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
刚给最美山村教师颁奖,就忧心他们被“挖”走,省教育厅——
不鼓励珠三角从山村“挖”老师
昨日下午,李学明给303名山村教师作《做一名优秀的山村教师》主题报告时说,很多山村中小学教师评上高级职称或获得荣誉就走了。他劝告大家:要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立足山村,做一个好山村教师,无愧“广东省山村优秀教师”称号。山村教师的待遇和“跳槽”问题,一时引起会场教育官员和老师们的热议。
李学明在列举省委、省政府近年来改善山区教育和师资队伍取得的巨大成绩后,从师德、师风和价值观等层面展开谈。报告中,他并没有回避问题。“2009年,我省开始实施‘三室一场五有工程’(按标准配置教室、实验室、阅览室和运动场,有符合标准的饮用水、厕所和供教师工作休息的住房,寄宿制学校有符合标准的学生宿舍、食堂),应当看到,粤东西北一些地区还没有完全实现,山区老师的待遇和城里比还有不小差距。”
李学明说,自己是民办教师出身,深知山村教师甘苦,在教育厅工作多年,最担心农村教师评上职称后转身就跳槽。“现在中小学教师可以评正高职称了,相当于正教授,很多山区老师苦熬多年拿到后,转身就跳到珠三角大城市,一个月拿着5000元到8000元的月薪。”李学明建议大家不要一切向钱看,要多想想一年为山区培养多少人才,更看重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省教育厅师资处负责人对笔者表示,广东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一大突出表现,就是城乡优秀师资不均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扎堆在大城市,而在广袤的山区农村却凤毛麟角。在今年8月出台“强师工程”文件时,省教育厅明确规定,不鼓励珠三角去山区“挖人”。该负责人还透露,接下来,省教育厅还将实行教师“签约”制,用合约的方式规定,教师离开当地后,就不再享受在当地所获的各种荣誉。
用生命和爱,让乡土文脉绵延不绝
最美山村教师风采
兴国必兴教,兴教必重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昨日,走近这群可亲可敬的山村教师,走进他们平凡而感人的乡村教师生活,一股股“正能量”油然而生。扎根山村、教书育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人师表,这群最美山村教师用生命和爱使乡土文脉绵延不绝。
惠东县盐洲中学林展坤:
打消转行念头坚守海岛从教22年
关键词
守望
1990年,当林展坤从广东教育学院生物系毕业后,他选择重回母校,留在惠东县盐洲中学任教。
他原本可以选择师资力量较好的县城中学,却又何故选择留守海岛?“我对这里一山一水都有感情,希望在生我养我的地方工作。而且,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即将毕业时,父亲对我说:‘家乡培养了你,你是否能抛下其他的诱惑,留在这里?’眼看父亲一天天老去,我觉得自己应该挑起担子,接过父亲的教鞭。”因为父亲的一句话,林展坤回到盐洲中学,他的母校。那个时候,他是全校老师中学历最高的。
那时的海岛生活极其艰苦。没有自来水,淡水也是限时供应。岛民只能到盐洲中心市场的两口大水井打水,打回来的咸水只能用来洗刷。咸水碱性极高,用咸水洗衣服,衣服很快就会溃烂。
22年过去了,林展坤成了盐洲中学教龄最长、任教科目最多的老师。除了担任生物老师,在师资严重紧缺的1993年—1995年,林展坤还挑起其他6门课程——化学、英语、体育、政治、历史、计算机。
刮风下雨,烈日当空,海岛上的天气可谓反复多变。但20多年来,无论上学还是放学,林展坤都坚持到码头接送学生。每天,他都要在小小的码头耗上大半个小时,往返四五趟以上。2008年以前,林展坤一直在三洲村居住,每天陪学生坐船到盐洲岛上课,等到过渡的100多名学生都安全抵达后,才回校上课。
“林老师跟我们每一个船工都很熟,因为这20多年了,他是我们最‘忠诚’的客户,除了我们船工以外,他恐怕是整个盐洲过渡最多的人了吧。”一位老船工告诉笔者,虽然过去了整整20多年,却没有一个学生因为过渡而溺水。即使是对于老船手,这也是一个奇迹。
工作以后,仍有不少富有诱惑力的企业向林展坤招手,但都被他一一婉拒。1993年,留在广州的同学曾邀请林展坤一同创业,被他拒绝;海关工作刚起步时,在惠东海关工作的同学告诉他可以为他安排岗位,被他拒绝;第三次是在2003年,林展坤的父亲身患重症,卧床不起。一家人四处求医,没多久就把本来就不多的积蓄花得一干二净。眼看不久于人世的老父亲在病榻上饱受病魔煎熬,自己却无能为力,林展坤第一次打心眼里觉得钱是多么重要,但他最终还是没有转行。
即使今天,岛上的生活依然艰苦。岛上的淡水是依靠上世纪修建的一座小水库供给。湿润多雨的夏季,自来水还能够勉强全天供应,但是到了干燥的秋冬季节,一天却只能供水4个小时。即便如此,林振坤却依然决定坚守海岛,“因为我舍不得学生。我希望看到孩子高高兴兴上学,走出海岛,在社会上做一个健康的人。”林展坤笑着说。
潮州市饶平县汫洲镇汫北小学麦妙璇:
“80后”女教师与病共舞坚持教学
关键词
坚韧
