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在竞争格局下,吸引眼球的一定是制作精良且本土化改良成功的节目,否则即便多如牛毛,最终也一定会沦为“大片”的陪衬。
近日广电总局开始调控歌唱类选秀节目,引发了业内关注。笔者参加东方卫视上周举办的《中国梦之声》的研讨会,会上一些专家对于综艺节目的发展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有专家认为,现在各大卫视有关引进模式的节目确实太多,应该进行总量控制,不是说谁想办就办;同时要增量创新,再引进也要有本土原创的东西。但众所周知,进行总量控制简单,但达到增量创新不易。如何解决这一痼疾,是电视人思考多年的问题。
而复旦大学教授蒋昌建认为,“拿来主义”尽管良莠不齐,但却是学习和培养队伍的过程。引进版权与本土化原创也不是割裂的先后关系,正如《中国梦之声》导演王磊卿所说,往往通过引进,学习到了“理念、专业和流程”,而一档节目真正要取得成功还是要靠本土团队进一步发挥创新精神,对模式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今夏,真人秀节目的总量之所以能达到13档之多,蒋昌建认为有其社会基础,“与其说是扎堆,不如说是“繁荣”。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现象,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到现在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如果再往前推5-10年,你想这么繁荣,这么扎堆,都不可能。”
事实上,国内的综艺节目多年来的确一直处于落后的地位,从学习港台,到学习日韩、欧美,从时而引发的版权纠纷到正途购买国外模式……“历经十余年的发展,以真人秀为代表的综艺节目在近两年刚刚进入了所谓繁荣的大片时代。无论是从投入上,还是从制作上,都已经超越了港台同类节目。而能够真正产生影响的一定是将引进和创新结合得比较成功的。
此前的选秀像是《加油!好男儿》、《激情唱响》等,现在都消失了,归根结底是优胜劣汰的结果,在竞争格局下,吸引眼球的一定是制作精良且本土化改良成功的节目,否则即便多如牛毛,最终也一定会沦为“大片”的陪衬。冯遐
■下回分解
选秀节目也该有原创
关注事件:广电总局调控歌唱类选秀节目
核心观点:选秀节目“遍地开花”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前提一定是要保证节目的原创性和差异化。原创性的智力投资,才应该是节目的核心。
上周,广电总局调控歌唱类选秀节目的文件,让歌唱类选秀节目泛滥的话题再度升温。笔者认为,选秀节目“遍地开花”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前提一定是要保证节目的原创性和差异化。原创性的智力投资,才应该是节目的核心。
从2005年《超级女声》的火爆,选秀节目就开始在国内以燎原之势充斥到各大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中。选秀节目其实是歌唱比赛进行电视化呈现,节目既有镜头语言的艺术性,又有比赛所带来的未知性,它存在着一定的可看性,但是大量同质化、版权复制的选秀节目充斥在电视荧屏中,很难不让观众患上“选择恐惧症”。
海选、晋级、PK以及选手讲述煽情故事,几乎所有的歌唱类选秀节目都存在着这些套路。这两年,为了在众多的“兄弟节目”中证明自己的“不同与权威”,选秀节目又纷纷打出了“海外牌”,流行直接购买国外热播节目的版权。早些年,虽然没有哪个节目被真正认定为“盗版”,但是不难看出,很多节目形式都对外国节目有所“借鉴”,而原创性的智力投资并不多。从国外节目形式的借鉴,到开始购买版权,我们唯一进步的就是有了那么一点版权意识,这个问题的解决途径就是让“不差钱”的娱乐市场掏钱,其实这里缺乏有建设性的智力投资。
其实复制成品这一点并不仅仅出现在娱乐市场,其他商品市场也同样存在大牌山寨、复制仿品的现象。这和国内人创新能力薄弱有关。产品制造业核心是技术,没有技术,我们说中国沦为了发达国家的大工厂;而文化创意产业核心是创意,不断地复制别人的创意,我们就变成了“文化的大工厂”。当然,如果原创性提高,同质化必然相对减少,毕竟没有那么多“心有灵犀”,创意都想到一块儿去了。 (作者 解辰巽)
上一篇:
阿Sa:入行十几年了,已懂得静下心来享受生活
下一篇:
黄健翔接档主持《非你莫属》 否认收超高片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