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末了的 “钱荒”,让“克强经济学”成为热词。其核心是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两只手中,更信赖看不见的市场之手。
从这个角度,再看“改革是最大的红利”,矛头所指正是政府在行政审批等诸多管理环节上,对市场的束缚和扭曲。决策层相信,只要解除这些束缚,纠正这些扭曲,市场就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从这个角度,盘点二季度这座城市的经济事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对市场的尊重,对产业发展规律的尊重,正在成为共识,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1 青岛出台相关政策、纲要,全力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
4月3日,《关于加快旅游业率先科学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青岛市海洋旅游发展纲要(2013-2016年)》发布,青岛明确提出,全力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推动旅游业成为青岛的鲜明城市特色、支柱经济产业。
据了解,下一步,青岛将按照“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理念,把旅游贯穿到城市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打造面向世界的全方位、全要素、全时空的旅游城市。
点评:旅游是这座城市最为突出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在这个传统发展模式走进死胡同,人们环境意识勃兴的时刻。PM2.5数据的起伏,可以轻易左右一座城市的情绪。“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吸引力自不待言。
如何切实放大这种优势?“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理念可谓点到了根本。可是知易行难,如何落到实处,如何坚定方向、拒绝诱惑,未来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
2 青岛优化审批流程,特设重点项目“快速通道”
6月17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披露,我市在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建立了市重点项目审批绿色快速通道,在项目审批上试行“容缺受理、容缺审查、企业承诺、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进一步提高重点项目审批速度。
据介绍,随着重点项目审批绿色快速通道的开通,大幅缩短了建设项目的审批时限。政府投资房屋建筑工程,社会投资房屋建筑工程,工业、服务业等项目的审批时限平均缩短了四成左右。
点评: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在改革开放已然推进了30多年之后,这个判断依然有效。
青岛在行政审批领域设立 “快速通道”,显然是改革在地方层面的发力。相较于具体时限的压缩,这种行政的思维更值得的激赏。尽己所能,冲破发展的桎梏。正是这股劲头把这座城市带到了现在的高度,也将引领青岛去抵达更美好的未来。
3 青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揭牌
6月12日,青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青岛航空”计划2014年3月开航,规划2014—2020年6年间引进51架现代中型客机,达到中等规模航空公司水平。
“青岛航空”是由南山集团有限公司、青岛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山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从事航空运输相关产业经营的公司,注册资金10亿元。其中,南山集团有限公司现金出资5.5亿元,青岛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现金出资2.5亿元,山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飞机作价出资2亿元。
点评:伴随经济的发展,航空业的高成长性没有人会怀疑。但就像所有高回报的产业一样,其中蕴含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联想上一轮民营航空的“大跃进”,当时无比光明的前景在转瞬之间就变得分外黯淡,最后的结局,大多是由地方政府接收。因此,青岛加入这新一轮的航空公司的“扩军”,更需对风险有充分的防控手段。作为后来者,有后发优势,但对风险也必须正视。
4 国家海洋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开建
6月,国家海洋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项目在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约5.85亿元,计划于2014年12月竣工。
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海洋设备综合检测实验室、水下设备检测实验室、海洋工程及船舶电缆和脐带电缆检测实验室等8个海洋设备专业实验室和1个综合科研及模拟训练实验室,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
点评:蓝色硅谷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国家海洋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开建,就是极为坚实的一步。
