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白沙从这进京
德国人贝麦曾在书中对女姑口车站进行过描述,他从1898年开始在青岛担任帝国法院的法官。书中对车站没有具体描写,只是强调这座车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个车站”,而且“孤零零地坐落在旷野上”。“中国第一站显然不恰当,为什么有这种提法,或许因为它是租借地外的第一座车站吧,胶济铁路小站第一站,说法比较贴切。”刘世洁说。
建国后,女姑口火车站也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刘世洁说,今天的白沙河名字是有来历的,以前,崂山上的水流下来,将山上的碎石携带而来,河两岸一片白沙,而且沙质非常好,后来,由于淤泥堆积,已见不到白沙,但最近的一次探测发现,河两岸的沙子深达20余米。建国十周年之际,北京建设“十大建筑”,所用的部分沙子就是取自白沙河,而这些沙子就是通过女姑口车站进京的。
“那时候,搬运沙子全靠人力,劳动场面非常壮观。”说起以前的场景刘世洁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几乎是全民参与,人们靠双手将沙子搬到马车上,运到火车站汇集,每天都是搬运装车的场景,到处一片繁忙。
【讲述】
年轻时希望的起点
“那时候,没有高速路,汽车也少,外出坐车,火车就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当地居民40多岁的胡文涛说,当时的女姑口火车站是小站,承担着青岛到郊区的客运任务。
“小时候跟大人去青岛,经常乘坐火车,而起点就是女姑口火车站,我隐约记得,那时去青岛的火车票只有几毛钱,不像现在的高速列车、动车那么贵。”胡文涛说,那个年代,许多人连上班都乘坐火车,车站月台上,每天都站满等车的人们。因为是重要客运枢纽的缘故,周边店铺林立。
女姑口火车站是当地十几个村村民外出的起点,年轻人从这里踏上旅程,外出闯天下,所以,这里也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如今,虽然已经没落,但仍是经历那个年代的人们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
【说法】
专家建议应当保护
“当时德国人对女姑口一带有专门的规划,附近汇聚了不少德国风格的建筑,但随着历史的变革,慢慢都消失了。”同样研究史料的胡文涛说,从这个意义上,他认为,女姑口火车站暂存的建筑有保护的价值。
女姑口火车站未来会怎样?“这块区域属于铁路部门。”流亭街道工作人员说。青岛铁路西车务段孙科长说,因为历史的变革,这处车站早已取消,荒废多年,平时,只有火车经过,中间不停靠。“至于这里以后会怎样,目前还没有相关规划。”
城阳文物办袁主任说,对于文物的保护,原则上是谁使用谁负责,文物部门可以提出相关建议报政府。“至于女姑口火车站原址保留下来的建筑是否有文物保护价值,还要通过实地考察才能确定。”袁主任说。
“女姑口火车站旧址曾上过冯巩的影视作品《埋伏》,而且,这里还保存下来一些以前的建筑和设施,它见证了青岛的历史。”青岛文史专家鲁海说,女姑口火车站作为一个历史建筑,他认为应给予保护,让后代知道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