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青岛抗战英雄冢躺工地旁枯草满布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3-03-30 13:00:46 字号:TT

袁密伦烈士墓就在工地旁边。

亲人将烈士家属证保存下来。

    那些将名字留在炮火纷飞年代的人,那些用生命换来我们如今幸福生活的人,我们不能忘记……很多市民提供散落民间的烈士线索,他们中有四五十岁的市民从小给烈士扫墓,听着他们的红色故事长大,有白发老人想通过自己亲人的经历讲述当年中国遭受的苦难,还有不少烈士家属感动于社会没有忘记他们先辈……带着感动和责任,我们寻找烈士们的安息地,用

今人的敬意告慰他们用热血染红的岁月。

    如果没有热心市民反映 ,袁密伦烈士的故事或许就会淹没在即墨市刘家庄镇袁家庄村这个地方 。3月28日,记者来到袁家庄村,烈士袁密伦的侄孙媳妇还仔细保留着烈士家属证。1944年,袁密伦被特务下毒后 ,坚持把特务信息报告组织后牺牲。如今,他的坟墓距离大沽河改造工程现场不到1米,急需要搬迁保护。

    烈士墓就在工地边

    “我们村有一个烈士墓,你们来看看吧。”即墨市刘家庄镇袁家庄村的村民刘杰打来电话。

    记者辗转两个多小时赶到该村庄看到,由于紧靠着大沽河,这座烈士墓距离大沽河改造工程的距离仅仅一步远,施工堆起来的土几乎都要盖到了坟上。而这座墓也没有墓碑,上面布满了干枯的野草。

    在村里人的帮助下,记者找到了这位烈士的后代。多方核实,烈士墓的主人名叫袁密伦。“我这儿还有烈士家属证!”憨厚的农村妇女贾素美是袁密伦的侄媳妇,她说袁密伦兄弟姐妹四人,从小就没有了父母,由其哥嫂照顾长大成人,进入部队参加革命,1944年牺牲的时候还不到20岁。

    烈士家属证保存完好

    今年已经67岁的贾素美至今还好好珍藏着烈士家属证。记者要看一下这个烈士家属证,她从贴身的衣服里掏出一个布包,然后又从中小心地抽出了一个用塑料纸包着的烈士家属证给记者看,“要不好好保管着都碎了。”

    这张烈士家属证虽然边缘有些破损,但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辨。正面写着“山东省人民政府,革命工作人员/军人烈士家属证,证字第313号”,背面写着“兹有袁小十同志在伟大的革命战争中,为完成中国人民给予的光荣任务壮烈殉国,其家属应享受烈属待遇,除依法给予抚恤外,特发给此证以资纪念。”另外上面还盖有“即墨县人民政府印”的印章,落款时间为“公历一九五一年四月十日”。而其中“袁小十”据贾素美和村里老人证实,这就是袁密伦的小名。

    “我们即墨县志老版的上面还写着袁密伦的名字,我是在1966年看到的,新版的上面就变成了‘袁海伦’,应该是弄错了。”村医袁文聪说,但是事迹记载是没有错的,“1944年12月于即墨县松树庄牺牲。”

    中毒后他拼死送信

    “他是被人给毒死的。”对于袁密伦的牺牲,从小听着他故事长大的袁家庄村人都会给出这样一个答案。袁密伦参军后成为一名通讯员,他跟战友在一次完成送信任务后,被派到住户家里去吃饭。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接待他们的人竟然是潜伏在松树庄的一个特务。为了谋害这些革命人员,这个特务就悄悄在食物里下了毒,据说当时是在饺子中包上了毒药。

    “他从小人就很机灵,当时跟他一块去的很多人都当场被毒死在了这个特务家里,只有他发现情况不对,溜了出来。”贾素美说,当时袁密伦已经中了毒,但他忍着剧痛跑回了工作的地方 ,“他是唯一一个跑出来报信的人。”在通知了同志情况后,他就牺牲了。而正是因为他的情况,才找到了潜伏的特务,除掉了一个潜藏的隐患。

    村里要出资修墓

    据了解,前几年袁密伦的烈士墓还是学生清明节扫墓的必来之地。但前几年,村里的袁家庄中心小学合并到海尔希望小学中去,学生就在那所学校附近的烈士墓祭扫,很少来这里了。

    看着荒草丛生的墓地 ,贾素美在现场也忍不住收拾收拾,而他们家今年清明节想把袁密伦的墓好好保护一下。

    袁家庄村党总支部书记袁克说,原本他们也跟袁密伦家人商量,将他的墓迁到烈士陵园去,但家里后人觉得要留在村里,于是就商量要再找块合适的地方重新修建一座烈士墓,除了刻碑,还要建花坛,费用村里全出。据介绍,贾素美家并不富裕,这个家庭就靠种地和她儿子外出打工挣钱,一家好几口还都有病。“村里也会向民政部门反映他们家的情况,希望能争取到一定的补助。”

    另一烈士墓下落不明

    在袁家庄村,除了袁密伦外,还有一位烈士名叫袁文祥,但因为他家没有后人,至今他的墓在哪儿也不知道。

    “他是个机枪手,当时看到他拉着大骡子驮着机枪回到了家,神气着呢 !”今年75岁的袁条伦曾见过袁文祥,对他的故事也听说过不少。《即墨县志》中记载 ,袁文祥1946年8月在即墨牺牲。(记者 李晓哲 实习生 张鹏)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