她是一位知性、美丽、阳光的“80后”,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她已扎根山区小学教学13年,更想不到的是,这位温柔女子已与病魔抗战了5年之久,从尿毒症到换肾手术。
1999年,麦妙璇从饶平师范毕业,自此便在潮州市饶平县汫洲镇汫北小学教书,负责英语科目教学。这是一个有300多名学生的教学点。从刚开始工作时带6个班,再到现在带1个班,对于麦妙璇,每周20多节课,上课、备课、改作业、改卷,工作可谓没日没夜。
“农村孩子一开始对学习英语不是很感兴趣,一定要让学生喜欢上这个学科。”麦妙璇说,如果学生很认真听,但方法不对,也是不行的,上课要有趣味性,不能枯燥,其次是要学生感到有成就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种用心和用力,使她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上学期期中考试,她所任教的班科成绩全镇第一,全县领先,班平均分92分,比第二名远高出10分。
2007年,麦妙璇的教学事业正处于上升期,却不幸被查出患上了尿毒症。“当我知道这个事实时,整个人要崩溃了。”但一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学生,这个坚强的女孩咬牙面对。
年轻的麦妙璇踏上了与病魔抗争的漫长道路,住了2个多月院,出院后,每个星期都要到医院做两次透析。“虽然很难受,引发很多并发症,如脚抽筋,看着很多病友透着透着就没了,但是没想过怕,我都坚持下来了。”
麦妙璇到当地医院做完透析后,就会回学校上课,边治疗边上课坚持了两年多。“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站一节课会觉得累,但是离开学生会觉得失落,所以想回来。”
就这样坚持做透析,等了3年,终于让她等来了合适的肾源。2010年1月,麦妙璇做了肾移植手术,手术后每天都要服用抗排药。手术费用了20多万元,使她的家庭经济彻底崩溃,虽先后两次接受过全镇老师以及学生家长的捐助,约6万元左右,但远远填补不了治疗、手术以及后续检查治疗的高额费用。
术后不久,麦妙璇便又回到了学校上课,每月2000元左右工资,但一半要付药费。“虽然缺钱,现在借来看病的钱也还没有还清,但是我会努力工作,慢慢还,重要的是过好每一天,与我爱的学生在一起。”
麦妙璇并不是没有机会离开大山。前几年,她通过成人高考考上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但因为不舍得学生,她最终还是放弃了。“我是真心喜欢教育”,她说,尽管现在农村物价不低,老师平时也有不少牢骚,但大家一教起书来还是很认真,“干老师这一行,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紫金县乌石镇中心小学叶茂云:
为学生自家孩子成“留守儿童”
关键词
大爱
驶过曲折的山路、从河源市紫金县县城出发,行车30公里才能到达紫金县乌石镇中心小学,学校气派美丽。但在2003年前,这所小学却没有如今的“华丽”,它孤零零地“站立”在山岗上,它的学生每天只能走着泥泞的道路爬山上学。
就是这么艰苦的环境,但叶茂云,却在这片山区扎了下来,这一扎就是13年。
1999年,叶茂云从广州第二师范学院毕业,虽然一开始的愿望是在县城教书,她却被分配到了柏埔镇村小学教书,初上任的她,每个月工资只有400元,日子过得紧巴巴;2005年,她被调配至乌石镇中心小学,工资也才涨到2000元。但叶茂云并不计较。
乌石镇中心小学共有学生110名余,一个年级设置一个班,叶茂云教三年级,由于师资短缺,她不得不包揽该年级的所有科目,包括语文、数学、美术、体育等。
繁重的教书生活使得她无暇顾及家庭。叶茂云有一个儿子,在县城里读书,巧的是,儿子与母亲教书的年级相同,也是读三年级。由于爱人从商,平时极少有时间回家。儿子便只能由爷爷奶奶照顾,“一定程度上,我儿子也是留守儿童了。”提起孩子,叶茂云满心愧疚,“有时候回家晚了,孩子会生气,会吃醋,他说,用这么多时间陪学生,都没有时间陪他,这时候我也挺难为情的。”
山区经济落后,许多山民留在家乡只能务农,收入微薄。因此,许多孩子的家长都外出务工,家中剩下老人小孩,老人只能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却忽视了孩子的教育。
虽然自己的孩子是“留守儿童”,但她,为了别家“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够坚持不懈,坚持每个星期两次去留守儿童家家访。下午4时40分一下课,她便出去家访,直到傍晚6时多才回家。“有时会遇到学生的爷爷奶奶不怎么搭理的,我下次还是会去。看见学生的笑脸,我就高兴。”
“县城的学生对物质多多少少都会有追求,但是乡村的孩子很淳朴,跟他们相处很舒服,我愿意一直陪在他们身边,灌溉知识,教育成长。”说完此话,叶茂云脸上露出怡然自得的表情。(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雷雨 见习记者 骆骁骅 通讯员 粤教宣 王辉 策划统筹:戎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