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下午两点,黄岛路农贸市场,人声开始鼎沸。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昭示着这个历史悠久的马路市场的繁荣景象。穿梭在鳞次栉比的小商铺中,从又矮又宽、写满沧桑的青石板上一路往下走,德国小伙菲利浦兴致勃勃地给记者做向导,脸上始终洋溢着和朋友分享心底珍宝的灿烂笑容。
“这种台阶,一步迈不上一个,两步又用不上,很有意思。石板路德国也有,但没有这样热闹的马路市场。路上头那家煎饼果子和胖姐烧烤很不错。前面就是最有名的四方路大茅房。”
在中国海洋大学完成外教工作,菲利浦便开始了每天最重要的任务:行走老城。从大学路到黄县路,从平原路到黄岛路,对迷宫一样的老城,这个高高瘦瘦、金发蓝眼睛的小伙乐此不疲,迷恋其中。
“我再带你去那边的里院看看,很多人家已经搬走了。”菲利浦继续饶有兴趣地带记者去“淘宝”。
海泊路70号1号楼,这是一座外廓沧桑的二层老楼,从窄窄的楼梯晃晃悠悠地登上长长的回廊,不见一人,只剩下十几间空房间,一片狼藉。“在这里能看到教堂的塔尖,你看那一片红瓦。”菲利浦凝视着远处天主教堂隐约露出的高高的红色尖顶,那是一座典型的德式建筑。
一路走来,市场里、里院里,卖海鲜的、卖报纸的、收废品的,不少人认识这个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的外国小伙,他们和他打着招呼,表情透着微妙的距离感,又遮掩不住喜欢地对他露出亲切的笑容。在大家的眼里,这小伙热情礼貌,喜欢坐下来和他们聊天,聊里院的历史和今天,聊里院人家曾经的故事。
“他喜欢青岛的老城,尤其是黄岛路和里院,并以之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课题。”青岛姑娘刘洋是菲利浦研究老城、行走老城的好朋友。
“在家乡汉堡,能喝到新鲜的青岛啤酒,能在中国餐馆吃到正宗的山东菜,知道青岛有大海,有崂山,有很多德式老建筑。这是一个让我向往的东方城市。而黄岛路和里院是青岛独有的一种空间形式,包蕴了独属于青岛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我很喜欢。”今年31岁的菲利浦来自德国汉堡,现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人类学专业的博士。当很多人集中于对民俗、文化的研究时,他对城市“空间”、城市变革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产生了浓厚兴趣,并选择了慕名已久的中国北方城市青岛作为研究样本。去年8月,他第三次来到青岛,并把目光对准了黄岛路周边的老城和里院人家的前世今生。为了做好实地调查,他租住在黄岛路65号大院的一间小屋内,以此为起点,走近这座城市和它的人们。
“我是第一个在这里租房子的外国人。之前有一个美国人待了一个星期就离开了。”站在黄岛路65号大院里,菲利浦自豪地说。他就租住在二楼一间10多个平方米的小屋内。
这是一座破败不堪的大院。一座特有的三十年代样式的回字楼,写尽沧桑,院子里杂乱无章地盖了几座小房子。一根晾衣绳从二楼上一户人家接出来,几件衣服晃晃悠悠地在半空中飘舞。院子中央一处旧式的公用水龙头每天定时放水,由于设备老旧,常常停水。老房子只有一处不甚洁净的公厕,夜晚没灯,黑漆漆一片。“我在香港知道里院是青岛独有的一种民居形式,但并不了解其生活条件。这边的冬天真的很冷,屋子里的暖气开两三个小时才能热起来。”菲利浦说,刚住进来时,很不习惯,但时间长了,他慢慢爱上了这里。“我在北京看过正统的中式四合院,这种两层的中西合璧式的四合院唯独青岛有。”
“这是我的房间,秋天有阳光暖暖地投射进来,特别美。”屋内供主人孩子睡觉的吊铺和踩上去吱呀呀作响的红色木地板,都让这个来自遥远国度的小伙儿好奇。平常,他最喜欢倚靠在窗前看街景。“卖菜的摊贩每天早上五六点出摊,晚上很晚才休息。他们不仅卖菜,还给饭店送货,生活得很辛劳。”热情友好的菲利浦很快融入这里。在吹着柔柔夜风的秋天的傍晚,人们常常看见一个外国小伙和大伙围坐在一起,吃拉面、煮蛤蜊、做烧烤,孩子们围着这个大哥哥学说英语。
“青岛人很好。”几个月来,菲利浦感受到了青岛浓浓的人情味。从小在这里长大的房东收了他每个月300元的房租,对面那户四世同堂居住于此的人家常常喊他过去一起吃饭,每个月过来收一次水电费的组长大姐特别热心,他们都是热情淳朴的青岛人。然而,他又时时体验到一种复杂的矛盾心态。“很喜欢老城区特有的历史文化氛围,但是这边生活不便,很多老住户搬走了,原住民已经很少。现在住着的五六十户人家,多是因为房租便宜租住在这里的外地人,还有一些大学生因为晚上宿舍熄灯早,也租住在这里。很多老住户生活得很节省。”
这些日子,中山路片区改造成了街头巷尾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菲利浦居住的黄岛路也在改造范围内。“保护老建筑在德国也是一个难题。德国人重视图纸,会努力找到最初的材料修旧如旧。”
一边行走一边做笔记,去档案馆、图书馆查阅资料,和青岛朋友一起探讨交流……做学问,菲利浦有着德国人一贯的严谨和踏实。为了做出更扎实的实地调查,几个月来,从西镇到台东,从崂山到李村,他行走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感受着这座城市独有的魅力。“青岛和汉堡一样,都是港口城市,气候也类似。感觉很亲切。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老城区,节奏适中,文化底蕴浓厚,很舒服。尤其是秋高气爽的秋天,天空湛蓝,走在莒县路一棵棵泛着金色的银杏树下,感觉心旷神怡。”菲利浦说,这几年青岛发展得很快,“2007年我来旅游,那时老城区尤其是西镇那边还没有多少高楼。”
菲利浦有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名字:德明礼。这是在中央民族大学学习中文时一位导师给他起的,他很喜欢这个名字的蕴义。眼下,这个德国小伙正准备着和四方路上一户人家一起度过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春节。“听说青岛过年很热闹。”菲利浦一脸的期待,“在传统的里院人家吃饺子、放鞭炮、看春晚,一定很美。”(何俊 侯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