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青春派》剧照
高考,几乎是30年来许多人共有的青春记忆。8月2日上映的《青春派》,被称为无明星主演、无特技、无大制作的“三无电影”;又赶上前有好莱坞大片《速度与激情6》、《环太平洋》,后有《小时代2》的“死亡档期”。然而,这个有关热血、叛逆、拼搏、成长的高中故事在业内和观众中赢得了良好口碑,在多家电影评分网站上实现了“逆袭”。
有人劝刘杰,要票房就要有明星,有更戏剧化的情节。刘杰却有自己的坚持,“真实动人是比戏剧冲突更重要的事情。我相信,那些共同的经历、真实的情感足以打动观众。”
身为“第六代”导演,刘杰虽然作品不多,但每一部都以艺术品味和人文情怀赢得电影奖项的肯定——由他担任摄影指导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首部导演作品《马背上的法庭》获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奖;第二部作品《透析》获金马奖最佳剧本奖;第三部作品《碧罗雪山》获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导演奖……
“人们认为第六代导演只对社会边缘人群感兴趣,事实并非如此。”刘杰说,改革开放30多年,不论经济和社会有多大变化,教育始终是牵动中国千家万户的主流话题。2011年3月,他接下了这部“有关高考”的命题影片。一个远离高考27年的“60后”导演,还能否理解当下高中生的想法?这一点,他并不自信,“我不能比照一个‘60后’人的高中记忆拍摄今天的高中生,那不仅是不真实的,而且容易走上说教的老路”。于是,他开始了长达14个月的走访调研,在黄冈、南京、深圳、武汉、北京探访了超过50所高中。利用周末时间,他在武汉面试了2万多名高中生,最终选择了十几名进行培训。2012年3月,当他把摄制组拉到武汉一所高中准备开机时,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却拒绝了他,理由只有一个——“高考”。临近高考,不能因拍摄耽误学生。这让刘杰十分沮丧,后来在电影中饰演飞飞的那个男孩,成了武汉之行的唯一收获。
有意思的是,一路访问,一路写剧本,最终阴差阳错在北京拍摄,刘杰为《青春派》找到了新的意义。“在黄冈,人们告诉我:如果当地经济像武汉那样发达,他们就不会把高考当作独木桥。在武汉,人们同样告诉我:如果当地像北京那样拥有独一无二的资源,他们也不会如此重视高考。”然而回到北京,他发现高中生并不比想象中轻松。高考的背后还隐匿着更为复杂的代际鸿沟。“‘90后’的父母大多挤过高考的独木桥。通过高考的父母,希望孩子延续这种人生经验;没通过的父母,则希望孩子不要重蹈覆辙。”因此,即便今天高校入学率已大幅提升,孩子们可以有更多选择,高考仍然是中国人的特殊情结。就像电影里陈述的:高考在别国被称为“大学入学考试”,而在中国被称为“高考”。
这让刘杰认定,电影不应当只拍给“90后”观众。“我没有资格评价高考,或者给高考开一个灵丹妙药,我只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心灵的舒缓,帮助人们达成相互理解”以及让各时代的人回忆青春的时候,都能找到共鸣。于是,他把电影主人公设定为:小可爱、捣蛋三人组、学霸、女神、邻家女孩,以及严厉的老师和苦口婆心的父母。这些角色和故事如此熟悉,几乎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影片结尾,经历复读的学生对严厉的班主任说:“我们忘不了您,因为我们真的恨您,但是我们也爱您”。这一临场发挥的戏,试拍时竟让现场1/3的高中生流下眼泪。“在人生关键的时刻,能遇上正直而严厉的老师,是一种幸运。我同样感谢我的老师。”刘杰感慨。
更真实的,还有故事的另一条线索——早恋。刘杰说,对于现实中的中学生情感问题不能回避,“我们不能像鸵鸟一样视而不见,我想做些尝试,以更现代的方式进行正确的引导。”当然,对待这一“禁区”,主管部门也相当开明。
影片里,侯孝贤饰演的数学老师告诉学生们:“高考重要,但它只是个形式,重要的是学习的态度。”秦海璐饰演的语文老师劝诫学生:人生还是要“拼自己”!这些电影里为数不多的直白的台词,真实而残酷地指向了现实。
《青春派》能否捕捉中国高考家庭的心灵与情感?影院里那些会心的笑声和感动的泪水,便是最好的证明吧。
上一篇:
富有女星排行榜章子怡夺冠 张曼玉位居第二
下一篇:
梦鸽报案称酒吧经理搞敲诈 公安局已收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