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邮轮母港滨海新区建设提速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3-05-05 08:33:43 字号:TT
邮轮母港滨海新区建设提速 百年后海焕发新生

    相对于前海,青岛人对后海的认识一般是对大港和小港码头的印象,而对于海岸线的前生今世却往往是淡薄的,市北区的海岸线沿胶州湾自西向北长达17.83公里,构成青岛的后海。

    其实,百年青岛有“前海听涛观山景,后海钓鱼挖蛤蜊”之说。胶州湾,作为青岛人的“母亲湾”,600多年来,鱼丰虾肥,蛤蜊鲜美,捞渔田耕,生生不息。这片海湾,不仅养育了青岛人,也见证了青岛人的沧海桑田,如今,这片熟悉的后海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漫步时空之间

    早在公元1898年3月6日,李鸿章、翁同騄与德国公使海靖签订 《胶澳租借条约》,规定德国租借胶州湾99年。同年4月27日,德国宣布胶澳为其保护地,设立胶澳督署。8月20日,中德签订《胶澳租地合同》,勘定胶澳边界及界石位置。9月2日,德国宣布胶澳为自由港,向各国开放。同日,德国公开青岛城市规划。10月12日,德国皇帝命名胶澳租借地的市区为青岛。戊戌正月初六,德军洛索夫中校率领1458名德国增援士兵抵达,当日,皇帝威廉二世批准将胶州湾占领地,置于了德国海军部的管理之下。

    而在1898年的整个夏天和秋天,北京皇城的各个政治力量彼此消长,遭到张之洞竭力反对的胶济铁路,则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备了;然而,当年就结束了。同时结束的,还有维持了103天的戊戌维新。

    1898年,这或是胶州湾的宿命。

    时空转换,百年后的青岛,还是那片后海,还是那条铁路线,还是那处繁忙的港口,却是中国人在青岛“后海”崛起一条新的“黄金海岸线”。从小港湾蓝色经济区向北至滨海新区,绵延海岸,风生水起;根据规划蓝图,通过联动布局做优做美胶州湾东岸城区,其未来的繁华将堪比前海。

    东岸悄然嬗变

    4月初的青岛,初春乍寒,我驱车沿蜿蜒的海岸线,一路北行,穿越后海岸,远远看见的青岛港,还是集装箱堆积成山,成排的红色龙门吊有序运转。可走近却发现,码头上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正在一侧码头上有不少工人,不是在装卸货物,而是在码头紧张地铺设管道,整修码头。从繁忙的施工现场不难看出,这里正在加快邮轮母港建设。作为青岛百年的传统工业港口,正随着世界级邮轮母港的兴建而悄然转型。

    与小港湾蓝色经济区向北紧邻的是滨海新区,海岸线长约6.2公里。在滨海新区的一片繁忙工地上,笔者了解到,这片区域占地面积约18平方公里,位于海泊河以北、杭州路——四流南路以西、李村河以南、作为规划海岸线前沿以东的围合区域。该区域功能定位为四大片区:滨海文化旅游商务区、科技商务聚集区、都市居住服务区、创意文化体验区。建设四条大道:总部大道、商务大道、科技大道、景观大道。最终实现四大片区、四条大道一体化发展,打造国际创意商务区。

    据滨海新区指挥部提供的发展规划,市北区将对接青岛市蓝色经济区 “一带、五区、多支撑点”的总体格局,重点构筑西、东、南、北、中五大蓝色经济功能区,统筹推动市北区蓝色经济加快发展。

    根据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20)》编制,“新一轮总规”在继续实施、拓展和提升“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基础上,借鉴世界知名海湾城市发展经验,紧紧围绕蓝色经济区国家发展战略,坚持主城空间结构及发展方向的历史连续性,坚持“组团发展、生态间隔”的城市空间布局理念。

    后海,迎来了历史性跨越的时代。

    后海遐想

    很显然,做足海的文章,凸显湾的特色,或是后海未来发展的一条主线,所谓黄金海岸线,将会是蔚蓝色的生活岸线、经济岸线、生态岸线、旅游岸线,而逐步变成一座多元化,富有动感设计的国际临海绿色新城。

    临海听涛,海风拂面,思绪万千。

    遥想百年前的那场日德之战,奥地利派出的“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为防止军备资敌,阻塞青岛港口主航道,打开海底阀门,自沉于胶州湾后,不知何时才会被重新发现,又何时才能让它重见天日,而成为后海旅游与爱国教育的又一处景点。

    此时,天近黄昏时分,对岸也变得十分模糊,不远处的跨海大桥已经渐渐隐去,唯独桥上那一串灯光还在闪烁着,海面上那三四条渔船早已不见踪影。在离岸附近,不知为何,有10多只海鸥还在上下翻飞,迟迟不愿归巢,或是眼前工地上,那轰鸣的发动机场与耀眼的灯光,让海鸥混淆了黑夜与白天,亦或是也被这片激情创业的热土所感染,而变得兴奋不已?让人不得而知。

    但是,毋庸置疑,后海的蓝色大幕已经开启,五年或者十年,青岛后海的变化将会让人充满期待。(爱北)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