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青岛渔业资源不容乐观鱼越来越少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3-05-16 06:53:05 字号:TT

青岛渔业资源不容乐观 渔民:鱼越来越少

青岛渔业资源不容乐观 渔民:鱼越来越少

青岛渔业资源不容乐观 渔民:鱼越来越少

    记者跟随渔船出海探访 渔民称“海里东西越来越少

    青岛沿海渔业资源已经面临着迫在眉睫的危险,一些鱼类为了自救,不得不提前性成熟来确保物种的延续,而胶州湾内的鱼类,与二三十年前相比,已经减少了十余种。近日,记者走访沙子口南姜码头、南山水产品市场、鞍山二路市场、大连路农贸市场发现,除了去年库存的鱼解冻销售外,还有小鱼小虾被摆上了货摊,这些尚未“成年”的小鱼虾被端上市民餐桌后,带来的是海洋资源的不断匮乏,甚至很多鱼虾已面临着“断子绝孙”的困境。调查发现,近海渔业资源已经大幅度减少,捕捞的鱼虾不仅数量不多,还面临质量下降的现实。随之而来的是渔民出海几乎捞不上来东西,而更多年轻人因为这一行过于辛苦、收益不高而转行,原先拥有800名渔民的老渔村,目前只有不足200名。

  出海探访

  凌晨3点出海打鱼

  凌晨2点半,当记者赶到港东渔码头时,漆黑的夜里只有几盏路灯亮着,几条渔船上隐约有人影晃动。此时船老大刘元东已经等在岸边,一起出海的另外三个渔民还没到。“今天可能有风,你们头一次出海,要有心理准备,当心晕船!”刘元东提醒说。凌晨3点,人员全部到齐,清点一遍各种设备后,渔船在一阵马达声中缓缓驶离码头,在此之前,已经有近十条小渔船离开。

  在这艘长约12米,最宽处3米多的渔船上,摆满了各种渔具和塑料桶,而驶离码头后,站在船上最大的感触就是渔船晃动和天气寒冷,记者和另外三人一起挤在船舱里。渔船一直行驶了近两个小时,在4点55分终于到达预定海域,“这里差不多距离岸边10海里,这次主要是捞虾虎,快的话中午一点之前就会回到岸边。”刘元东是驾船的一把好手,在他的操作下,渔船行速慢下来,其他三名渔民开始将长渔网慢慢放进海中,每隔一段距离放置一个浮子,作为收网时的方向标。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长达400米的网才被放完。

  “渔网放下去就可以等着收网了,需要两三个小时,一般虾虎撞在网上就跑不掉,因为专用的网有三层,虾虎自己是逃不走的!”刘元东说,出海是一件苦差事,寒冷、船晃、浪大,随时都有可能出危险,尤其是马达关闭后,渔船会晃得更厉害,果然,当网具撒完后,刘元东关闭马达开始等待虾虎入网时,渔船在海浪的拍打下晃得更加剧烈,我们几乎站不住,而坐在船上也会被晃得胃里难受,如翻江倒海似的。而到了清晨6点多吃早饭的时候,几名渔民乐呵呵地吃海鱼、喝白酒,而记者为了减轻晕船的影响,只能应付着吃了块馒头。

  算算成本

  出海一趟近八成是成本

  上午9点,刘元东把正在休息的记者和渔民招呼起来,“开始收网了,希望今天收成能好点!”渔船靠近安放的最后一个浮子后,渔民刘安强和另外一名渔民刘元禄开始收网。“收成还不错,不少虾虎都特别肥。”刘元东一手扶着船舵,一手操作着马达,但眼睛却紧紧观察着前方收网的情况,根据收网的速度精确控制着船速。

  一直到中午12点4分,所有的渔网才全部被收上来,捕获的虾虎被装进两个大塑料桶里,通上氧气“伺候”着,这是4名渔民在风浪里辛苦10个小时的收获。“差不多有120斤,收获还可以,属于中等情况吧。”刘元东一行人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虽然收获并不算太好,但至少保证这一趟没赔本,而且还能有点效益,这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了。

  但刘元东心里并不轻松,“算算成本就知道多吓人了,出海一趟油钱600多元,干活的人里面有两个是工人,工钱需要600元,再算上渔网、渔船的折旧费近1000元,光成本就花出去了2200元左右。”按照刘元东上岸后的虾虎售价每斤25元,打捞的近120斤虾虎一共卖2800元,记者算了一下,成本占了销售总额的78%,也就是说,出海一趟的收获里,有近八成是成本。而从全年来计算,每个工人的工钱是3万元,算到最后刘元东和妻子一年的收益才四五万元,在他看来,如此起早贪黑、冒险打鱼带来的收益,其实并不高。

