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半岛网闻 > 正文

李村大集年味浓 饱经400年沧桑今成非遗(图)

来源:青岛早报 青岛新闻网-- 2013-01-24 05:15:29 字号:TT

来到李村集 乐不思“家”

  进入寒冬,岛城大街小巷上的人比往常少了很多,但李村大集却是一如既往地热火朝天。一幅幅由民间老艺人挥毫泼墨写成的大红春联、花市里姹紫嫣红的花花草草、小吃街上热气腾腾的老汤炖脂渣……腊八节过后春节之前的李村大集一集比一集热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集市逐渐往室内发展,大型商场取代了露天大集,但历经400多年、凭借着浓厚的民俗文化气息,李村大集依然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历经400多年辉

煌依旧

  在青岛,说起过年赶大集,许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赶李村大集。不仅是因为它东西齐全,价格便宜,更在于其浓厚的民俗文化已经深深植根在岛城市民的心底,在露天集市越来越少的现在,李村大集的人气却一直未减。说到李村大集的人气儿,李沧文化馆吴娟馆长表示,李村大集的历史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明朝万历版的《即墨县志》,在其中的建置篇上有这样的记载:“市集,在乡十二。李村在县南六十里。”据此可知,在明朝李村大集已经是乡间十二大集之一。1928年刊《胶澳志》记载:“李村,距青岛市三十里地,当李村河之中流,为四通八达之地,乡区之交通路线,悉以此为中心点。村贸易亦聚于是,河崖有市集,每逢阴历二、七。乡民张幕设店,米面、布匹、木器、家具乃至家禽等应有尽有,临时营业恒得千数百家,集会人数二三万。”

  民国十五年(1926年),李村常住人口为1958人,为市属乡村之中枢,凭借重要的地理位置,至建国前李村大集已跻身山东省四大乡村集市之一。到现在李村大集已经发展成为李村商圈乃至整个青岛市著名的综合性市场。

  饱经沧桑今成“非遗”

  400多年的时间里,社会在进步,李村大集也在发展,吴娟告诉记者,原本李村集主要集中于李村河东桥与西桥之间宽约80米的河滩上,现在规模日益扩大,沿李村河床向东西延伸,从东边的东李村至西边的杨戈庄,绵延约3公里,摊位也已经达到了上万家。但李村集的发展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吴娟表示在一些特殊的时期,李村集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甚至已经走在崩溃的边缘,在上世纪60年代初3年严重困难时期,李村大集曾作为 “黑市”被取缔,加上那一时期农村自留地被取消,家庭副业被禁止,大集交易品种明显减少,之后大集作为城郊最大的自由市场,极大补充了短缺经济中的城市供应量不足的问题。在之后的10年里李村大集又一次进入黑暗期。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李村大集才终于迎来爆发期,政府大力发展地方民营经济,出资对集市环境进行改造,大集的交易量每年数倍地增长,李村集逐渐成了民间贸易的龙头和连接青岛城乡贸易不可缺少的纽带。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2012年李村大集成功入选青岛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周边民间文化集聚地

  说到大集的价值,吴娟认为衡量李村大集的价值不能只从其经济价值考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李村大集就是李村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文化集聚地。从李村大集建成之初,集市上就有各种民间文艺活动与演出,柳腔戏是这里群众喜爱的戏曲,如今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东快书也在这里发迹,除此之外,拉洋片、变戏法、打渔鼓、打莲花落、练把式卖艺的比比皆是。李村周围村子里的秧歌、锣鼓、高跷、彩车等更是远近闻名。

  年交易额超过5亿元

  在没有商场、超市等现代化交易场所之前,人们的日常交易主要就是通过集市,由于规模庞大,地理位置优越,李村大集在带动周围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李村大集交易的品种十分广泛,从服装鞋帽到瓜果蔬菜,从五金建材到农机农具,李村大集的商品种类几乎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李村大集每集的人流量超过10万人,到了年末人流量更是超过20万人,年交易额已达到5亿多元,年上缴各种税费400余万元,这一数据远远超过岛城其它集市。

来到李村集 乐不思“家”

来到李村集 乐不思“家”

