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专题> 综合类> 青岛港> 港口动态 > 正文

青岛港超级工人炼成记:50米高空对准锁眼(图)

来源:青岛早报-- 2013-08-15 05:53:34 字号:TT

青岛港超级工人炼成记:50米高空对准锁眼

青岛港超级工人炼成记:50米高空对准锁眼

青岛港超级工人炼成记:50米高空对准锁眼

  在记者印象中,桥吊司机是一个很潇洒的工作:操作着上千吨的设备,面朝大海,在50米的高空游弋,脚下是成千上万的集装箱……实际是这样吗?桥吊司机怎样练就了一身本领?8月4日,记者跟随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操作部二大队桥吊司机、中国优秀青年技师、全国技术能手邵泽山一起上班,在46号桥吊上卸下了286个集装箱。

  “一抓一放”如行云流水

  8月4日晴空高温,8点25分,邵泽山和记者已经站在了他的工作岗位——青岛港第46号桥吊下面。这个庞然大物高70多米、重上千吨,离远看高大雄壮,但想到要爬上去,记者不免心下惴惴。

  “走吧,跟着我上。”戴好了安全帽、手套,邵泽山领路沿着梯子往上走。记者在后面跟行,刚走到七八米高,记者就有点紧张了,双手扶住栏杆,每一步都试探踩实了才敢走。而邵泽山则如履平地,双手摇摆,像“溜达”一样走到了电梯前。坐上了直达电梯,几十秒后,就到了驾驶室所在的“楼层”:距离地面50米左右。

  从电梯走到驾驶室的十几米,记者更体验了什么叫恐高:窄窄的通道,脚下是“镂空”的铁网,从栏杆望下去,无遮无挡,看一眼就头晕目眩。“别看脚下,看前边。”邵泽山提醒着,把记者带进了驾驶室。

  本以为到了驾驶室就 “脚踏实地”了,结果走到操作台前,记者更吸了一口冷气。原来为了方便操作,桥吊司机脚下的区域,全部是透明的玻璃,有几个平方米。做在驾驶座上往下看,视野是足够大了,但却是两脚悬空的感觉。

  “第一次爬桥吊害不害怕?”记者问。“我还好,没有恐高症,第一次上来就很正常,后来天天上更没什么害怕的感觉了。”邵泽山说。

  邵泽山准备就绪,很快开始工作。当天一艘中远菲律宾航线的货船靠岸,要装满5000个集装箱。邵泽山要做的,就是从桥下的货车上把集装箱一个个吊起来,然后码放到货船上。一个箱子、两个箱子、三个箱子……不到10分钟的时间里,已经装船了5个集装箱。记者从“玻璃地板”向下看去,只见4条钢丝绳牵引着,十几吨的吊具稳稳地放下去,一次性对准集装箱上的锁眼,“轻轻一抓”就把集装箱吊起。然后驾驶室向前开动,带着集装箱“飞跃”上了货船,再把集装箱码放到甲板或其他集装箱上。这“放”的过程和“抓”一样精准,需要让两个集装箱的4角对齐对正,不过邵泽山都是一次性完成,犹如行云流水,没有一点滞涩。

  邵泽山告诉记者,这些操作中用到的 “一钩准”、“无声响”绝活,是他师傅许振超的发明创造。简单几个字的名称可能不容易领会到绝活的难度,但记者目睹了操作全过程,深深感到其中的不易。从50米的高空望下去,人只有一个巴掌那么大,何况集装箱上的4个锁眼,眼力好的人都未必能看清,而邵泽山操作起来一抓一个准,“一抓一放”之间显示出了扎实的功夫。

  拜师许振超如今超师傅

  工作间隙,记者采访了邵泽山。他是2001年从港湾学院毕业,进入了青岛港,一就业就成了许振超队长的徒弟。十几年中,邵泽山一直在一线司机岗位工作,“振超团队”8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每一次邵泽山都全程参与。他不但把许振超的绝活学了个全,还总结创造出了“六到位节能增效工作法”。这个工作法使每装卸一个集装箱就可节约4秒钟,每小时单机效率可提高3个自然箱,在实现高效的同时,又降低了桥吊的单箱操作能耗。

  本次集中采访中,许振超都表示,邵泽山等几个徒弟操作起来“已经比我利索了。”对此,邵泽山说,那是师傅谦虚,“许队长已经63岁了,我刚30出头,正是壮年,不能这样比。”

  当天近11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中,邵泽山完成了286个集装箱装载。这是一个日常的工作速度。从驾驶室出来时,天已经擦黑。记者和邵泽山还没有走下桥吊,接班的司机就开始新一轮作业了。繁忙的码头没有休息,进进出出的集装箱,在给山东乃至全国经济源源不断地注入血液。

    青岛港:一支世界级的工人团队

    在青岛港,有这样两组数据:

    改革开放初期,青岛港77%的职工、12000多人只有初中以下学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6%,技术工人仅占28.7%,其中高级技工只占技术工人的9%,没有一名工人技师。文化水平低、思想素质低、社会地位低成为那个时代码头工人的真实写照。

    如今,职工队伍结构变为以6000多名知识分子、8000多名技术工人和9000多名农民工为主体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其中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76%,远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35%的平均水平。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一支有全球竞争力的码头工人队伍在青岛港已经形成。他们站在了中国工人前进洪流的排头,他们的成绩和经验,是新时代工人群体的共同财富。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