在“官产学研”的漫长链条上,政府究竟应该扮演何种角色,才能最好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青岛的答案是建平台。因为这是企业、科研机构最需要,却又无力完成的。像这个平台建成后,就将为海洋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研发、质量保证和国内外市场准入提供权威检测和技术支持。
5 中国轻工百强发布,海尔集团蝉联第一
6月21日,“2012年度中国轻工业百强企业榜单”在北京发布,海尔集团再次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蝉联中国轻工业百强企业榜首。
该榜单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评选,按统一评价体系,对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产值利润率、税收占利税比重及工业总产值增速5项指标,综合评价企业竞争力水平。该项评选自2011年度开展以来,海尔连续两年位居榜首。
点评:海尔的蝉联,是一个值得充分咀嚼的经济事件。
不是因为它的历史足够长,更不是因为它的规模足够大。持续的颠覆式的商业模式创新,让这家企业始终像一个初创的企业,青春而无畏。而2000多个自主经营体,将这个全球营业额超过1600亿元的巨无霸,彻底改造成为了“小微企业”。
谁说大象不能起舞?海尔的成功,在书写自身传奇的同时,也丰富着人们对企业管理、企业命运的思索。
6 海信南非产业园投产
6月,位于南非西开普敦省亚特兰蒂斯的海信家电工业园正式投入使用。新基地拥有40万台电视和40万台冰箱的年产能,由海信和中非发展基金共同投资。
园区面积为10万平方米,距离开普敦港口仅40公里,在南非与东开普敦省的“三星”、豪登省的“LG”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点评:国际化从来没有坦途。从1996年涉足南非市场算起,近20年的耕耘,海信终于成长为强势的品牌。
注视海信的发展轨迹,国际化某种意义上就是本土化。就像海信自己总结的那样,“坚持自主品牌和高端战略不动摇,培养战略合作伙伴、支持公益事业,人才和制造当地化、采用温情化管理,同时,品牌行为要与当地政策紧扣在一起。”
7 青岛保税港区汽车进口口岸正式运营
6月1日,青岛保税港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顺利通过了由海关总署、工信部、商务部、质检总局等部委组成的联合验收组的验收,正式运营。
据了解,2012年11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青岛保税港区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由此,青岛保税港区成为山东省乃至沿黄流域唯一获批开展汽车整车进口业务的开放口岸。
点评:汽车进口口岸运营,带动的将是一条千亿产业链。
按照进口整车10万辆计算,车辆进口环节、销售环节分别实现税收200亿元、70亿元,贡献所得税收入15亿元。汽车市场投资总额25亿元,可解决就业数万人,交易额150亿元,直接税收贡献12亿元。在汽车贸易主导下,与之配套的港口装卸、报关检测、装饰维修、代理中介、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创造的综合效益将达1000亿元左右。
8 国家深海基地初步设计方案获批
6月,国家深海基地初步设计方案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
根据发改委的批复,国家深海基地将分为八个板块:综合科研办公区、维修保障区、码头作业区、学术交流与科普教育区、港口灯塔导航及大洋通信岸台区、VHF水声通讯设施区、科研仪器试验区、生活服务区。
点评:天穹和大海,都是人类放飞梦想的所在,也是科技探索的前沿。
青岛,这座在蓝色经济的发展上志向高远的城市,正努力成为中国向深海探索的最前沿阵地。而国家深海基地初步设计方案的完成,意味着青岛距离这一目标的实现又近了一步。
我们相信,随着基地从方案变成现实,这座城市走向深海、走向深蓝的脚步将日益快捷。
9 青岛组建百亿元城乡发展投资基金
5月29日,青岛城乡社区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在青签署协议,共同组建青岛城乡发展投资基金,总规模为100亿元,一期基金规模为30亿元。
基金将主要投向新型城镇化开发建设项目、产业配套升级项目、现代示范农业项目和企业股权投资项目。
点评:全域统筹、城乡统筹,是青岛新一轮发展中最为鲜明的特质。
要切实推进,显然需要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共同推动。基金的设立,肩负着加快青岛城乡区域统筹,建立多层次、市场化的城乡开发建设体系和产业配套升级体系的重任,它必须围绕青岛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建设主题,创新城镇化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方式。
因此,相较于资金本身,模式的创新更值得期待。
10 亚洲最大海上油气平台在青完工
4月9日,我国自主研发、亚洲最大的深海油气平台荔湾3-1上部组块在青建造完工,将赴南海进行海上浮托安装。该平台建成后,年天然气处理规模将达120亿立方米。
荔湾3-1中心平台是南海深水天然气开发项目的核心设施,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海上油气综合处理平台,也是世界上首次在南海开敞海域整体浮托安装的油气平台。该平台高近60米,浮托安装重量超过3万吨,最终操作重量超过4.2万吨,共设四层甲板,每层甲板的面积都超过7700平方米。
点评:2000年以来,全世界新增的油气发现中,约70%来自海上,而深水区块的油气发现占到50%左右。某种意义上,深海油气的开采能力,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能源安全。
而荔湾3-1中心平台的建造完工,标志着我国海油工程在深水超大型油气平台设计、建造能力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于带动国内海洋工程高端产业与相关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