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观测、高空探测、天气预报会商和制作、人工影响天气……昨天是世界气象日,“监视天气、保护生命和财产”是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当日,市气象台对市民开放,2400多名市民在气象专家的指引下走进气象台探寻“风云变幻”的奥秘到底是如何被气象专家破解的,听预报员讲解怎样通过卫星云图分析天气变化,许多小朋友还在天气预报演播室里“客串”了一把气象主持人。
【现场】
家长和孩子一
起学知识
昨天上午不到9时,市气象台门口已经聚集了许多市民,大部分是家长带孩子来了解气象知识。市气象台院内停放了气象应急指挥车和移动风廓线雷达车供市民参观。“最近天气就忽冷忽热,变化无常,前几天最高气温蹿到近24℃,这几天又冷下来了,我们来了解气象知识,也想顺便问问关心的气温还有霾天的问题。”带着孩子一起来的陈先生说,他们每天在家通过电视、报纸等渠道获取气象预报,但并不知道气象预报是怎么来的,在孩子的眼里还以为气象预报员都是 “能掐会算”的。
上午10时许,来参观的市民越来越多,气象台预报中心只能分批放市民进入参观,外面也排起了长队。市民通过参观气象信息观测场地、气象预报中心、天气预报演播室等明白了天气预报“出炉”的整个过程,也学到了许多专业的气象知识。
【探秘】
天气预报如同“看病”
天气预报到底是怎么出来的?这个话题是多数参观气象台的市民最想弄清楚的问题。“简单讲,天气预报出炉的过程和医生看病一样,从收集信息到分析最后出结果的过程。”预报中心的工作人员给市民讲解,要预报天气,首先要有气候资料,就是各种观测设备从各地收集来的风、云、气温、气压、湿度、能见度及天空状况等信息汇总到一起,就如医生看病的“望闻问切”或验血结果、X光片等材料,下一步是分析资料,做出判断,这些就需要预报员们根据经验,大家一起讨论,商量出来一个结果,就和医院里的专家会诊一样。最后出来的结果就是大家通过媒体或手机短信看到的预报结果,比如预报有台风或有雷电等,让市民提前做好应对准备,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对症下药”的过程。
“这个过程看似很简单,但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市气象台副台长耿敏告诉记者,比如收集资料这个环节,有负责温度记录的,有负责高空探测的,还有负责海洋监测的等,各方面数据都不能少,再就是预报员要综合分析各种数据,然后根据经验分析出预报结果,把结果拿到会商会议上讨论,也是一个耗费大量精力的过程。
揭秘
1
数据
观测场“一站通”
温度、湿度、气压、降水量、风向、风速、空气能见度、日照度、地温、负离子……这些气象基础数据的采集都是在观测场地完成的。“我们对这些数据进行实时监控观测,每天上报中央气象台。”观测科工程师介绍,各项数据基本都实现了自动监控,没有这些“原材料”,也就出不来天气预报了。
记者在地面观测场地看到,百叶箱、雨量器、能见度观测器等数十个观测设备摆放在一个500平米左右的场地内。“这是青岛气象基础信息收集的核心区域。”工作人员介绍,能观测温度、湿度、地温、空气能见度、雪深、雪压等十几项数据。“这个百叶箱里放的是4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是实时气温,另一个是实时湿度,剩下两个一个是当天最高温度和当天最低温度。”工作人员打开一个百叶箱介绍,其中最高和最低温度需要人工观测。比如最高温度温度计就如同人用的体温表一样,每天要将刻度甩下来。
揭秘
2
探测
每天花费1500元
“数字探空仪由采集芯片和发射芯片组成,可以收集高空多个气流层面的气压、温度、湿度和风速、风向等气象信息。”市气象台探测科徐主任介绍,每天凌晨1时15分、早上7时15分和晚上7时各做一次高空观测,由氢气球带着数字探空仪升到3万米高空。升空过程中,采集芯片不断收集相关数据信息传回地面。这个数字探空仪是一次性使用的,当氢气球上升到3万米高空时,气球会爆炸,数字探空仪随即会掉落地面,但它很轻,不会造成伤人事故。“一个数字探空仪的成本大约在500元左右,每天需要1500元。”徐主任告诉记者,如果遇到重大灾害性天气,探空观测的次数根据上级的安排还要增多。
在市气象台院内还停着一辆移动风廓线雷达车,这辆车上的机器也是探测高空的。“这辆车比氢气球要精准快速一些,但探测的范围小。”工作人员介绍,不适合全市气象观测,只能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做局部服务。
揭秘
3
预报
预报员凭经验分析
气象台预报中心里摆放着雷达终端机、极轨卫星接收机、卫星资料通信接收分析机、大型计算机等多种专业的设备。“这些设备是用来接收和分析气象数据的。”市气象台副台长耿敏介绍,本地的气象预报最终还是要凭预报员的经验来确定,情况复杂时需要多个预报员甚至多地预报员进行会商。气象预报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每次发布天气预报前,至少要花费两小时的时间分析各种数据。
为什么有时候预报不准确?气象专家解释,客观因素决定天气预报不能做到绝对准确,整个天气系统比较复杂,现在技术和对数据的采集难免有疏漏和偏差,因而得出的天气预报难免有时会失准。另外,如果预报“青岛局部地区有雨”,可能莱西下雨了,但胶南可能还是大晴天,胶南市民会认为预报不准确。
揭秘
4
人工
影响天气得找“时机”
“我们根据天气情况,一旦有合适的云层,就要抓住时机,对天气进行人工干预,目前本地作业最多的就是人工增雨增雪,也有少量人工减雹。”市政府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人工影响天气要担负起防灾、减灾、减雹的职责,增雨、雪或者减雹都是通过催化剂的作用,达到影响天气变化的目的。
“人工影响天气有空中作业、地面作业两种形式。”技术人员告诉记者,空中作业是用飞机在云中播撒催化剂,我市目前有一架“运七”人工增雨飞机可以实现常态化作业;地面作业是利用高炮、火箭从地面上发射含催化剂的炮弹或火箭弹,在云中爆炸后达到增雨效果;还有就是地面碘化银发生器,就像一个带烟囱的大壁炉,里面放置碘化银烟条,点燃后催化剂就播撒在空中,也起到催化增雨作用。
目前我市在全市范围内设置了30个高炮作业点、34个碘化银火箭发射架作业点和10处地面碘化银发生器。
揭秘
5
雾霾
已设置霾天预警信号
随着PM2.5被市民熟知,关于霾天的检测也成为气象部门的工作。“今年起我市设置了霾天的预警信号,分为黄色、橙色、红色三种。”耿敏告诉记者,霾天的黄色预警的条件有3个,第一是能见度小于3000米且相对湿度小于等于80%;第二是能见度小于2000米且相对湿度大于80%,PM2.5大于等于75微克/立方米且小于150微克/立方米;第三是PM2.5大于等于150微克/立方米且小于500微克/立方米。预计24小时内可能出现这三个条件之一或实况已达到这三个条件之一并可能持续就要发布霾天黄色预警信号。
“我市到目前还没有发布霾天的预警信号,因为我市大部分时间都是雾和霾的混合。”耿敏告诉记者,由于我市靠海,湿气较大,一般雾霾天空气湿度都大于90%,属于雾霾天,几乎很少出现纯霾天。对于霾天的预报,耿敏介绍,和天气预报的过程一样,要分析大气环流和运动规律以及本地的气候情况,最后得出预报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