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追忆李小龙 :超越时代的传奇(图)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13-07-19 13:39:00字号:TT

  ▲香港九龙尖沙咀星光大道上的李小龙雕像。

  ◎ 记者 尹春芳

  1973年7月20日,年仅32岁零8个月的李小龙的猝然逝去,成为永远的遗憾,更成为永久的传奇。今年7月20日是李小龙辞世四十周年纪念,斯人已逝,传奇不灭,香港政府及由李小龙影迷组成的民间团体将举办多项活动纪念这位从香港走向世界的功夫巨星。20日起香港文化博物馆举办名为“武·艺·人生──李小龙”的李小龙展览。同时,香港电影资料馆将于今年九、十月筹划李小龙少年时期电影及选映新冲印拷贝的《猛龙过江》的放映节目。民间方面,除了每年位于星光大道李小龙像的献花纪念活动外,筹办多年的“李小龙事迹径”也将于20日当天开放,该径共设6个景点,均是李小龙生前读书和拍戏的地方。

  李小龙一生极富传奇性,如戏剧般精彩。他自创截拳道;他被国际权威武术杂志《黑带》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他被誉为“功夫之王”、“武之圣者”;美国洛杉矶市将《死亡游戏》开映日(7月8日)定为李小龙日;他作为唯一入选的华人获《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的英雄与偶像”;他入选200全球最伟大流行文化偶像;2005年又入选美国权威刊物《综艺》杂志(Variety)“世纪百大影响力演艺名人榜”…… 《时代》杂志曾这样描述过李小龙:“如果你看到一个身影飞旋在空中,一瞬间把两个恶汉踢得昏死过去,然后又见两个飞拳,另外两名恶汉也应声倒地,你知道那是李小龙来了。这位年轻人心目中永远的蛟龙,一生短暂,也是美国影坛上跃起的第一颗中国巨星”。

  1

  一种精神:亦狂亦侠亦温文

  中国功夫获得西方关注,肇始于李小龙。他于1964年在全美空手道大赛中击败蝉联三届冠军的罗礼士,一举夺冠,继而又在加州长滩国际空手道大赛上表演蒙目拦截攻击、寸劲拳等绝技,引起轰动。

  如果说,作为竞技项目的武术为李小龙赢得西方关注的话,那么电影是他获得全世界目光的“钥匙”。上世纪60年代后期,李小龙回到香港步入影坛,一口气主演《唐山大兄》(1971)、《精武门》(1972)、《龙争虎斗》(1972)、《猛龙过江》(1973)、《死亡游戏》(1973)等多部电影,他结合咏春拳、跆拳道、空手道、西洋拳、泰拳等武术,集众家之长而自创的“截拳道”在银幕上大放异彩,不仅为他扬名立万,同时也使“中国功夫”开始获得美国主流文化的青睐。

  在功夫电影方面,李小龙是开创者和奠基人,在很多方面甚至是前不见古人,后无来者。资深影评人、专栏作家谭飞对李小龙的价值进行了总结。他说,“李小龙给电影产业带来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建立了功夫电影这一电影类型,使得亚洲电影成功走向世界。”

  将 Kung Fu(功夫)一词写入了英文词典的李小龙除了启发中国电影人将武术通过电影的包装得以弘扬之外,也创立了一种艺术风格。表情、身段、姿态以及精神世界共同勾勒出李小龙的银幕形象,具有高度辨识度。最经典的形象莫过于《精武门》的最后一镜:李小龙饰演的陈真一个凌空腾起,画面突然停格,成为功夫片中经典画面,一直被复制,从未被超越。

  流行转瞬即逝,唯有风格永存。造就李小龙的成就在于他的武术成就,挑战极限的能力,充满魅力的艺术形象,更在于有思想的拳头。广东李小龙研究会会长、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马明达表示,将李小龙只视为一个功夫明星是不恰当的,李小龙已成为了无可替代的“中国符号”,李小龙研习武术时,加入了哲学思考。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很早就被移植到武学中,李小龙明显受到这些传统哲学理念的影响,同时还接受了西方哲学。

  在自创的截拳道中,他抛弃传统形式,忠实地表达自我。“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是截拳道的纲领和要义,将东西方哲学理念运用于武术,是一种搏击指导和方法论。李小龙认为,让你的思维如水一般没有束缚,招式变幻的伟大可以在水中得到启迪。功夫应该和水一样是流动的。

