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关于三公经费:人大将更加看紧政府“钱袋子”

来源:新华网2012-11-13 10:22:18字号:TT

  新华网北京11月12日电 中共十八大公布的执政纲领透露新信息:中国人大将进一步看紧政府的“钱袋子”。2012年,中国的财政总收入将超过11万亿元。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说,“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此间分析人士指出,这不仅意味着中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将进一步看紧政府的“钱袋子”,也显示了中共

将人民当家做主落到实处、在现有制度空间中挖掘政治建设和改革潜力的重要思路。

  中国财政部公布的数字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达90588亿元,其中包括非税收入13178亿元。

  纳税人的钱花得正确不正确、值得不值得、效果好不好,尤其是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等“三公经费”,成为近年中国社会极为关注的问题。

  “十八大报告提法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全口径’,扩大了监督面,”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胡怡建说,“现在的政府收入中除了税收以外有很大一块是非税收入,比如土地的出让收入、国有资产的出售收入等。”

  胡怡建说,非税收入的数量和比重越来越大,如果仍然游离于人大的监督范围之外,将不利于人大对政府收支进行完整、全面的监督。

  与预算相比,人们相对较为陌生的“决算”也出现在十八大报告中。

  国务院参事、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决算是预算执行的总结,和预算是一个统一过程的开头和结尾,强调决算有利于加强对上一个年度财政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价。”

  刘桓指出,强调“决算”还将有利于应对预算执行过程中追加追减、随意性较大的问题,比如被公众和舆论普遍诟病的年底“突击花钱”现象。

  专家指出,全国党代会五年一届,其报告必然经过字斟句酌、反复打磨,有着充分的来源和明确的指向。

  预算法将政府花钱的各个环节,从制定计划到实施均纳入法定程序,因此又被称为“经济宪法”。今年6月,预算法修正案草案二审稿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短短一个月内,征集意见逾30万条。

  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二审稿时,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此次修改最大的进步是确立了预算的完整性,明确各级政府的全部收支都要纳入预算,并应及时向社会公开预决算。

  “十八大报告提出‘全口径’,与预算法修正案草案‘各级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可谓一脉相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说。

  中国从2011年起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迈出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据初步统计,去年中央约60亿元、地方约2500亿元原来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纳入预算管理。

  “在预算决算的决策、实施过程中加强人大的作用,有助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对促进民主政治建设有较大作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蒋洪表示。

  “人大管好政府‘钱袋子’,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执行,”刘桓说,应当提高立法机关行使预算权的能力、加强管理,勇于行使否决权。(记者 王子辰 黄安琪 姚玉洁)

 
-

-