学霸。高老师的一位学生员褚同学,因一场大病耽误了半年课程后,成绩一路下滑,失去学习兴趣。高老师精心设计了几堂课,从简单基础问题开始,孩子逐渐找回了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高考数学成绩从30分提高到108分。

    化学老师邓才志连续两年带出了智康北京高考状元,他认为:学霸们一般都有一个高效的学习思维模式,比如2013年以717分考入北大的覃同学,无论题目难易,速度和准确性都不受影响。这是我的众多考入北清名校学生身上的共性,所以成为学霸首先要训练高效的思维方式。我和我的同事也一直在研究“如何高效解决学习难题”,要把这种高效思维方式分享给更多的学员。

    “学渣、学霸”走红的背后,是社会对教育的普遍重视。中国每年出生的人口大约有几千万,北大每年招几千人,中国前100名高校加起来每年也只招几十万人,这天然决定了高考竞争的残酷性。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头悬梁,锥刺股”、“萤雪夜读”、“凿壁偷光”,希望孩子“学而优则仕”,是学霸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

    智康1对1认为,学霸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但是学生希望成为学霸是一种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值得鼓励。青少年正是是汲取知识的最好年华,如果学校多一些学霸,多一些愿意为知识而探究的学子,是教育之幸。正所谓少年智,则国智,智康1对1坚持以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塑造品格为教育理念,怀揣中国梦,教育梦,少年梦,一步一步走向未来。

更多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