  小渔船每年出海120天

  “这么累的活,一天才赚这点钱,还要和另外一个入股的亲戚分账,到手的真不多!”刘元东无奈地说,他的渔船只有40马力,和动辄三四百马力的大渔船没法比,但上百万的成本又让他望而却步,只能凭借这条小渔船靠海吃海。据介绍,小渔船无法使用太大的渔网,而且出海最远也就十几海里,受到风浪以及禁渔期的影响,刘元东每年出海的天数只有120天左右,而大渔船则可以到二百海里以外打渔,受禁渔期影响也小,每年能出海的天能达到300天左右。

  码头探访

  捞上来的多是小鱼虾

  近日记者来到崂山区沙子口南姜码头,上午8时许,不时有渔船靠岸,在小吊车的协助下将网兜提上岸,等在码头上的渔民立即赶上前,从网兜里筛选各种鱼虾。“你看,这些鱼子鱼孙,不用小网眼哪能打上来呀。”几名渔民正在忙着分拣刚刚打上来的一堆小海鲜,一边感慨不太好的收成,这样被放在码头上一堆一堆的小海鲜,足足有四五十堆,每堆小海鲜周围,都有四五个人忙着挑拣。

  记者注意到,这些小海鲜里,大部分都是小鱼虾,最大的鱼也不超过三两重,中间还夹杂着类似八带等小软体动物,渔民称之为“米云豆”,虽然看上去很小,但滋味不错,最近打上来的多了,也能卖20元左右一斤,多数渔民都围绕着网兜筛选这种小软体动物,而对小鱼虾则很不重视,多数被扒拉到一边,“有的鱼还能卖点钱,这种小虾米没人买,做虾酱都没营养,只能当饲料。”一名渔民告诉记者,网上来的鱼都很小,数量也并不多,卖的话也就是三五元一斤,而小虾米则有一大堆,不好吃也不好卖,只能卖给养殖场当饲料。

  出海捞上的东西不多

  在码头上满筐、满网的鱼虾中,多数是些小鱼小虾,稍微珍贵些的海鲜单独盛放在保鲜泡沫箱中。记者打开一个保鲜箱,里面盛放着满满的乌贼苗,乌贼苗的个头很小,挤在一起密密麻麻。刚上岸的渔民打捞来的不仅是这些小鱼小虾,比较贵的还有虾虎和蟹子,虾虎在码头上每斤卖到30元,蟹子则是每只10元至20元不等,“出海好几个小时,捞不上来值钱的东西,有这点东西垫着还好,运气不好的时候,只能靠小鱼小虾卖点钱了。”一名渔民说,一大早出海,20马力的渔船来回三个小时,跑不到10海里之外,捞上来的东西也不多。

  小眼网具

  绝户网指头都伸不进去

  当记者问起渔民这么小的海鲜,用的是什么渔网时,这名渔民笑了笑说,近海确实没东西了,用大一点的网,一点东西也打不上来,只能用网眼小点的渔网,才能网到这点东西。记者在一条小渔船的船舱底部隐隐约约看到,一堆网眼很小的渔网堆在角落里。随后,记者在即墨多个渔村码头看到,虽然近海捕捞的小渔船为数不多,但打上来的多以小鱼小虾为主,而这些小海鲜,不用小网眼的渔网,是很难捕捞上来的。

  记者采访了解到,部分渔民为了打捞小鱼虾,是用一种叫“底拖网”的绝户网,这是国家禁用的渔具,底拖网最大的害处是能将鱼、虾、贝类在海底产下的卵和幼苗全部“拖”死,严重破坏了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

  祖孙三代鱼齐进市场

  近日记者走访了多家农贸市场,随处可见小鱼小虾的身影,甚至在一个摊位上,能看到祖孙三代鱼同时被贩卖,而个头越小的鱼,售价越便宜。

  在宁夏路靠近八大湖小区早市的一个卖鱼摊位上,记者看到上面摆着三种偏口鱼,之所以按种类来分,是因为个头不同的偏口鱼,价格有着数倍差距。“小偏口鱼便宜,4块钱一斤,稍微大点的8块钱一斤,最大的贵点,20块钱一斤。”记者仔细看了一下,发现最便宜的偏口鱼个头仅有最贵偏口鱼的七分之一大小,称起来一条还不到二两,而大偏口鱼的重量,一只就有一斤至一斤半重,可以说这三种不同价格的偏口鱼,算得上是“祖孙三代”了。市民对这种新鲜的海鲜十分青睐,不一会儿就有十几人咨询价格,多数对20元一斤的大偏口鱼有点咂舌,但对两种价格相对便宜的偏口鱼十分受青睐,不时有人购买。

