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侵华已过半个多世纪,但日军侵华的罪证依然清晰可见。在李沧区永安路39号,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一座由日军在1938年建成的炮楼。几十年来,一直有居民住在这里,炮楼也摇身一变成了居民楼。如今5家住户都办下了房产证 ,还分成了一室一厅和两室一厅的户型。居民们在已经用上了水电气的基础上,今年还有望供上热。12月5日,记者来到这栋特殊的居民楼进行了探访。
1938年建的,已有74年历史
12月5日下午,记者来到李沧区永安路39号,沿着一条小道走上去,一栋三层居民楼矗立在路边,跟附近方方正正的居民楼相比,这栋建筑的造型显得极为怪异 ,仿佛由圆柱体和长方体拼接而成,除此之外,该建筑四周布满了大小不一的窗户,有些窗户外面挂着的空调外挂机显示,还有住户在里面生活。更为奇怪的是,建筑的最顶层竟然并排开着六个小窗户。尽管这个“怪物”的外墙已经整体被水泥覆盖了,但从框架上来看,跟电视里的炮楼非常相似。
这到底是栋什么建筑呢?“这房子以前就是个炮楼 。”见有记者来采访,住在一楼的曲立安老人热情地跟记者聊起了这个炮楼的“底细”。“这个炮楼是1938年日军侵华的时候建起来的,至今已有 74年的历史了。”曲立安老人今年已经75岁了,是这里年纪最大的居民。他于1970年搬到炮楼里的,对炮楼的历史“算是比较了解”,但因为炮楼的历史较长,一些细节问题他也说不好。
“听老人讲,在1938年,炮楼旁边是一个变电站,负责为周围的工厂和居民住户供电。因为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日本人就在门口建起了这个炮楼,主要目的就是保护变电站。”曲立安说,新中国成立之后,炮楼连同周边的楼房分给了电力部门。上世纪50年代,附近的大多数建筑都被改成了食堂和单身职工宿舍,炮楼也被当成了食堂和职工宿舍,后来全部分给了职工。“以前炮楼是没有第三层的,当时不知道什么原因,加盖上去了一层,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曲立安说。
都有房产证,一户住过五代人
“住在隔壁的老孙他父亲和我父亲都是青岛电力部门的职工,1961年单位给职工分房子,老孙的父亲就搬了进来;1970年,我和我父亲还有二楼的老刘家也搬了进来。”曲立安说,从那以后他们一家人就住进了炮楼,虽然没有产权,但有承租权。2004年房产改革,单位及房产部门为这几户办理了产权,他们顺利拿到了房产证。“当时我们家拿了9000多块钱。”曲立安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这栋建筑里共住着5户人家,产权分别为孙、曲、刘三姓人家所有。其中一楼东户和三楼为孙家所有,一楼西户与二楼东户为曲家,二楼东户为刘家。
“现在,一楼分别是我和老田家在住,二楼的两户都租出去了,三楼是我儿子、儿媳在住,所以说住着5户。”住在一楼东户的孙先生说。1961年,孙先生的父亲搬进来住以后,全家几代人再也没有搬出去。“当时我父亲分到这套房子后,就带着我爷爷在这住,后来我又结婚生了孩子。前几年我儿子结婚的婚房就在三楼。”孙先生告诉记者,现在他又有了孙子,掐指一算,这个“老古董”里已经住过他家5代人了。
房间都带弧度,窗户是射击口
记者了解到,“炮楼”共有上下三层 ,其中第三层还带有一个阁楼。走进曲立安家,尽管室内的装修跟普通人家差别不大 ,但这间房子的构造非常奇特。
“我们家共有四间房,总共面积约有57平方米。”曲立安说,他的房子集中在“长方体”一层 ,从外向里依次为厨房、客厅、卧室和储物间,房子的高度比普通人家要高一些。除了厨房和厕所还算方正外,越往里走房子越不规则。“一般的房子都是方方正正的,我们家卧室和储物间的墙壁都有明显的弧度。”曲立安说。
而住在隔壁的孙先生家面积约为20平方米一室一厅,位于“圆柱体”一层里面 ,因此房间内墙是一个圆弧。
二楼户型与一楼基本相同,也是分为两户。
与楼下两层不同的是,三楼只有一户,位于“圆柱体”内的一室一厅,还有一个小阁楼。沿着楼梯,记者来到了三楼的阁楼上。孙先生指着密集的六个窗户说,“这些是以前的射击口,后来改造时,我们就把它改成了窗户。总共有10个射口,如果都改成窗户就太多了,所以我们把其中四个堵死了。”
