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名家评论节选
《超越物象》 (节选)
从某种意义上说,绘画是一种塑造的艺术,作者通过对物象的描绘,塑造不同的情境,以记录和传递内心的感受。对于不同的作者面对相同的对象也会有着不同的心境,优秀的画家就是擅于捕捉这种滋生于自己内心的情感并能准确地将这种情境记录下来。这也是为什么自古至今艺术家们可以不厌其烦地对于同一对象(同一题材)进行反复地描绘,仍能打动观者,因为画家描绘的不是物象本身而是自己的“心源”。
我个人比较喜欢唐寅笔下的花卉系列,特别是玉兰,洒脱流畅而又不失法度的笔触总使我想到中国的书法,朦胧的色调营造出的空气感使画面平添了一种灵动、流淌的情境,中国式的书写使物象脱离了具体的真实而更接近了心灵,这种“抽象”的意味扩大了想象和体验的空间,直接感染着观者的情感,较之西方印象派绘画多了一分中国式的气韵和生动,也体现出作者的人文素养和情怀,这种中国式的书卷气在当下也并不多见了。
唐寅还年轻,但却有了难得的定力,这份执着和坚守一定会有所回报。
中国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 诸 迪
《仰观宇宙之大 俯瞰万物之盛》(节选)
唐寅的油画大气磅礴、凝重质朴。由黄河瀑布到青岛海滨,由威尼斯之夜到诺曼底象鼻山,由玉兰、牡丹之春到碧蓝云天黄磷甲的千古银杏,乃至身边桃李瓜果的咫尺之间,其意境之广大,气势之饱满,銕铁烟云,跃然布上,展现宇宙之大,万物之盛。
唐寅热爱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山水花果宇宙万物,他的作品大都是在大自然的直接写生中完成的,在与大自然的情感交融中,进入万物与我合一的境界中,一气呵成的。
他重视大自然外光色彩的意境,重视生活感受,着意于由生活感受所引发的情感的抒发,与丰富多彩的情感色彩和笔墨语言。写生是油画的灵魂,艺术的再现与表现是在写生和由生活感受所引发的情感抒发中创造完成的。
靳之林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有距离的风景—谈唐寅的绘画》(节选)
在16、17世纪风景画和静物画先后成为独立画科之后,从荷兰小画派,到弗里德里希、康斯太勃尔、透纳,再到印象派、巡回展览画派,风景画和静物画道路上曾出现过诸多可供参考的范式,究竟是弗里德里希的心象风景,还是康斯太勃尔的自然主义?唐寅没有屈从于其中的任何一种形式,而是与客观物象之间保持一种微妙的审视与被审视的关系,有时近若繁花,有时又隔着海角般遥远的距离。在萨特眼中,正是人类才创造了距离,在人类之外,距离则毫无意义。这种有距离的风景是唐寅的主动选择,而这种选择无疑又是出于艺术家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制造主观距离的内心诉求。在后工业社会中人们早已忽视甚至忘却了作品中这些不起眼的角落,精神更多地迷失在过于丰盛的消费景观之中。唐寅选择这种纯粹的风景的同时,实际也选择了一种精神的回归,与当下的现实世界拉开了距离。
易 英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桃花庵里桃花仙》(节选)
唐寅擅长油画,以博士学衔毕业于强手如云的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并留校任教。在校学习期间师从前辈油画家靳之林,得靳师中西融合且朴素无华的品格精粹,亦以油画与中国意蕴之结合为创作宗旨。
睡莲,是唐寅最钟情的画题,创作的灵感最初源于艺术家对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晚期风格的喜爱。唐寅画莲,在钟情睡莲盛开之时婀娜多姿的同时,也更着眼于从学习莫奈出发而归于东方的写意精神。事实上立意于东方写意精神的中西融合才是唐寅艺术创作的终极目的。
对历史的关注,或许已经成为了唐寅的下一个目标,艺术家不断云游四方,徜徉于东西方文化的遗址遗迹之中,以画笔去记录下刹那间的灵感激情。譬如,唐寅在意大利威尼斯的写生之作就是如此,面对的是西方的景物,表达方式更多的是“以我为主”的东方式的文化思考和文化立场。这就是唐寅自己的艺术渴望,并在一点一滴地体味之中最终凝结成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和表达形式。