  对爱吃海鲜的市民来说,每年春节后的第一网海鲜,都是必须要尝尝的,而平时市场上的鱼却让他们提不起兴趣,“要么是养殖的,大家都知道会加饲料和其它东西,吃多了不好,还是海捕的干净、好吃,但在冷库里放久了也不好。”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想买点好海鲜和家人聚餐,结果问了一圈,野生黄花鱼基本没有,要不就是养殖的小黄花。想买条鲳鱼,发现都是年前冻下的。

  有人想买才有人想卖

  在台东的南山水产市场,记者转了一大圈,发现这里的海鲜多数都是去年的存货,刚刚解冻的,刀鱼、鲳鱼、大黄花鱼等,而还没有长大的小黄花鱼,也被早早摆上了货摊。“小黄花鱼8元一斤,不过个头不大,但一定是新鲜捕捞的,大点的是养殖的,16元一斤。”一名卖海鲜的老板告诉记者,虽然小黄花鱼的个头不大,但绝对新鲜。

  记者买了部分个头不大的小黄花鱼,与“成年”黄花鱼相比,小个头仅有大个头黄花鱼的五分之一大小,13条个头小的黄花鱼才一斤重,“你买的还没长大就被捕捞上来了,要是真长大了,不但价格很贵,而且更好吃!”大连路农贸市场一名鱼摊老板告诉记者,养殖的黄花鱼最大的卖到20元一斤左右,目前摊上的多数卖16元一斤左右,而未长大的小黄花鱼,宽度比一元钱硬币宽不了多少。

  “来买的人还不少,养殖的也挺好卖,但最好卖的还是野生的小鱼,因为大的野生鱼很难见到,价钱也特别贵。”一名小商贩告诉记者,如果上货来了大的野生鱼,其实也不是很好卖,野生大鱼都被酒店要走了,来市场买鱼的,也是图个便宜。

  入户随访

  “买小鱼小虾只为解解馋”

  市场上小鱼小虾被贩卖,无疑是抢夺了后代的资源,尚未长大的小鱼被捕捞后,不仅断绝了他们长大的机会,让消费者获得一点点口福的时候,而失去了以后吃大鱼的机会,而另一方面,小鱼小虾没长大便不能产卵繁殖后代,会造成海洋资源的“断代”,说得严重一些,这能让海里的鱼虾断子绝孙。

  记者跟随买鱼的市民刘女士走进厨房,新买的面条鱼、小黄花鱼总共花了不到20元钱,却即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买回来尝尝,如果买大鱼,实在太贵了,这点东西解解馋就行。”刘女士边说边忙,将小黄花鱼清理干净准备下锅。“一共十几条,先红烧吃一半,剩下的油炸,小时候吃黄花鱼,个头都比这些大,没想到现在却那么贵了,只好吃点小的解解馋。”刘女士告诉记者,相比之下,如果大鱼不是动辄几十元一斤,当然还是要买大鱼吃,尤其是周末家庭聚餐时,小鱼怎么上得了台面。刘女士表示,她也知道买这些小鱼小虾不好,但买大的价格太贵,只好买这些小的,“要是市场上没有也就罢了,看见了不买实在是忍不住。”刘女士尴尬地说。

  【评论】

  请给鱼儿长大的时间

  应当说,国家为了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做到可持续发展,在将每年定出一段时间为休渔期之外,也限制捕捞的网具规格,可实际上这项规定在很多地方成了一纸空文。渔民们不得不承受这多年过度捕捞带来的后果,但却仍有人不醒悟,将网具撒向了尚未长大的鱼子虾孙。

  渔民为了提高效率增加收入,采取某些极端方式以多捕鱼为主,进而带动起疯狂且具有灭绝性的捕捞,使得渔业资源的繁殖和发展链条被人为隔断,捕完了鱼子鱼孙,无异是在断自己子孙后代的生存资源,也等于是在自寻绝路。非但如此,这种灭绝性的捕捞,并不意味着渔民无鱼可捕时就可以轻松转行另寻生路,而是极大破坏了海洋的生态环境,其直接后果和尚未预知的破坏作用可以说是无可估量。

  一些渔民只顾眼前私利,造成今天无鱼可捕转而又形成大规模捕鱼虾的现状,与监管部门的失职或不作为存在相当大的关系。不仅如此,很多市民也不自觉成了“帮凶”,正是因为部分市民的购买需要,渔民才发现了小鱼小虾的市场价值,虽然利润不那么丰厚,但总比没鱼虾可卖要强。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可我们却在很多时候,没有给鱼儿长大的时间。当我们在满足口腹之欲的时候,我们没有想过鱼子虾孙吃完了,后代还能吃什么海鲜!当我们窃喜花了很少一点钱就买到一袋子小鱼小虾的时候,有没有反思过,这一场景在许多年前早已频频上演。如果当前的现实不加以扭转,我们所面对的海洋资源枯竭、野生海鲜价格昂贵,必然会在若干年后愈演愈烈。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