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
青岛新闻城市档案区市撷英城市印象魅力青岛影像青岛青岛风光青岛概况
借势“三城联动”“李沧板块”崛起
2013-04-03 10:52:47 青岛日报

“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青岛以纵横胶州湾的宏大走势,开启了从半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的嬗变。位于“三城联动”重要板块的李沧迎来了历史性机遇。

2009年,青岛首条地铁线——M3挥锹动土:在22个站点中,李沧占据7个。随后,2014青岛世园会选址李沧东部百果山,铁路青岛新客站在李沧西部开工建设……

交通设施和重磅项目大规模 “北进”,市委、市政府的用意不言而喻:借助项目杠杆缩小南北差距,李沧板块正借力崛起。

高起点,新城拔地而起

李沧东部25个村庄在经历着向城市演变的历程。目前,侯家庄、下王埠、文昌阁、李家上流等已完成回迁安置。

到安置区转转,这里堪与商品房小区媲美:树木高低错落,休闲设施齐全,水、电、气、暖一步到位,社区服务中心、学校、停车场等一应俱全。尤其是,安置区为社区配建商贸设施,让居民拥有长期的就业岗位和福利保障。

“‘你希望亲人住什么样的房子?’这是建好安置房的一条底线。”李沧区委书记傅明先介绍说,李沧推进“两改”的理念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能产出,“用心”为居民盖好房子。

如今,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的1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在李沧版图上陆续拔地而起。而且,纵观操盘者,不乏绿城、万科、中海、万达、中南等国内领军地产企业,俯瞰这些新建社区,绿城·理想之城、万科·生态城等小区绿意盎然,前来购房的不再仅是李沧本土人,不少市区南部居民纷纷“北上”。

补欠账,地上地下布阵

基础设施配套历史欠账大,这是李沧与市区南部最为突出的差距。

以道路为例,“南北通行不畅、东西总量不足”桎梏着李沧发展。近年来,李沧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启动金水路打通、九水东路拓宽、台柳路拓宽、世园大道等一系列道路建设工程,其中,金水路全线竣工后将是青岛北部一条连山通海的景观大道、经济大道。

李沧不仅做好路通街美的 “地上文章”,同样重视截污纳管这一促进环境新陈代谢的“地下工程”,在全区地下“排兵布阵”,一并解决“地下城”的规划建设。

以30平方公里的李沧东部为例,2009年前还是一片农村景象,地上到处是“断头路”,地下管网几乎是空白。如今,已完成李村河上游和金水河综合整治,建成衡水路、惠水路、毛杨路等道路,排水、电信、供热等地下管网配套设施同步完善,这里从一片“生地”变成“熟地”。

“以前,房子没有上下水,也没有集中供热……现在,冬天不冷,环境也好,真是一下子掉进了衣食无忧的蜜罐子!”九水路街道李家上流社区居民道出了李沧新变的欢喜心情。

变美丽,做足生态文章

李沧“依山、傍水、拥湾”,共有山体12座,河流8条,人均绿地面积居全市前列。

无疑,李沧有着优越的自然禀赋。傅明先说,“在‘两改’推进中,我们不想简单地盖起一片楼、住进一批人,而是要以新型城市化建设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要让李沧成为宜商怡居的‘两改’示范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新区。”

以此为“纲”,李沧抓住世园会契机,大力实施“老区增绿、新区建绿、路河扩绿、山体补绿、庭院创绿、建筑垂绿、见缝插绿”的立体绿化工程,实现了河之变、路之变、山之变。2008年以来,全区新增绿化面积235万平米,绿化覆盖率由37.2%提高到39.5%。

如今,西山老年主题公园广受居民好评。荣获省人居环境范例奖的李村河上游成为青岛北部重要的生态廊道、景观廊道。

城市产业“退二进三”

纵观李沧经济格局:西部是青岛工业的摇篮,时过境迁,现有55家企业列入搬迁范围,占到全市的50%;中部是繁荣的商贸中心,大浪淘沙,正面临着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升级;东部长期遍布着25个村落,在启动旧村改造前,散落其中的企业多是弱、小、散……李沧区委、区政府清醒地意识到源自内部产业体系中的隐忧,也敏锐感受到巨大发展空间背后的强劲优势。

目前,李沧拥有可开发土地2.2平方公里,通过“两改”和西部拥湾区域企业搬迁,预计还可腾出19平方公里。李沧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转型之路上谋篇布局,这里将实现从传统生产功能区向现代服务功能区“转身”。

传统商贸提质升级

围绕打造国家级商贸流通集聚示范区,李沧以大型商业综合体为支撑,差异竞争、集聚发展,商贸业发展格局初现新姿:万达集团在山东最大的商业综合体——李沧万达广场竣工营业;国内首座水景主题购物公园——伟东·乐客城盛装登场;李沧首个城市综合体项目——宝龙城市广场开门纳客……

未来几年,随着银座广场、维客广场改造等一批商业项目次第崛起,李沧商业面积将由40万平米增加到200万平米,一个服务青岛、辐射半岛的“一站式购物天堂”初具规模。

高端商务有望“破题”

围绕打造山东半岛中小企业总部集聚区,李沧加快商务楼宇、高档酒店、高端商务公寓等商务配套设施建设。

绿城文化创意广场作为青岛世园会主要配套项目之一,总投资20亿元,建成后,拥有绿城·喜来登、青岛首个“全时环湖购物公园”以及商务休闲中心,将是李沧东部华丽转身的精彩一幕,也将是李沧高端商务的“破题之作”。

投资7亿元开发建设的苏宁半岛总部则是又一重磅项目——主体28层,集数码购物、办公休闲等综合功能为一体,是李沧商圈标志项目。

“工业制造”转向“创意智造”