  在多重标签之中,李小龙首次将自己定义为武术家,其次才是演员。他在武术中展现了超人般的意志力和永不言败的精神。李小龙告诉人们,无论资质如何,人人经过奋斗都可以成功,这并不仅限于武术或者电影。

  2

  一个文化符号: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文化符号的产生,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无一例外的,他们都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兼容性。尤其当两种文化相遇,最初碰撞时,很难在最一开始就对深刻的文化内涵有真正的了解。最初相互了解的恰是彼此代表的文化符号。文化符号是一种载体。

  如同迈克尔·杰克逊对中国人是一种特别的美国文化符号一样,李小龙同样是无可替代的文化符号。正如马明达所说,李小龙不仅仅在武学方面实现了中西融合,实质上是推动了两种文化的互动,让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手握双节棍、脚蹬黑布鞋、一身黄色黑杠连体裤、身轻如燕的灵活身手、标志性的嘶吼、打得坏人跪地求饶……这是李小龙发展到鼎盛时代最经典形象。《精武门》是李小龙集风格之大成的代表作。当陈真以一记飞脚踢碎租界公园大门上“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木牌,将“东亚病夫”字幅撕碎塞到日本武士口中等著名情节令多数观众都会产生“肾上腺素狂飙”的快感。

  对于中国人来说,李小龙适逢其会。北京大学教授、文化批评家张颐武对此的解释是:上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尚未开放,一度被国际社会边缘化。在当时的情况下,海外华人就代表了中国人的整体形象。毫无疑问,李小龙及其饰演的所向无敌的角色增强了海外华人的种族自豪感。

  另一方面,李小龙也拥有很多西方粉丝。对他们来说,李小龙为他们认识东方文化打开了一扇门。他通过拳脚功夫和刀光剑影制造了一场场“视觉的震动”。不仅如此,有西方教育背景的他以旧世界的“变革者”的姿态进入西方的视野,他所塑造的“中华大丈夫”的阳刚形象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又加入了部分西方文化的现代性,因此也颠覆西方人眼中刻板又阴柔的华人印象。

  3

  一座精神“富矿”:影响持续久远

  李小龙对世界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无法量化和得到准确的数据,然而通过一些现象和事件,仍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李小龙的名字在西方国家也家喻户晓。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加拿大等等,都有专门介绍李小龙的网站,李小龙主演的电影至今仍是不少DVD发行公司的“镇家之宝”;在市场上还能看到不少电子游戏、T恤衫、餐饮、广告乃至博物馆、纪念馆、影视剧等以李小龙形象为卖点;还有模仿者如过江之鲫……

  好莱坞“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也是李小龙的粉丝之一,在其导演的电影《杀死比尔》中,他特意安排主演乌玛·瑟曼身着黄黑相间的运动装,向偶像李小龙致敬。而且片中复仇主题和过关式电影结构同李小龙的电影十分相像,简洁像刀锋一样的暴力风格其实正是李小龙的电影精髓。

  对于香港电影而言,李小龙的价值更难以计量,香港电影人被李小龙折服的同时,也不断从他的作品中挖掘素材。或模仿或戏仿或直接拿来,通过不同的方式在光影清晰展现他的无尽风采。

  在今年年初公映的《一代宗师》的纪录片中,王家卫首次讲述了拍摄该片的缘起:“1996年,我在阿根廷拍摄《春光乍泄》时看到报刊亭中以李小龙为封面的杂志,引发了我的好奇,已经去世20年的人为何还有如此大的魅力。”随着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王家卫越发觉得筹拍一部功夫电影的重要性,《一代宗师》也就由此而生了。

  周星驰在《功夫》拍摄宣传其间受访说:“小时候在戏院里看的平生第一部电影就是他主演的。那部影片让我感觉心中有一团火在熊熊燃烧。接连又看过几部他主演的电影后,我立志做一个武术家或是一个演员。”

  将李小龙的故事搬上大银幕是另一种方式。香港电影人文隽携手叶伟民打造的传记式电影《李小龙我的兄弟》(2010)以李振辉和李小龙的姐姐的回忆录为蓝本,揭秘了青年时期李小龙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谈到李小龙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时,文隽说,“香港电影90%的影响都来自李小龙。”

  李小龙是一个不朽的名字,他属于全世界。在他未竟的遗作《死亡游戏》中有一个藏宝匣,里面写着一句古老的偈语:“生是一个等待死亡的历程。” 对于李小龙来说,他来过了,他得到了,他征服了,这已足够。

分享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