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青岛日报:每10个村就有1名包村律师

来源:青岛日报-- 2013-04-22 14:24:30 字号:TT

    “N+1+1”模式

    “N”:即各村(居)根据矛盾纠纷及社会管理重点组成相应工作组,各小组对口负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及村务管理;“1+1”:即群众工作室与包村律师,工作小组解决不了的矛盾,由群众工作室牵头调处,再调处不了的由包村律师义务依法调解。

    刘来奇和纪铃木是胶州市胶北街道秋连庄村村民,两人是邻居,2011年,双方差点发生械斗。

    “我们都批了宅基地,纪铃木先盖的,他的房子占了我的宅基地24公分。”刘来奇说,当时想,非要找人把他的房子给扒了。

    “他要打仗,我也不怕。”纪铃木说,“我专门找人到房子那里看着。”

    “最严重的时候,双方各找了20多人,准备‘拼铁锨’。”胶州市司法局工作人员刘岩说。村里调解未果,包村律师走上前台:“依照侵权责任法,建议两家合用一面山墙,相当于刘来奇让给纪铃木12公分宅基地,这面山墙纪家已盖好,刘家出人工费和材料费。”康元律师事务所律师汪福强说。这一处理办法双方均满意,积存已久的矛盾得以化解。

    据介绍,目前,像汪福强这样的包村律师,胶州887个村 (居)中,平均每10个就有1名。

    律师调解村民信服

    “有了包村律师,村里的管理工作不用走弯路,村干部压力小了。”李哥庄镇南张家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张希军深有感触。

    去年9月13日,作为胶州市大沽河标准段首个开工村庄,短短半个月内,南张家庄村涉及164亩土地的23户村民顺利搬迁,靠的就是依法行政。

    “包村律师到各家各户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告知村民行政征用土地依法给予赔偿,但突击植树与无审批建房是没有补偿的。”张希军说,法律政策宣讲到户后,整个拆迁过程没有发生矛盾。

    不仅是村民搬迁,就是规范村集体合同,包村律师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南张家庄村共有170多份合同,其中30多份不完善,涉及土地承包合同、租赁合同等。包村律师王军通过补充协议的形式,一一予以补充完善。

    “有个租赁户,自2001年承包村集体土地,一直拖欠承包费,共79万元,原因在于村集体与之签订的合同有漏洞。”张希军告诉记者,包村律师王军建议村集体以合同违约向法院起诉该租赁户,结果,还未起诉,通过调解,今年1月拖欠的承包费全部缴了。

    “要不是包村律师依法办事,可能我们就会到工厂堵门,影响对方正常经营的行为,反而不占理。”张希军说,有了包村律师普法,村干部做到了依法行政。

    李哥庄镇一家工艺品企业倒闭,拖欠了70多名员工工资,包村律师王军对工人实行法律援助,目前劳动仲裁已结束,正在对该企业进行资产评估,进入到法院执行阶段。“初步估计,企业资产足够支付员工工资。”王军说。

    赡养老人、邻里纠纷、婆媳矛盾、继承权等难题,都是农村矛盾较突出的问题。“我的手机号公布在村民联系卡上,最多一天能接到五六个咨询电话。”汪福强说。他是胶北街道和里岔镇十余个村的包村律师。

    村庄与律师的双赢

    今年,胶州市司法局对村庄开展广泛调研,征集村民们最想让律师干的事。最终形成意见:包村律师指导各村(居)依法修订完善依法治村(居)章程,全程参与村(居)重大事项决策,确保村(居)各项事业依法开展;广泛应用手机短信息、QQ、微博等模式随时解答群众法律咨询,开展普法教育;依托干部远程教育网,每周由包村律师带领村 (居)干部集体学法,提升村(居)干部依法办事能力和水平,并根据村(居)实际需求,开展 “订单式”普法教育。

    “作为包村律师,要从农民角度出发想问题,不能生硬照搬法条,要学会灵活处理村民的矛盾。”汪福强认为。

    秋连庄村曾发生过一桩赡养老人的纠纷。村里有一户人家,老人有两个儿子,平时轮流赡养老人,每家一个月。2011年上半年,老人病了,轮到老二看护,他却迟迟不来接。老大送了两次,老二家都锁着门。第三趟时,老大火了,可老二也不服气,认为老大挑刺,明明是自己出门干活去了,老大却说他不养老。为此,兄弟动了手。村里调解委员找来包村律师。“我给他们出了个主意,每个月轮到谁家,谁主动来接,还让双方签了协议,按了手印。”汪福强说。

    胶州市司法局规定,包村律师一旦出现向村民吃拿卡要现象,将依法严肃追究律师所及律师责任,并实行一票否决,律师所及律师将失去当年一切评优机会。

    “有的村民为表达谢意要送些菜给我,这个绝对不能要。”汪福强说,实际上,做包村律师是个双赢的活计,帮助了村民,扩大了律师知名度,“胶北街道村民一般都知道我,遇上经济纠纷,需要诉讼的,都来找我,我的自然案源明显多了。”

    回访制度保证调解效果

    “村里净是些小事,村民之间可能为丢了一只鸡打仗。”胶北街道秋连庄村支部书记刘来祥说,要搁以前,可能因为事小,把村民支走,如今有了“N+1+1”社管模式,矛盾都得到了化解。

    这是因为该市司法行政综合服务与指挥中心内设有各镇办的矛盾纠纷调处登记表,所有来自基层的矛盾纠纷全部在网络上备案并回访,备案的纠纷以黑、绿、黄、红四色标识,相应地代表矛盾纠纷的程度。

    “‘N+1+1’调处不了的,由司法局调解中心指派人员进行调处。”胶州市司法局局长吴法先说,“村里的多个调解工作组改变了过去1个村仅有1个调解员的局限,多个调解员各有所长,能与不同村民群体打成一片;包村律师实现了调解专业化、法治化;市调解中心整合市级多个部门,能够达到有针对性、合力解决矛盾的目的;回访制度则保证了矛盾彻底解决,不留后患,同时,又收集了各镇办、村居的矛盾数据,通过数字分析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宣传等工作。”

    “N+1+1”社管模式运行近三年来,胶州各村(居)未出现任何集体越级上访事件,无民转刑案件,98%以上的矛盾纠纷就地得以化解。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