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青岛提出了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为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而努力奋斗的宏伟目标。一年来,青岛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逆势而上。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3%,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2.6%和16%,实际到账外资增长30.2%,绝大多数指标都优于全国、全省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全线飘红的好势头。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不难看出,以宜居幸福城市为奋斗目标、蓝色引领为主导战略、让人民更加幸福为目的的青岛发展思路和实践,高度契合了中央的决策要求。
把科学发展着眼点放在“率先”上,全力提升城市的发展境界,迸发出勇于担当的“青岛力度”
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作为东部沿海计划单列城市,青岛对此有着深切的自觉担当。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明确表示:实践好十八大的主题,对青岛来讲,很重要的,就是要把科学发展的着眼点放在“率先”上。在经济发展方面既要保持全省率先,也要保持全国率先;既要在速度上率先,更要在质量上率先。努力当好全省科学发展的龙头,为全国、全省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的确,“率先”的意识和谋划,是当前青岛发展最重要的特点和给人最直观的感受。青岛市委副秘书长王涛总结:自觉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的更高要求,寻标、对标、达标、夺标,全市上下形成了一种要当领军城市、发展龙头的强烈共识,从而极大提升了城市的发展境界,迸发出高涨的创业激情与动力。
全新的发展境界,体现在——无论是产业升级还是城市空间布局、无论是政治生态的建设还是文化青岛的打造,都更自觉地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研究,置于全国发展战略的大格局中谋划,置于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大目标中推进,以更高标准、更宽视野寻求更科学、更长远的发展路子。
这从“大青岛”理念的确立、建设中体现得最为清晰——
在青岛100多年发展历史上,城市空间布局的多次重大调整,每每都带来城市的跨越式发展。随着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深入推进,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已经成为提升青岛城市品质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基于这一现状,青岛以更宽广的发展视野,启动并完成了首次全域规划,明确确立了“全域统筹、三城(东西北岸三大城区)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首次在全市1.1万平方公里的陆域和1.2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范围内,整合与协调三大湾区,拉开城市发展大框架。由此,前所未有的组团式、生态型海湾大都市格局跃然而出,“大青岛”真正显现出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大城市品质。
发展的境界,总是与攻坚克难的创业激情相辅相成。如上所述全域规划带来的区划调整中,西海岸的黄岛区与胶南市、老市区中的市北区与四方区都将合二为一,任务之艰巨不难想见。青岛决策者坚定的历史担当和为城市谋长远发展的强烈责任感,也由此清晰可见。
正是这种全市上下共同的知难而进,为城市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动力,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在全球经济环境愁云惨淡中,青岛广大干部群众的奋发有为,化成一幅幅“风景这边独好”的动人画面——
利用外资逆势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利用外资超过去年全年规模,到账外资跃升副省级城市榜眼;
外贸不降反增,前10月完成进出口581.79亿美元,同比增长3.6%,在副省级城市跻身前四;
金融业也逆风飞扬。今年新引进的金融机构接踵而来:中信证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民生银行海洋渔业金融中心先后落户;阳光保险集团电子商务公司、光大控股青岛投资有限公司完成注册;德国德意志银行等设立分行……目前,全市新引进金融机构9家,全市金融机构总数达到170家,金融业提供的地方税收增长了64.8%,青岛正朝着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蓝图衔枚疾进。
对地方来讲,项目及政策的争取,相当程度上检验着城市对自身发展关注的强烈程度。今年以来,全市在争项目、争政策上捷报频传,一系列利在眼前、功在千秋的新突破,最形象地写照出攻坚克难的“青岛力度”——
近日,在国家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审批中,经过锲而不舍地争取,前湾保税港区从众多竞争口岸中脱颖而出,获批开展汽车整车进口业务,山东长达18年没有整车进口口岸的局面一举改写。
经过8个月不懈努力,青岛新机场选址也正按程序征求国家发改委、国家民航局和省政府意见,获批只差临门一脚。多年不定的老大难问题有望很快得到解决。
同样,文化教育板块一系列大手笔让人刮目:山东大学、哈工大研究院、招商银行财富管理学院、民生银行与剑桥大学合作的剑桥管理学院这些难求的“凤凰”结伴而来,西北工业大学、人民大学的合作也已提上日程,中国美术馆青岛当代艺术分馆、中国雕塑院青岛分院的合作也已尘埃落定。后两大“国字号”项目在外地设立分院,在其历史上前所未有——“青岛力度”由此可见一斑。
深刻理解“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把蓝色引领作为主导战略,推动蓝色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十八大“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将海洋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于青岛,这更具有特别的针对性:承担着50%以上的国家级海洋科研项目,70%的海洋科研院士生活工作在青岛;是国家海洋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所在地、“蛟龙”号的母港;前湾、董家口两个亿吨大港优势明显……发展蓝色经济既得天独厚,又责无旁贷。今年以来,青岛抓住重大机遇,把实施蓝色引领、实现蓝色跨越作为经济发展主导战略,在加快建设蓝色经济领军城市的征途上高歌猛进,收获累累。
为全力推进蓝色经济发展,青岛区分不同发展板块,加快青岛蓝色硅谷、西海岸经济新区、红岛经济区“一谷两区”规划建设,为蓝色经济搭建起三大平台,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构建进程迅猛提速。
肩负着再造一个青岛港、再造一个人才青岛、再造一个青岛经济总量的历史使命,西海岸经济新区在短短一年间,接连不断的“大手笔”令业界震动:国内首艘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竣工起航;董家口港区40万吨矿石码头、20万吨矿石转水码头相继建成;中石化液化气综合利用、年接卸300万吨LNG、青钢整体搬迁等10个总投资900亿元的项目齐头并进……仅上半年即引进内资过亿元、外资过千万美元的项目达38个。
与西海岸经济新区一样,蓝色硅谷围绕已确定的八大产业方向,完善“领导包项目、部门靠项目、干部跟项目”的项目促进服务机制。核心区在建、签约和在谈重点项目33个,总投资222亿元,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26人,高端创新要素加速聚集;而在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胶州湾北部园区基础上整合空间资源而设立的红岛经济区,今年已引进总投资约200亿元的产业项目26个,28万平方米孵化载体主体完工,入孵项目达39家……在胶州湾底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上,一座生态新城、魅力新城、活力新城正迅速崛起。三大平台,正成为青岛建设全国海洋经济领军城市的重要支撑和强力引擎。前三季度,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增长19%。
