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游内山灯塔(资料图)
游内山灯塔前与全国劳动模范王炳交合影留念
同学们津津有味的听全国劳模王炳交做沙盘讲解
青岛新闻网12月12日讯 日前,岛城知名高中青岛二中的团员青年,利用周日时间来到青岛游内山灯塔,了解灯塔历史,学习航标知识,同全国劳动模范王炳交同志面对面交流,受益匪浅。
青岛二中2012级高一(5)班的同学在团支部书记刘俊杉同学的组织带领下,一同参观了这座位于市南区团岛角的灯塔。航标文物展览馆、青岛海岸沙盘图、一张张的荣誉证书和社会知名人士的留言合影,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透过全国劳动模范王炳交对他和同事们日常生活的讲述,同学们了解到在这个仅有几个人工作的岗位上每年却能为国家创造近4亿美元的财富。全国劳动模范王炳交从17岁当兵起,就在游内山灯塔工作,38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
整洁的内务、精良的设备、已经一百多岁高龄仍然戳戳生辉的航标灯......同学们被灯塔工作者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精神感动,纷纷表示要向王炳交等同志学习,学习他们热爱工作,作风严谨、艰苦朴素、乐观向上的精神,珍惜高中三年的学习时光,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学习英模精神,积聚学习能量,做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相关介绍:
游内山灯塔,俗称团岛灯塔,位于市南区团岛角,团岛原为位于台西半岛最西端的小岛,仅在退潮时才与海岬通过一道沙岗相连,北面与团岛隔海相望的是一座海拔仅24米的小山,这座小山在很长的时间里并没有与拼音文字Yu-Nui-San(又作Ju-Nui-San)相对应的中文名称,1914-1922年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期间被称为遊内山,因而位于山上的灯塔最早称为游内山灯塔。
在德国占领青岛后,将团岛连同周边的几个岛屿填平并与大陆相连,成为突出海岸的海岬,此地距对岸的薛家岛仅三千余米,为扼守胶州湾的要地。因胶州湾湾口处水流湍急,并有暗礁分布,出于对港口发展的考虑,急需建设先进的导航设施。团岛灯塔便是最早兴建的出入港指示灯塔之一,1898年即开始砌筑,1900年工程竣工,在安装了灯具及相关设施后于12月1日正式启用。
最早的灯塔为独立的柱形,内设盘旋楼梯,上部为穹顶灯罩,内设电力弧光灯,灯光分为白绿红三色(白色为主航道指示,绿色为港口停泊方向指示,红色为岸礁警示),在天气晴朗时射程可达16海里[2],并同时设计有导航设备报雾信号器(气雾号),供航船通过发声间隔时间判断方位。该建筑除作为灯塔外,亦用于记录进出船只数量以及气象、海流等状况供军方研究参照。
在1914年的青岛战役中原塔被毁,现存建筑为1919年重建,塔高15.2米,灯高24米,为八角形石砌结构,紧邻机房等附属建筑,内设内螺旋式花岗岩楼梯,可达三层灯室。建筑现为交通部青岛海监局航标处使用,灯质为明暗白红绿色三光束,通过水晶石折光鼓形透镜交替发出,射程15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