赵 力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CCAD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基金执行长
《致·境 --读唐寅油画时的随想》(节选)
唐寅的作品写意的成分是占到较大比例的,他有“似”的能力,又有“意”的追求,再加上借油彩写出的“笔墨”状态,使其作品增加了几分东方的味道。无论是表现海浪的起伏、还是黄河的汹涌抑或是花瓣的舒展,他的笔触有“写”的状态,是有弹性的、甚至是在跳动的,如拨弦的波尔卡,多了几分音乐的旋律,清脆、响亮。因此,唐寅的“油彩笔墨”成为他作品形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艺术风格的标签。
在唐寅的创作中,无论西方的分类方式静物、人物、风景,还是用中国画的分类山水、花鸟、人物,他都涉及到了,这种全能恐怕是博士画家的必备。
当我看到两幅宽近6米的荷塘时,我感到唐寅已经开始“造境”了,而且迈入了他创作的新境界。唐寅的这两幅睡莲一曰:《问蝉》,一曰:《莲说》,可视为一位东方的年轻艺术家对莫奈的致敬。将这两幅作品的名字连起来是一问一答,无所谓空间与时间,借物传意,述说的是唐寅的一份心境。
吴洪亮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齐白石纪念馆馆长
《彩笔生花》 (节选)
唐寅是一位勤奋、智慧的画家,更是一位有灵气和才情的画者。看唐寅不同时期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对自然生态的观察与表达是他画面里始终延续着的情愫。画家在对自然的凝想、体悟中,把真切的视觉感受和心灵气息全部物化为艺术的形象,在西方油画的科学人文精神与中国绘画的哲学自然理念之间研习出入,作品中蕴涵着画家特质的美感价值和笔墨意趣。因此,无论是幽深静谧的荷塘、粼粼波光的水面;还是高洁冰清的玉兰、雍容火红的鸡冠花,这种特质一直都在。
唐寅的风景画创作,是用一种对话的方式展开的,是自然与人的对话。通过对自然界中万物生长,四季变幻的观察、感悟和写照,传递着自然界厚载于我们的恒更不变的能量和美。
在当下,我们更多时候是置身于城市景观的丛林之中,我们或许企盼在艺术中能够看到对自然存在的终极思考,我们也会被唐寅作品中单纯而静穆的风景所感动。恰是“彩笔写春秋、且在生花处。”
唐 斌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副教授 美术学博士
艺术家自述:
人与自然的接触,尚有若干境界。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介乎其中,借以宇宙万物之色象、秩序、节奏、和谐,内视自我的最深心灵。化景为境,以气领形,抒情言志。通过表现主观生命情调与客观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渊然而生的灵境,意中生发的精神。
因热爱自然,热爱自然的山水草木,风雪雨霁,作品大都是在和自然的直接对话中完成的,在与自然的共呼吸同体悟的过程中,进入物我合一的境界,笔随心至,画随神出,一气呵成。
作画必定要全情投入,全神贯注。“物我合一,天人合一”,深切得益于靳之林先生的教诲和他本原哲学理念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观渗入我生命之中。
在绘画创作中,从描绘物象写实面貌至汲取其内在的气质加以浓缩提炼,直至超脱物系之外的生命力的彰显。线条是诉诸于心灵的,色彩则诉诸于感觉。心灵得到磨练,色彩就被引向合乎理性的道路。情景的交融是心灵对物象的直接反映,在此基础上由表及里,汲取精华,彰显内在,直至剥去一切表皮,呈现出晶莹真境即心境与物境的合一。
艺无止境,需要长期的艺术实践、生活实践与文化实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掌握油画的造型与色彩体系科学规律的同时,未敢忘记自己脚下是几千年文化所积淀的土壤。扎根其中,汲取营养,通过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和民族文化的熏陶与体悟,融汇生活感受与艺术表现,传承本原哲学理念,发展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理法,形成自身独特的绘画艺术体系。
唐 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