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已经接到16个采访电话了……”电话那头,传来十三月唱片CEO卢中强的声音。他的“纷扰”,源自《中国好声音》一位选手翻唱了十三月旗下民谣歌手万晓利的《狐狸》。这位歌手虽然未获导师青睐,成为本季节目中首位“零转身”学员,可《狐狸》却受到关注,成为借选秀节目“逆袭走红”的又一首民谣歌曲。
从《董小姐》、《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我能歘》,到《南方姑娘》、《狐狸》,这个夏天登上选秀舞台的民谣歌曲几乎是唱一首红一首,但紧随其后的却是争议。有人感叹,“小众作品大范围传播是好事”;也有人直言,“民谣流行了就恶俗了”。
争论 民谣大众化会“失味”?
关于选秀歌手翻唱民谣歌曲,“豆瓣”上的讨论异常热烈。有人表达失落:“以前觉得《董小姐》好听,现在依然觉得,只是以前像是自家媳妇,现在变成大众情人了。”还有人干脆将民谣比作高贵的姑娘,“如今却被放在大街上被人调戏着”。此类观点一出,立刻引来反驳:“你喜欢一首歌,也不能因为更多人喜欢就讨厌这首歌了吧,除非你的初衷是为了证明自己和大多数人不同而听摇滚或者民谣。”
这样的讨论,在民谣音乐圈里也掀起了小小的波澜。《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原创作者阿肆说,自己以前或许会介意歌曲中所传达的“某种很个人的情绪”被“烂大街”,但现在不这么想了,因为好音乐是值得被更多人聆听到的。“原先喜欢那些音乐的人可能会觉得现在人人都在听了,自己的品味被大众拉低了,但这其实是一个很狭义的视角。”在她看来,“小众音乐融入大众,还是大众品味渗透小众”,现在尚无从定论。
还有一些网友担心,民谣的过度大众化会破坏其原本应有的气质和品味。“如果以后大家提起民谣就是《董小姐》和《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那真不是好现象,这些只是民谣小品。而民谣涵盖甚广,从鲍勃·迪伦、琼·贝茨,到台湾的罗大佑、胡德夫,大陆的李志、周云蓬等人的作品,都可以称之为民谣。”一位网友说。
担忧 民谣手走红会“失格”?
民谣火了,会不会对民谣音乐人的创作产生影响,也是不少歌迷关心的问题。一些人担心,“有些人过惯了苦日子,写着接地气的歌,突然火了,改变了生活,也就写不出曾经的东西了。”还有人认为,“小众音乐创作者大多带着特立独行又些许孤独的品味,一旦火了很可能再写不出那样的歌了,没了那时候的经历和心境。”
民谣歌手周云蓬从未关注过选秀节目,但这位“局外人”认为,“如果民谣通过这些节目能被更多人了解、接受,确实是一件很好的事。但这对民谣界的整体来说并没多大影响——只是这几首红了而已,并不会带动大众对民谣的整体关注。”在他看来,“出现好的作品、出现新的作品,民谣输入了新鲜的血液才能有突破。舞台并不重要,不管是选秀还是什么,只有歌好才是真的。”
有人觉得,民谣逆袭蹿红,只是电视传播的一场“临时性狂欢”,周云蓬的话语中也有同样的意思:“选秀的影响是一时的,我周围的那些朋友甚至很少看电视,更不会关注选秀节目,他们以后还是会坚持自己的风格。”也许,外界的担忧真有些像是杞人忧天。从目前情况看,那些因为自己作品走红的民谣音乐人,并未一夜之间变成大众明星,他们谨慎地接受着有限媒体的采访,并且更倾向于电子邮件回复问题,而不愿抛头露面。
预言 流行乐坛正在“失守”?
其实,选秀歌手翻唱民谣作品并不算新鲜事。在卢中强的记忆中,早在2007年,《快乐男声》选手姚政就曾唱着万晓利的《妈妈》夺下济南赛区第一名。“今年就有些不同了,几档音乐选秀节目都是因为小众民谣而产生了话题。”他以《董小姐》为例,歌迷不仅挖出了歌中“董小姐”的故事,还挖出了翻唱歌手的八卦。卢中强开玩笑说:“一个本身有点儿狗血的故事,再加上一个很狗血的翻唱事件,制造了足够的话题性、关注度。”
至于为何今年民谣频频被放置于聚光灯下,卢中强觉得首先是一个客观环境的问题:“华语歌坛的创造力正在逐步归零,创作进入完全模式化状态,千篇一律,有些歌词甚至烂到了低幼水平,人们的耳朵极度审美疲劳。在这种情况下,拥有个性、特色的小众民谣,会让人们耳朵一亮。”比起一味地飙高音、玩转音、秀技巧,民谣更接近人心。
值得注意的是,现如今参加音乐选秀的主力军是90后群体。“他们更加特立独行,更加求同存异,他们可能也会觉得华语流行乐坛的现状是那样无趣,于是将目光转向民谣,参加比赛翻唱民谣便也不足为奇。”卢中强说。他甚至预言,未来民谣音乐出现在音乐选秀中的几率会越来越高,“民谣是一座大金矿。”(记者 李红艳 实习生 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