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是电视选秀节目的黄金档期,当下有多台选秀节目都加入到了比拼“大牌评委”的队列中来,可谓家家手中有王牌:东方卫视的《中国梦之声》主打王伟忠、韩红、李玟、黄晓明,山东卫视的《中国星力量》亮出了王杰、杨钰莹、韦唯,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第二季集合了那英、庾澄庆、张惠妹、汪峰,而选秀大户湖南卫视更是显得财大气粗,先有罗大佑、章子怡、陈奕迅、郑钧坐镇《中国最强音》,如今《快乐男声》又握着陶晶莹、彭佳慧、谢霆锋、陈坤、黄绮珊等满手好牌,这些大牌评委们让疲倦了两三年的选秀市场一时间变得流光溢彩。“拼评委”源自选秀节目的基本属性,但其背后也隐藏着“选手荒”的诱因,而即便当下捏住一手“大牌”,也不意味着未来就一定能赢得收视率。
选手荒
观众口味变得刁钻
近几年乐评人丁博已经先后出任了《快乐女声》、《名师高徒》、《花儿朵朵》、《中国梦之声》、《快乐男声》等众多选秀节目的评委,谈到选秀节目“拼大牌评委”的原因时,丁博认为这是选秀节目的基本属性决定的。“如果把选秀单纯看成一种音乐比赛,拼评委当然没必要,但选秀除了‘选’,还有一个‘秀’,选秀要追求收视率是电视节目的基本属性决定的。”丁博认为从某个角度上说,近两年来选手的表现不足以让观众满意,所以电视台会请来大牌评委出镜搏收视率。《音乐周刊》主笔、乐评人卢世伟今年出任了《中国梦之声》和“快男”的海选评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认为“选手荒”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拼评委”,“选秀选了这么多年,观众的口味刁钻了,选手必须唱到一定高度才能让人有惊艳的感觉。七、八年前选秀节目刚在中国内地兴起时意外型选手比较多,有些人发现搞怪就能晋级,而现在搞怪大家也看多了。如果选手不能期待太多,要保证收视,就只能从评委身上做文章。”
拼评委
表现真实才能讨巧
从去年的《中国好声音》开始,评委有了另外一个名字——“导师”,今年更是“导师”遍地开花。“本质没变,都是节目保证收视的重要因素,不同点在于评委的选择性上,”卢世伟梳理了过去七、八年来选秀节目评委的变化脉络,“以前比较注重娱乐性,评委席上既有朱桦、丁薇这种理性的技术唱将,也有杨二车娜姆这种天马行空、不按常理出牌的人,还有擦边球型,比如让作家当评委。从去年开始大家公认的唱将型评委比例变大,比如那英、刘欢、韩红、李玟、彭佳慧、黄绮珊等。”今年的评委席上也有黄晓明、章子怡等非唱将型评委,丁博认为不管哪种类型都必须真实,“不管是谁当评委,观众都喜欢真实的,如果你本身就是毒舌型的,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家也会喜欢。陶子喜欢帅哥、金星话狠、黄晓明很活泼善于融入气氛,这些都很真实。陈奕迅本身是个很棒的音乐人和歌手,个性上也有很多招人喜欢的地方,但这些特点并不能决定他成为一个好评委,因为他不是一个张扬的爱表现、爱说教的人。”
请明星
消费过度观众会腻
近年来,内地娱乐节目“一窝蜂”式的发展路线令昙花一现式的东西越来越多,“你做我也做,选秀火了、伪娘多了、大牌来了,市场就被哄抬起来了。但节目过后,选手出路不佳、巡演遇冷,这些状况令电视台第二年必须要更换思路。而大牌评委们发现自己上了节目收视率却并不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明年可能也不会再来了。”
“拼评委”与当下电视节目“消费明星”潮流也不无关系,卢世伟表示“消费明星”不能用绝对的好或不好来评断,“能通过这种手段产生广告效应和收视率,让老百姓笑起来了,这就是好的。但如果明星资源开发过度,把明星全部消费过一遍了,接下来再玩什么呢?‘消费明星’的手段和方式很重要,明星可以强调亲民性,契合大众化口味,但观众还是要看到明星美的、高明的一面,如果明星比大众还低、甚至搞出恶趣味,那就会打击大家对美好的理解。”丁博认为 “消费明星”趋势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不是由电视台决定的,而是观众,“当观众们发现有些人滥竽充数、装花瓶抹眼泪,对这些看腻了的时候,热度就会渐渐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