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站公告 > 正文

2012在场主义散文奖海大揭晓 高尔泰、金雁齐名大奖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3-05-17 15:31:25 字号:TT

    

    青岛新闻网讯  备受关注的华文散文第一大奖——在场主义散文奖,于2013517,在中国海洋大学隆重颁出。眉山市政协主席、文联主席、作协主席王影聪;青岛市副市长栾新;在场主义散文奖评审委员会名誉主席李玉祥、主席周闻道,评审专家丁帆、孙绍振、陈思和、陈剑晖、周伦佑、范培松、南帆、康震;青岛市文联及作协领导;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评论家,中国海洋大学的师生以及三十多家新闻媒体出席了颁奖盛典。高尔泰的《寻找家园》、金雁的《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并列头奖——在场主义散文奖;刘亮程的《在新疆》、章诒和的《伶人往事》、阎连科的《北京:最后的纪念——我和711号园》获在场主义散文奖提名奖;郑小琼、耿立、张锐锋、艾平、诸荣会、鲍尔吉·原野、袁瑛、周齐林、帕蒂古丽、窦宪君10位作家的单篇散文,获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

    

 

    代表华语散文最高水准  大奖产生一波三折

    记者从颁奖典礼现场了解到,本届在场主义散文奖申报及评奖活动,受到了海内外作家及文学组织更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无论从申报数量、质量,还是作者范围上,都比前几届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整个华语散文2012年度最重要、最优秀的作品,都进入了评选视野;作者遍及中国大陆、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地区。在推荐过程中,让组委会深为感动的一件事是,著名作家、诗人,年逾80邵燕祥先生,也亲自提笔,写来热情洋溢的推荐信,盛赞在场主义散文奖的公信力。

    

 

    本届在场主义散文大奖的产生,可谓一波三折。初评作品产生后,有几位评委发现著名美学家、思想家、作家高尔泰先生出版于2011年的散文集《寻找家园》在2012年有多次再版,于是不谋而合地再次推荐。按照《在场主义散文奖章程》(2012年修订版),在初评中遗漏的好作品,经3人以上评委推荐,可以直接参加复审。而这部作品经过复审及最后终审的排序打分,与金雁女士的《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又分数一致,一同斩获本届最高奖——在场主义散文奖。

    

    高尔泰、金雁拔得头筹  现场诵读令人感怀

    从评选的结果来看,本届获奖作品鲜明地体现了在场主义散文奖所倡导的散文性与在场精神。无论是高尔泰的《寻找家园》,还是金雁《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这些优秀作品的获奖,都再次证明了在场主义散文奖宽阔的视野、独具一格的标准和严格公正的评奖程式。

    

    在颁奖典礼上,国内著名朗诵者还将此次获得2012在场主义散文大奖的获奖作家的作品精选片段,现场做了饱含深情的诵读,让不少人为之动容。其中,获得提名奖的三部散文专著也各具特色,代表着一方重镇。刘亮程的《在新疆》坚定地遵循着作者的梦学原则,把人与庄稼、家畜的关系置于核心,在想象中自由地作逻辑的推演。章诒和的《伶人往事》写的虽是戏剧大师的前尘往事,但正如作家副题表述的——写给不看戏的人看。阎连科的《北京:最后的纪念——我和711号园》,是一曲现代都市人返朴归真梦想破灭的挽歌与悲歌。作者以生态主义者的立场、人文主义的情怀和在场主义的姿态,真实记录了一段乌托邦式的田园梦。

    

 

    本届获奖的十部单篇作品,也都以各种面貌,各种姿态,呈现了作家写作的在场意识,对现实当下及灵魂的关注,对散文本质特性及美学意义的探索和挖掘。在年度的单篇散文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青岛新闻网记者)

第四届(2012)在场主义散文奖获奖作家作品(以得分多少为序;相同得分,以作品首字笔画为序。)

 一、在场主义散文奖(2部,并列)

 寻找家园/高尔泰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4月

 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金雁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

 二、在场主义散文奖提名奖(3部)

 在新疆/刘亮程 春风文艺出版社2012年2月

 伶人往事/章诒和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

 北京:最后的纪念——我和711号园/阎连科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  

 三、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10篇)