火红春联扮靓大集

方方正正的大“福”字,写着“四季发财,年年有余”的烫金对联,年末的李村大集处处精彩,但要说哪里最红火,许多前来游玩的人都会指向热闹非凡的大集春联市。大集的西桥下,销售春联的摊位连成片,整齐地排列成十几排,从西桥再往西看,春联、蜡烛、灯笼摊摆成“一字长蛇阵”一眼望不到边,远远望去,红红火火的春联市成为大集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大多数物品价格攀高的同时,大集上春联的价格却在不断下降,“5块钱、4块钱、好吧,3块钱你拿走吧。”在大集上不时能看到顾客们以这种“欲擒故纵”的方式与卖春联的商贩们周旋。“要是以前,这一对烫金的福字我5块钱都不一定卖,可现在竞争压力大,买卖不好干啊。”商贩刘建才一脸无奈地告诉记者。不过尽管卖不上高价,但消费人群的扩大却也使商贩们不少挣钱,在以往家庭成为“春联经济”的主要消费群,但如今一些中小企业甚至是一些外国人也成为了买春联的主力军。“现在干买卖的都图过年红红火火,老外也越来越喜欢咱这中国特色,谁说这老传统不上道了,俺就不信。”刘建才笑着说。 相貌平平 字写得很出众 人物

走在春联市上,一则宣传语吸引了众多买春联的人,“莫言老乡不骗人,春联绝对手工写。”打出这一宣传语的是位其貌不扬、身材矮小的中年男子。在与该男子的谈话过程中,记者得知其名叫张宇亮,今年56岁,他自称是中国获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莫言的老乡。

“俺知道俺长得不好看,可俺这字绝对场面,不像他们是机器印的,俺绝对是自己写的。”张宇亮笑着说道,因为相貌并不出众,一些卖春联的同行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丑人张”,相貌难以改变,他对自己写了30年的字却是很有信心。平常一直忙于农活的张宇亮每到年末便把自己关在家里专心写对联,之后便骑着三轮车到大集上卖,尽管他相貌平平,但顾客对他写的春联还是很认同,张宇亮表示现在平均一集就能卖近30幅春联,这在春联市上都是能排上名次的。

来到李村集 乐不思“家”

脂渣烩火烧越嚼越香

大集逛累了,总要找个地方歇歇脚,吃点东西补充一下体力。为此,大集上的小吃摊比比皆是,这其中最让人割舍不下的恐怕就要数脂渣烩火烧和铁板蒜瓣肉了。直径近一米的大铁锅里满满地煮着肉脂渣,顾客上门后,老板拿起一个碗先是拿些葱花和香菜打底,接着从大铁锅中舀一大勺的肉脂渣和着乳白色的脂渣汤混合在一起,大碗7元小碗5元,配上一块火烧热乎乎地吃一碗,一身疲劳瞬间得到缓解。脂渣摊的对面,大气的厨师将五花肉切成大块,和着蒜瓣放进铁板制成的盒子里煎炸,将五花肉的肥油炸出后,放进花椒、大料等再炖一会,一份铁板蒜瓣肉就成了,拿上几瓶啤酒和好友坐在一起,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竟也不觉得天有多冷。和其它小吃摊不同,这里只收每斤4元的加工费,肉菜通常由顾客自带,经济又实惠。每到中午吃饭时间,小吃摊上一座难求,一些等不及的顾客索性端着碗站着吃起来。 卖肉20年 改行成“状元” 人物

在众多卖脂渣烩火烧的摊位中,李玉芬的摊位前人流不断,总结生意好的秘诀,李玉芬表示生意好在于其懂肉,卖了近20年的肉,她自认为集市上没人比她更懂猪身上哪块肉更好吃。“以前俺家是养猪的,丈夫在家养猪,杀了猪之后俺用车子推着猪肉挨个村卖,之后养猪越来越不挣钱了,连着好几年都赔钱,一次在逛李村集的时候看着集上很多卖脂渣火烧的摊生意都很好,这启发了俺。”李玉芬告诉记者,在回家和丈夫商量之后,丈夫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把原本猪身上一些不值钱的肥膘练成脂渣后,到集上卖脂渣火烧,不料广受好评,顾客都说他家的脂渣炸得恰到好处,煮过之后格外香,没过多久她和丈夫就专门做起了这个生意。

“要说挣多少钱,俺不能告诉你,反正比以前养猪要挣得多点。”用勺子舀起一碗肉脂渣,李玉芬十分“神秘”地笑着说。

来到李村集 乐不思“家”