立足于涉海机构集中、海洋研发人才密集的优势,青岛将蓝色引领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放在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上。依托“蓝色硅谷”,青岛全力搭建全国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力争成为国家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走向深海的桥头堡。
依山面海、风景优美的即墨鳌山卫,是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这个本来偏僻的海湾,从没有像今年这样牵动着世人目光: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开工建设和落户启动进展顺利,百年山大终于再次回“家”;今年7月,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一期工程交付使用,并向全球知名学者发出 “招募”;7月16日,完成7000米海试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随母船“向阳红09”,回到了位于这里的国家深海基地……蓝色硅谷核心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韩守信谈及这些喜上眉头:“国家深海基地项目是继俄罗斯、美国等国之后,世界上第5个深海技术基地;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项目全部建成后,科研水平更将居十大国家级实验室之首!”
除了三大支撑项目,蓝色硅谷的打造,已如强大的磁场,对国内高端科研机构和美国、英国、俄罗斯、以色列等国家的高端涉海科研机构形成了强劲的吸引力。目前,这里已洽谈引进了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国家海洋局一所蓝色硅谷研究院、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北斗导航研发中心等大批区域带动力强的高新技术项目。随着高端要素快速集聚,蓝色硅谷核心区正向着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人才集聚中心和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疾步前行,为青岛海洋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原动力。
建设宜居幸福城市,把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市人民,让群众真正成为城市的建设者和共享者
今年7月,青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从55元/月提高到110元/月。今年11月,青岛又启动居民养老保险向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工作。参保人可将参加的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个人账户实施换算,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青岛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高增长”跨越式发展,走在全省最前列。
老有颐养,写照着这座城市建设宜居幸福城市、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民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十八大报告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理念已经深深植入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当中。今年年初,青岛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宜居幸福’的城市发展目标,顺应了全市人民的期待,完全符合十八大精神。”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起指出,下一步,青岛将把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市人民,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宜居幸福城市的建设者和共享者。
“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这是青岛对“宜居幸福”完整的表述。对照一年实践,青岛决策者信守承诺,民生建设各方面齐头并进,当之无愧地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
学有优教。今年,青岛全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增15所小区配套公办性质幼儿园,新建、改扩建200所镇(街)中心幼儿园和村(社区)幼儿园。加快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取暖、热饭、改厕工程。新增600辆专用校车,解决200余所学校(农村学校为主)48000名学生的上下学乘车问题。
病有良医。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300元,努力实现每个街道1所标准化社区卫生中心,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全面取消以药补医。
住有宜居。发展目标上,青岛提出5年内计划开工建设公租房不少于5万套的承诺。今年6月,在青岛集中开工的10个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中,面向 “夹心层”群体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多达7个,这意味着青岛的住房保障体系在全省率先转型,将逐步建立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能让全体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牵动着青岛决策者关注的目光,城乡统筹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到2016年,初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户籍管理、医疗卫生和公共服务等制度。这意味着全市800万群众,都将公平地享受到城市改革发展成果。
在全市的重大战略——大沽河治理中,这种城乡统筹的思想体现得尤为鲜明:大沽河被称为青岛的“母亲河”,流域面积占青岛市域总面积的45%,流域总人口近240万人,其中70%左右为农业人口,占青岛农村人口的53%左右。青岛明确提出,大沽河治理不是简单的水利工程,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通过建设特色镇、新型农村社区,打造现代农业基地,发展沿河旅游等做法,将大沽河治理作为缓解南北差距的一把钥匙。
作为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素有“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美誉,是广大市民引以为傲的资本。青岛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按照十八大的部署,加强青岛生态文明建设,同样是为人民群众谋求福祉。今年,青岛在环境保护上大动作频出:10月1日,青岛市环保局开始在其网站发布PM2.5监测数据,成为全省首家全面发布PM2.5监测结果的城市,市民只要登录网站,就可以查看13个监测点的实时数据;日前,青岛市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环胶州湾保护控制线划定与岸线整理规划方案》,划定了环胶州湾保护控制线,并提出严禁填海、保护自然岸线、退池还海、保护生态湿地四大原则;随着2014青岛世园会的各项筹备工作的推进,青岛北部的绿化水平、生态环境,已悄然发生巨变……所有这些,都将使这座海滨城市更加美丽宜居。(原载11月29日《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