石头墙最厚的地方72厘米
除了小阁楼的射击口外,房子每层顶部还留有机关枪眼,这些都诉说着这栋建筑特殊的身份。孙先生向记者介绍说,以前一楼是用于存放枪支弹药的。“我们搬进来的时候,还看见过放枪的‘壁橱’。”孙先生说,这种所谓的“壁橱”就是在石头墙上抠出来一个斜面,枪就斜着放在里面 ,“壁橱”用两道铁门关着。
此外,这个炮楼的墙体非常厚,比普通楼房要多出一到两倍。经过记者实际测量,墙壁最厚的地方达到72厘米,其他位置墙壁的厚度也在60厘米左右。孙先生说,因为房子足够坚固,在1976年防震的时候,其他市民晚上都跑到空旷的地方住,“但我们家老人带着孩子,一共8个人全都挤在一楼,根本不用出去。”
冬冷夏凉,1996年才把水管接进楼
“别看现在跟普通居民楼没多大区别,刚刚搬进来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曲立安老人告诉记者,“由于墙体是大石头砌成,用沙子和白石灰抹缝,另外,这之前还是个食堂,烟熏火燎弄得内墙黑漆漆的一片,室内不仅不保温,还经常有水珠顺着墙体往下淌。”后来,经过一系列改造,在内墙上铺了一层砖,并在外面贴上了瓷砖,室内这才显得亮堂了不少。“这样虽然解决了滴水的问题,但只要到冬天还是冷得厉害。”曲立安说,加上窗户很小,房子也不向阳,住在炮楼里冬冷夏凉。
当初设计、建筑炮楼时,只是作为一个防御工事,并没有通水、天然气和暖气。“虽然早就通电了,但从最初入住到1996年,全院几户人家都是共用户外一个厕所和水龙头,非常不方便。”曲立安说,“后来经过改造,才将水管接进屋子里,洗漱、洗菜都方便了不少,有条件的便建了个厕所。”
曲立安说,因为炮楼的墙体太厚,在通水管时也费了不少力气,“水管是从地下通进来的,墙根本打不通。二楼、三楼的水管也是从地板上通进去的。”在用气方面,尽管周围的一些老楼早就通上了天然气,但住在炮楼里一直还在使用煤气罐。曲立安告诉记者,由于生活还有一些不便,已经有邻居从这里搬走,将房子外租了出去。
供热问题今年有望解决
“现在水、电都解决了,我们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供上暖。”曲立安的妻子王金凤老人告诉记者 ,以前条件差,一到冬天就犯愁。
随着条件的改善,1999年,炮楼的几户人家开始安装土暖气,屋里的温度提了上来 ,但随着年龄的增大,住在这里的人搬不动煤了,因此最近几年一直盼望着能供上热。
供热最大的难题在于管道难通,想在石墙凿个洞很困难。“好在负责我们这片供热域的开源集团后海热力公司比较负责,先后找了几波人来测量设计。”王金凤说。
12月5日记者在采访时,碰到了该公司的施工人员来孙先生家测量。这石墙打眼有多难呢?“普通住宅打一个眼二三十分钟就能搞定,要价也就是二三十块钱,但这样的石墙打一个眼得打一天,我们出三百块钱也没人愿意干。”不过该公司负责人丁经理承诺,“就算困难再大,我们今年年底前也要想办法给他们供上热。”
保护下来可以教育后人
“在改造之前,炮楼上的石头都是裸露在外面的,块头非常大。”曲立安说,“听老人说,炮楼建的时候都是日本人逼着咱中国人用人工抬上去的,可以想象当时花了多少心血。”曲立安告诉记者 ,以前炮楼以北荒无人烟,配电所的电闸就装在炮楼一楼室内,控制着整个沧口的电力。
“只要是‘老沧口’,一提炮楼大家都知道这个地方。”曲立安向记者表示,炮楼作为日军侵华的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物,应该恢复原样,并作为一个历史文物来好好保存。
“国棉八厂经过拆迁后,留下了一些日本人建的房子作为文物,我认为那些东西的历史价值还不如这个炮楼大。”曲立安说,“只要将后来加上去的这些材料拆除,炮楼原来的面貌就能显现在世人面前,到时如果能将一些历史图片陈列在这里,我想应该能成为一个教育基地或者历史博物馆。”
5日下午,记者联系到青岛的文史专家鲁海。经过翻阅历史资料,鲁海告诉记者,虽然永安路上有个青岛电厂沧口变电所,但资料里并没有找到关于任何‘炮楼’的记载。“日本第二次入侵青岛是在1938年1月4日,当时主要在前海一线建造了一些防御工事。”鲁海表示,对于这个炮楼是否为了保护当时的配电所而建,目前缺乏历史资料无法确定。(记者 黄英帅 李保光 何毅)
上一篇:揭秘职场潜规则:调岗是辞退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