“守集”30年越来越“干净”

今年52岁的王达君是李沧工商分局浮山路工商所一名普通的执法人员,从1979年参加工作后至今担任李村大集巡管员超过30年。每逢大集,王达君和执法队员们早上7点便要按时到达大集,随后分片对李村大集进行巡逻。食品安全是人人都关心的大事,因此经验丰富的王达君多被分配到肉菜及海鲜市巡逻,由于间隔距离长,从东头的海鲜市一路巡逻到西头的蔬菜市,往往需要一上午时间,中午和队员们吃个便饭后,下午又是这样的一段路程。30年循环往复的日子里,让王达君感触最深的就是,如今的李村集越来越 “干净”,“李村大集从销售者到消费者,他们的构成都十分复杂,其中也不乏一些素质不高的人,也出现过一些乱象,但现在大集正在朝一个好的方向发展。”王达君表示,在以往每年光消费者投诉的违规销售行为,就已经让他和同事们忙得不可开交,但如今,大集上一些不法行为正在减少。一个好的买卖环境需要大家通力协作,王达君希望以后大集的商家能够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也希望在大集上受委屈的顾客能够积极与工商部门联系,共同打击不法交易,为大集营造一个更加轻松惬意的交易环境。

来到李村集 乐不思“家”

河道变身成“车行”

刚学会开车,怕开新车刮坏了心疼,想买辆二手车练练手;想换辆车开,却因为手头紧张买不起好车。如果是因为这样,那不妨到李村大集的二手车交易市场看看。许多车主们都想赶在年前换车,因此进入年末,李村大集的二手车交易市场也变得空前火爆。在二手车交易市场记者看到,数百辆车有序地排列在李村河底,整个市场人头攒动,前来看车、选车、购车的消费者络绎不绝。除了二手奥拓、铃木、QQ等平价经济车型,在这里也不缺奥迪、奔驰、宝马等豪华车,甚至连保时捷跑车和知名房车在这里也不是什么 “稀罕物”。据大集二手车交易市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李村大集二手车交易的规模日益增大,平均每集都能交易200多辆车,除了青岛本地人外,近年来很多烟台、威海等地的车主也来大集交易,使大集成为山东地区最大的二手车交易市场之一。 挑车有道 多长个“心眼” 人物

从出租车司机到买卖二手车,今年已经是车商朱炳才在李村大集经营的第10个年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李村人,朱炳才见证了大集的二手车交易市场从一个占地不过百余平方米的交易点发展成现在占地近20亩的大型二手车交易场所。“现在市场上豪车越来越多了,但需要长‘心眼’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了。”朱炳才说,随着市场的扩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守规矩的车贩,但有时候碍于同行之间的规矩他不便当面指出,为此也让他感到有些憋屈。

在记者的多番追问下,老朱道出了一些挑车的门道,老朱表示买二手车首先不能光看外表,买车者往往认为外表干净、油漆光亮、座椅套整洁就是好车,就认为这样的车行驶里程不多,车况较好。然而,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目前车辆的整容技术非常高明,完全可以使一辆旧车面目一新,与新车没有明显差别;其次,当豪车卖出超低价的时候,这种车就需要特别注意,这些车有可能是拼装车、改装车,也有可能是报废车翻新的,因此必须弄清楚税款、年检费是否有拖欠,是否已经做过财产抵押等,如果马虎成交将后患无穷。

特别提示

每逢农历二、七为李村大集日,市民节前去赶集可选择1月28日、2月2日和2月7日。

多项举措为大集“护驾”

随着商品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乡村集市消失,市区内的集市逐渐进入室内,失去了原有的五日一集的特点,李村大集成为市区仅存不多的室外集市。让人担忧的是,如果不加以保护,纵使人气再高也不免面临消失的危险。李沧区文化馆吴馆长表示,为使大集长久地存在和发展下去,李沧区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邀请专家制定长远发展规划,顾及各方面的利益,给居民留出一块民俗文化与民间交易的净土;二是对市场的功能区域进行了划分,使之更加适合交易,交易面积现在相比改革开放之初已经增长了数十倍;三是将李村大集打造成青岛民俗文化活动基地,使其成为表现青岛民俗文化的平台。 (记者 王晓先 于滈)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