在西部拥湾区域,李沧以铁路青岛新客站为契机,拟探索一个老工业基地转型的样板。

今天,站在新客站建设现场环伺周遭:环湾大道上车流不息;胶州湾大桥跨海隐入天海茫茫;金水路拓宽工程“伸”向7000米外的青岛世园会;青岛地铁又将缩短这里与市区南部的空间距离……曾因水道而命名的老沧口在悄然“转身”,而且再一次面朝大海,试着借助多种交通会聚的枢纽动力,触发产业布局从 “重”到“轻”的连锁反应——青岛交通商务区核心区将率先在1.9平方公里上打造一处融综合交通枢纽、商务商业中心、文化休闲中心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门户区。

当然,在加速转型进程中,李沧也在“变”与“不变”中冷静斟酌。对已搬迁的旧厂房,李沧不是一“平”了之,对具有特色的工业遗存,选择了保留和提升。围绕打造山东半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李沧以中艺1688、青岛国棉6等园区为“试验田”,将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企业搬迁后的重要替代产业,探索 “工业制造”向“创意智造”转身的升值空间。

公共配套“撑杆之变”

在楼市大集上,齐君霖夫妇举棋不定:“买不买北部的房子,也要考虑教育、医疗等公共配套服务啊!”他们如此纠结也是南北城区长期存在公共服务差距的一种映照。

弥补历史欠账。李沧在城市化进程中,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加速建设,有些甚至实现了“撑杆之变”。

先看教育之变。

近年,学校改扩建或新建工程可谓“遍地开花”。2009年投资2500万元异地重建青岛三十三中;2010年投资2500万元重建青岛升平路小学;2011年投资1600万元重建李沧路小学教学楼;2012年投资8000万元改建区实验小学;2013年全力推进13所中小学建设。

李沧区委书记傅明先特别重视学校的规划设计,亲自带队到各地“取经”,对所有新建学校坚持聘请国内外一流设计公司设计,要求设计理念突破以往学校的概念,功能设置更加人性化、艺术性。同时,李沧立足“学有优教”,实施“名校长培育工程”、“名师引进计划”和“名校带动战略”,实验初中李沧校区成功落户。

再看医疗之变。“李沧西部终于有了像样的医院!”当市第三人民医院迁建工程挥锨动土,不少李沧人发出这样的感慨。

截至2011年底,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44.6张,远低于市内其他区。从医院分布看,东部有401医院北院,中部有市第八人民医院,唯独西部缺少大型医疗机构。

编制床位1000张的市第三人民医院迁建工明年投入使用后,西部居民看病难的问题将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近几年,李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市“出类拔萃”。2011年,投资1100万元在湘潭路、九水路街道各建一家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免费提供10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基本医疗。

三看文体之变。

在过去,李沧的文化、体育设施薄弱。李沧连续两年实施“四百工程”——打造100支特色艺术队、进行100场演出、培养100名群众艺术骨干、放映100场电影。现在,文化队伍已是活跃在社区里的一道流动风景线。2012年6月,废弃已久的老沧口体育场经过改建变身为全民健身中心,这是李沧西部第一个大型综合运动场所。

四看民生保障之变。

这些年,伴随着“两改”项目推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发生质的变迁——2009年以来,李沧新建区街市民中心7处、2万平方米,社区服务管理网进一步 “密织”。

而今年底有望建成的市民公共服务中心是李沧公共配套设施升级的 “大手笔”,李沧老年人、残疾人和妇女儿童没有大型活动场所的问题将成为历史。

银龄幸福工程是李沧为老人推出的关爱工程。去年,李沧为百余名60岁以上孤寡、80岁以上独居老人试点配备GPS定位呼叫手机,并提供政府购买的服务。

在李沧,重度困难残疾人居家托养也实现了全覆盖。政府购买家居保洁、心理慰藉等服务项目,帮助解决重度困难残疾人生活上的难题。

数字看城变

截至目前,李沧68个“两改”片区,已完成和启动改造 57个,占总量的84%。完成拆迁3.1万余处、560余万平方米,分别是建区至2008年的2.7倍和3.7倍。

2009年以来,李沧新建、翻建道路120条、160公里,路网密度由2008年底的2.8公里/平方公里提高到3.5公里/平方公里。金水路打通二期、九水东路、世园大道等主次干道年内通车后,路网密度将达3.8公里/平方公里。

李沧污水集中处理率由2008年底的50%提高到72%;集中供热、供气、自来水“一户一表”分别提高到86%、90%和95%。

数字看产业

2009年以来,李沧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高于全市14.3个百分点;区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4.7%,高于全市13.6个百分点;税收结构持续优化,青钢、碱厂等四大工业企业税收占区级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08年的33%下降到2012年的7%;2012年底,二三产比例调整为49.1∶50.9,三产首次超过50%。

数字看民生

这是李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表:2008年2.5亿元;2009年2.9亿元;2010年 3.6亿元;2011年5.1亿元;2012年6.89亿元;2013年,预算安排7.26亿元。省、市规范化学校比例由 2008年的55%提高到目前的76%。

这是李沧对社区办公及服务用房改造情况:37个社区新增社区办公及服务用房17000多平方米,社区办公及服务用房均达到300平方米以上,部分“村改居”社区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

这是李沧区残疾人事业资金投入情况:2010年,490万元;2011年,720万元;2012年,1100万元。

青岛新闻 更多
城市档案 更多
区市撷英 更多
电子报刊 更多
茶都信阳 正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工业新城
青岛风光 更多
青岛赏鸟图出炉
影像青岛 更多
2012青岛旅游城市宣传片
主办: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