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为岛城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他们中很多人对涉及自身权益的政策和法规了解不足,以至于享受不到某些政策红利,或不能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市政协委员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定期举办法规咨询会
青岛大洲运动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克成委员说,新市民权益受到侵害或者违反法律的事件时有发生。“经常性地为打工人员开设政策法规方面的课程,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们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和谐安宁。”她告诉记者,大洲运动用品有限公司约90%的员工都是外地青年,新员工进入公司先要接受培训,其中就包含道德规范、基本的政策法规知识等培训,培训的效果很好。
山东华政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嘉奎委员也表示,新市民密集的企业、工业园区和社区都可以设立政策法规咨询服务点。他告诉记者,华政律师事务所曾和金门路街道办事处合作,在这个流动人口较多的社区设立了公益性质的新市民法律援助服务中心,定期举办公开的现场咨询会,前去进行法律咨询和求援的新市民很多,内容涵盖劳资纠纷投诉、工伤待遇追索、社会保险咨询、婚姻家庭法律事务咨询等。“由此可见,很多新市民都有着较为强烈的维权意识和法律咨询需求。”他说。
民间组织搭建桥梁
来源于新市民、服务于新市民的民间组织也可以承担起桥梁作用。青岛小陈热线服务社、青岛新市民之家主任陈明钰委员说,很多外地青年想尽快融入城市,需要了解当地的劳动政策,知晓基本法律知识,还要掌握沟通技巧等,而民间服务组织具有草根性、群众性的特点,可以很好地承担起这些工作。“建议政府加大对民间服务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让民间服务组织成为政府与新市民之间的沟通桥梁和缓解社会矛盾的缓冲器。”
农工党青岛市委驻会副主委乔俊良委员也认为,可以参照地方商会模式来建立新市民服务组织,来自不同省份的新市民来到青岛之后,如果都可以找到各自的 “老乡会”,那么无论是新市民服务工作还是管理工作,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开展。(王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