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被放入水中的“蛟龙”号
进入选拔环节后,付文韬和其他候选者一道经历了苛刻甚至严酷的各种测试。
“印象最深的是抗压测试,把候选者关进高压氧舱中,舱内压力设定成相当于18米水深的水平,必须在里面撑45分钟才算合格。”付文韬说:“在高压的环境下,耳膜一阵阵剧痛,差一点就受不了了,还是咬牙挺了过来,但很多人在这个环节就被淘汰了。”
2006年的圣诞节,付文韬接到了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打来的电话,告诉他已经通过了选拔。正坐在床上看书的他把书一扔,在床上又蹦又跳,欢呼了许久。
随后的2年多时间里,付文韬与另一名潜航员唐嘉陵一道接受了复杂而系统的潜航员培训。从船舶、液压、机械、电子和潜水器材等基本理论课程,到“蛟龙”号各个部件的原理、构造,两人学过的教材摞起来足足有一米多高。
2010年6月,“蛟龙”号在南海小试牛刀,付文韬作为潜航员下潜7次,深度达到3759米,并首次在海底采集到深海大型海参标本。不仅如此,通过自己摸索总结的海底“之”形、“回”形搜索方法,付文韬两次成功驾驶“蛟龙”号完成海底目标搜索及作业任务,证明了“蛟龙”号海底高精度搜索作业的能力。
也就是在这次海试中,付文韬突然接到了父亲突发急性脑溢血的消息。一边是进入潜水器关键时刻的海试,一边是刚做完开颅手术、生命垂危的父亲,在亲戚朋友眼中孝顺出了名的付文韬,只能趁着潜水器更换部件的空当,匆匆赶回家看了一眼昏迷中的父亲,便又返回海上继续参加试验。
上一篇:张瑞敏谈代表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