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情回顾:
今年夏秋季节,紫云自治县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该县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5.24万亩,占总面积的52.08%,成灾面积达10.14万亩,绝收面积5.1万亩。干旱造成全县15.26万人受灾,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22亿元。
应对措施:
旱灾发生后,省、市领导及各级各相关部门赶赴紫云自治县指导抗旱救灾工作,并在救灾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该县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及时开展改种、补种工作。全县改种杂交玉米2.22万亩、糯玉米0.33万亩、薯类0.2万亩(其中红芯薯0.135万亩)、荞子0.11万亩、蔬菜0.5万亩,免费发放种子和1300公斤地膜,共完成改种面积3.36万亩。
紫云自治县因灾改种工作过去了4个多月的时间,除马铃薯外,大部分改种的农作物已经采收。大规模的改种为紫云的农业挽回了多少损失?带着疑问,记者于11月20日来到紫云自治县,走访了部分受灾农户,看他们收成如何?
陪同采访的紫云农业局高级农艺师韩武奇告诉记者,旱情发生后,紫云因地制宜实施改种工作,紫云农业局分6个工作组,负责指导12个乡镇的改种工作,重点对受灾严重的松山镇、水塘镇、火花乡、宗地乡、猫营镇5个乡镇进行改种。松山镇主要以改种杂交玉米和鲜食糯玉米为主;猫营镇改种杂交玉米;水塘镇以改种杂交玉米和蔬菜为主;火花乡以改种蔬菜和糯玉米为主。
记者一行来到猫营镇沙坝村二碗井组,从公路往依山而建的村寨上方看去,家家户户都挂着黄灿灿的玉米,村民姜德琼告诉记者:“包谷刚收不久,要挂在通风处才能晾干。”从她的讲述中,记者得知她家今年有3亩水田,因干旱种不了水稻,于是按照政府部门的要求改种杂交玉米,11月中旬玉米收获完成。经过紫云农业局农技人员对她家地块的测产验收,每亩产量为400公斤,接近春播玉米的产量。
在同村的李德顺家中,记者看到了几堆刚收上来不久的玉米,李德顺老人感叹地说道:“活了大半辈子,从没见过像今年这么老火的干旱,从‘四月八’就开始等雨水打田,等到端午不下雨,又等到‘六月六’还是不下雨,我家的4亩水田栽不下去了,后来改种包谷,政府免费发包谷种给我们改种,一亩田收得300公斤左右,虽然赶不上谷子的收成,但要不是政府的关心,我们就只能撂荒啦,一斤粮食都收不上来!”尽管产量不是很理想,李德顺还是很感谢政府。
记者一行又来到水塘镇猫场村桥边组,看到种植大户罗阳庆因灾改种的200多亩秋种马铃薯面临丰收。罗阳庆喜滋滋地告诉记者:“现在一个马铃薯约半斤重,完全可以上市了,但我还舍不得挖来卖,想等它个头再长大一点。”
回忆起今年夏秋的大旱,罗阳庆还心有余悸,本来在广东发展得很好的他,一心想回家乡带动乡亲们发展蔬菜种植,结果一场大旱让他亏损了60多万元。村民们看着他遭受的损失,哪里还敢跟着他发展种植?好在紫云农业局及时引进市农科院秋季脱毒马铃薯优良品种中薯3号,免费提供给该县水塘镇、火花乡和宗地乡农户进行改种。罗阳庆连片种植了200亩。“按照现在的长势,一亩地可收马铃薯1500至2000公斤,亩产值近4000至5000元,保守估算,200亩马铃薯产值至少能达到80万元,总算把夏季的蔬菜损失夺回来了。”罗阳庆挖出一窝马铃薯,指着个头均匀的马铃薯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
火花乡落成村作为紫云低热河谷早熟蔬菜产业示范园区的核心区,该区域正在经历一次大灾之后的涅槃重生,园区内大棚林立,连片的种植蔬菜将很有层次感的河谷地形装扮得绿意盎然。
韩武奇告诉记者,改种的0.5万亩蔬菜主要以火花乡为主,平均亩产值6000元以上,总产值为3000万元。
“改种的几大类农作物,从目前的收成来看,总产值约为多少?”记者问。
韩武奇按照现在各类农作物的市场价格,一项一项地累加给记者看:改种杂交玉米2.22万亩,亩产335公斤,产值约为2221.5万元;糯玉米0.33万亩,亩产1100公斤(鲜果),产值约为400万元;蔬菜0.5万亩,亩产值6000以上,产值3000万元;红芯薯0.135万亩,亩产1500至2000公斤,产值约为2300万元。四项累计产值为7921.5万元。“加上还没有采收的马铃薯和荞子的产值,改种的农作物总产值完全能达到8000万元以上。”韩武奇如是说。(安顺日报:古宇)
上一篇:武警安顺支队欢送退伍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