 女工记/郑小琼 《人民文学》2012年第1期

 秋瑾:襟抱谁识?/耿 立 《北京文学》2012年第2期

 迷境/张锐锋 《十月》2012年第1期

 呼伦贝尔之殇/艾平 《美文》2012年第8期

 最后的生命之花/诸荣会 《钟山》2012年第2期

 沙日拉咩绕,我的马/鲍尔吉•原野 《人民文学》2012年第5期

 坝上/袁瑛 《失落的乡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

 南方工业生活手记/周齐林 《广州文艺》2012年第4期

 模仿者的生活/帕蒂古丽 《民族文学》2012年第9期

 没心草/窦宪君 《在场》2012年冬期

    关于在场主义的一些词条

    在场性

    “在场性” (Anwesenheit)是德语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近年来,已逐渐为整个西方当代哲学所接受。在康德那里,“在场性”被理解为“物自体”; 在黑格尔那里,指“绝对理念”;在尼采思想中,指“强力意志”;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指“在”、“存在”。到了法语世界,则被笛卡尔翻译为“对象的客观性”。“在场”(Anwesen)即显现的存在,或存在意义的显现;或歌德所说的“原现象”。翻译过来,相当于我们汉语的“在—不在”的“在”和“有—无”的“有”。更具体地说,“在场”就是直接呈现在面前的事物,就是“面向事物本身”,就是经验的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而“澄明”是通往“在场性”的唯一可能之途——只有“澄明”才能使“在场性”本身的“在场”成为可能。而欲达致“无遮蔽状态”,只有通过“去蔽”、“揭示”和展现。因此,在场主义散文所强调的“在场”和“散文性”追求就是“去蔽”,就是在与黑暗的主动接触和冲突中,通过无遮蔽的敞开,而达至自由之境。

    在场主义

    中国当代第一个自觉的散文写作流派,正式创立于2008年3月8日,由周闻道为首发起,周伦佑负责散文理论建构。在《散文:在场主义宣言》上签名的首批主要成员有:周闻道、马叙、风吹阑叶、朴素、李云、米奇诺娃、杨沐、宋奔、张生全、张利文、沈荣均、周强、郑小琼、赵瑜、唐朝晖、黄海、傅菲、周伦佑等。在场主义以“在场性”的在场作为流派的哲学本体论建构;以“散文性”的在场作为流派的散文本体论建构;以介入——然后在场作为流派的写作方法论建构。在场主义确认:“在场”就是去蔽,就是敞亮,就是本真;在场主义散文就是无遮蔽的散文,就是敞亮的散文,就是本真的散文。

    在场散文

    特指当代文学中的在场主义散文写作及其文本呈现。“在场散文”视“在场”为显现的存在,或存在意义的显现;主张“面向事物本身”,强调经验的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认为散文写作“在场”的唯一路径是介入;介入就是“去蔽”、“揭示”和“展现”。“在场散文”所主张的介入包括:对作家主体的介入,对当下现实的介入,对人类个体生存处境的介入。认为只有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介入,才能去除那些自称为真理的谎言、去除那些制度化语言、意识形态用语、公众意见对作家心灵的遮蔽、对人类个体生存处境的遮蔽、对当下现实的“真实”与“真相”的遮蔽,使散文之笔直接进入事物内部,与世界的原初经验接触,并通过本真语言呈现出来。在此意义上可以确认:“在场”就是去蔽,就是敞亮,就是本真;“在场散文”就是无遮蔽的散文,就是敞亮的散文,就是本真的散文。

    在场主义散文奖

    在场主义散文奖,由在场主义散文创始人、散文家周闻道和新生代企业家李玉祥联手发起,2010年5月5日,在中国北京宣告设立。该奖旨在振兴散文创作,重构文学价值,捍卫文学尊严;坚守散文性和在场精神,以及“民间性、独立性、文学性、权威性”的鲜明立场和公信力 ,受到海内外文学界的广泛瞩目与赞赏。在场主义散文奖,以其年度单部作品高达30万元的奖额,总奖额近50万元,创下迄今为止中国文学界单项奖的最高纪录,被称为“华语散文民间第一大奖”。该奖组织者为眉山市散文学会,赞助商为海南领时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该奖专门设立了权威的评审委员会,李玉祥为名誉主席,周闻道为主席,目前的评审专家有国内知名散文作家、学者、教授10人:丁帆、孙绍振、刘亮程、陈思和、陈剑晖、周伦佑、范培松、南帆、康震、彭吉象。在场主义散文奖设置了科学而严密的评审规则和程序,评委坚持互不集中讨论、互不沟通商量、互不干预影响的“三不”独立评审原则。奖项分设在场主义散文奖、在场主义散文奖提名奖和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在场主义散文奖奖励年度有突出成就的,最具散文性和在场精神的散文集(或单部长篇散文),每年评选1部;提名奖每年评选2—3部,新锐将每年评选10篇。在场主义散文奖一年一评,面向整个华语散文写作,长期坚持,至少连续评选15年。首届(2009)在场主义散文奖,由著名作家、学者林贤治先生《旷代的忧伤》拔得头筹,著名作家龙应台《目送》、周晓枫《雕花马鞍》获得提名奖,蒋方舟、冯秋子等作家获得新锐奖。台湾著名作家齐邦媛,以其深度观照家族、民族苦难史的《巨流河》,力获第二届(2010)在场主义散文奖;大陆著名作家张承志《匈奴的谶歌》、李娟《阿勒泰的角落》、筱敏《成年礼》获得提名奖;刁斗、赵瑜等作家获得新锐奖。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